作为一个刚提了大众ID.4的车主,首先明确一点ID.4对我来说不是完美的车,但是选择它而不是其他车,是我根据我的使用需求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而非单独根据某一个优点或缺点。
优点部分这个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MEB平台带来的相对较好的空间利用率和相当不错的底盘。以及后驱。
这是大众的强项,作为一个传统车企,就“车”这方面,大众的理解还是非常到位的。
ID.4的底盘减震颇有高级感,具体体现在使用中就是低速能提供一定的路感,高速能较好地吸收震动,阻尼和弹簧的匹配比较合适,不会硬邦邦,也不会因为过软造成悬挂动作时有过多的余震。
另外,MEB平台出的所有车暂时都是后驱。电车由于重心靠中间而非像油车一样靠前,如果做成前驱,在急加速轴重向后转移时更容易打滑,后驱没有这个问题。后驱也带来了极小的转弯半径,钻小区非常方便。这里点名批评model 3,转弯半径巨大,在我小区估计出小区要打好几把。
这辆车的油门脚感也相当不错,能较好地兼顾响应速度和平顺性。刹车方面,有CRBS,标定比较细腻,能充分利用电制动。只不过刹停之前的脚感会变“软”,这是一个小bug,这辆车的油门刹车脚感已经可以用优秀形容。
以上几方面,几大新势力,包含特斯拉和比亚迪,都多多少少有不完善或者丢西瓜捡芝麻的方面。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车的后驱版功率有点小,车子还过重,百公里8.4秒,如果能多给20kw,让百公里进7开头,就更好了。
不错的底盘,加上不错的油门刹车脚感,加上后驱提供的坚实的抓地力。我车子提回来第一天就在车上感叹:这才叫车啊。
空间方面,比大众更大的也有,比如广新的纯电平台的车等,但是这些车多多少少牺牲了后备箱给后排,我要拉货,所以我选了大众。
除了底盘,这个车的L2+ACC,虽然功能没有新势力们全面,但是跟车距离够近,使用起来体验还不错。
缺点部分除了动力底盘空间,这个车的某些方面的设计就显得有些仓促了。重点体现在内饰的某些功能性设计和人机交互上。
这个车的内饰几乎所有的按键都使用了触控的设计,这种设计虽然可能减少了活动部件出故障的可能性,但是对盲操极不友好。
即使是我已经开这辆车很熟练了,使用屏幕下方的触控滑块调节空调温度也不太准确,经常调多或调少。更加反人类的是,这个空调温度触控滑块在夜里是不亮的。黑夜场景下,屏幕的亮光让驾驶员根本无法分辨黑漆漆的空调滑块的位置,甚至没有在触屏的二级菜单里调节方便。此外空调有单独的温度滑块(尽管是触控的),开关却要在车机触屏中操作,不明白其中的逻辑所在。
这个车车机的其他方面,虽然吐槽的人很多,但是习惯之后倒是没有多大问题。
除了空调,主驾的窗户按键只有两个,要控制后窗就要通过一个毫无触感的REAR按键控制,不知所云也不好用。
另外,这个车的启动逻辑也比较迷。
特斯拉model 3是B柱刷卡整车直接启动,虽然不下高压会造成停车耗电,但是整个使用逻辑是清晰的。
大众这个车,上了车踩一脚刹车,车子就可以“打火”,无需按启动键。可是当你停下来,解了安全带,车子就会直接“熄火”。这时按下启动键,车子会重新“打火”。但是只要钥匙离车,车子又会“熄火”。说实话,开了俩星期,这车的启动键的逻辑我到现在还没明白。
这时如果要下车去锁地锁,或者交涉什么东西,车上空调,车机,外接电的行车记录仪之类的就会在运行和停止之间反复横跳。逻辑非常混乱。
做无需启动键的启动方式本身是为了方便使用,但是大众的逻辑并不方便,甚至有些繁琐。这是我没想到的。
其他的,车机有一些小bug,语音识别率低功能少,属于影响不大并且可改进的,不长篇大论吐槽了。
说了这么多缺点,我觉得根源还是在于,在各路互联网背景的新势力疯狂入场造车的时代,大众作为一个老厂,在智能化浪潮中没有平衡好智能和易用性。这个车的很多方面明显是为了触控而触控,为了智能而智能。把本来作为大厂可以做到的优秀易用性和人机工程抛在脑后,换来了名为智能实为智障的设计。
当然,大众的车机和智能化有问题,其他厂家的易用性也并非完美,用安卓大屏的厂家,很多菜单逻辑性比大众差得多。有些品牌的硬件方面更是有匪夷所思的问题。所以我还是选择了大众。
结论我选车的逻辑是各方面尽量平衡的前提下,可以优先突出底盘和车架设计。其他方面不能不及格。ID.4这个车底盘和车架在同级别里优秀,车机和易用性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是无伤大雅,所以我选择了ID.4这个车。
用户13xxx79
说耒说去就是不提续航,电车主要还是续航,第二才是舒适感,作者不提续航说明续航不给力,提不上台面。而且我买的丨D4才有75度的电池,大众现在也在骗用户大众!我巳反应多次,大众厂冢一直不理。一直说正常。无语了
执子之手 回复 01-06 15:05
确实续航不行,我的才425,整体来说ID系列还不错,同价位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