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的“鲁班”:命运给予他黑暗,他用双手摸索光明

拐蚂拐 2021-12-21 04:30:27

制作一张木凳,需要多长时间?

从选料开始,到板材切割,到制作安装,到打磨抛光的完成,58岁的卢祥宁花费了一个小时。

作为一名老木匠,这样的速度其实并不叫快。

然而,卢祥宁是一名盲人。

1963年,卢祥宁出生于广西隆安那桐镇。

3岁的时候,卢祥宁经常因为眼睛的不适而流泪。起初家里人并没有太过重视,认为只是眼睛进了异物,揉一揉就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可是卢祥宁的眼睛仍然疼痛难忍。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他的父母这才将他带到卫生所检查,谁料一查出来,竟是青光眼。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加上卢祥宁的家庭贫困无钱医治,年幼的卢祥宁在不久之后就逐渐看不见东西,直至双目失明。

尚未欣赏到这个缤纷世界的斑斓,卢祥宁的人生就已经进入了至暗时刻。

年幼失明,意味着卢祥宁不能再像其他正常人一样读书识字,甚至连简单的生活自理都会成为问题。

再加上生于农村,失明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劳动能力。

会不会成为“废人”?卢祥宁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但卢祥宁的家人却从来没有放弃他。

父母想尽方法,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开始,开始教他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知识。

或许正如“上帝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这句话所说,卢祥宁虽然失明,但他的悟性极佳。父母所教的知识,只要说上两三遍,他都能很快领会到其中要领。

一天天地长大,卢祥宁在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也渐渐产生了不再依赖父母的念头。卢祥宁觉得,他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不能总是靠父母。

12岁的时候,卢祥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他说他想学一门技术。父母虽然没有阻拦,同时却也犯了难,一个盲人又能学什么技术呢?又有谁愿意教他呢?

“我虽然瞎了,但是我还有双手。”就这样,年少的卢祥宁找到了村里的一名篾匠,打算拜他为师,学习编织鸡笼。

卢祥宁的多次上门恳求,让篾匠看到了这个失明少年的诚恳与坚持,终于决定收他为徒。

一开始,由于没有任何的技术基础,也没法看见竹片与藤条的大小、线路,卢祥宁学得狼狈不堪,要么就是手指被割伤,要么就是被不住抖动的竹片打到脸上。

但卢祥宁没有放弃,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不断摸索,学会了用手掌、手指去感知竹片、藤条的线路,记住了每一步操作的细节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篾匠师傅也发现了卢祥宁的双手极为灵活,对于手工活极具天赋,因此也更加用心指导着,使得卢祥宁进步神速。

很快,卢祥宁的编织手艺已很是精湛。鸡笼、竹筐、竹篮等等,他全都学着去做,因为这些都可以拿去卖钱。

随着年月的不断累积,他也成为当地叫得出名的一名篾匠,同时还抽空学会了给人配钥匙。

虽然是个盲人,但卢祥宁并没有成为家里的负担,年少的他已学会了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

时代在发展,行业有变迁。

为了能够挑起家中大梁,卢祥宁不得不考虑着拓宽业务线。篾匠之后,他还要学着做木匠。

与篾工不同,木工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所谓的“一料、二线、三打眼”,正是衡量一个木工基本功是否扎实的基础。

可是这些对于失明的卢祥宁来说,真的是难于上青天。更何况,这一次并没有师傅教,他只能靠着自己琢磨。

“一料”,指的是选材与开料。卢祥宁看不见木头的颜色、质地,就只能先将各种木料收集回来,由家人告诉他这是哪种木料,然后他再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记。

用鼻子去闻木料的味道,用手去感受木料的纹理。久而久之,卢祥宁竟练就了一手绝活,只要摸索一番,他就能知道木料取自于哪种树。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卢祥宁说:“本地常见的松树、樟树等,我用手触摸纹路和感受重量,就能知道是哪种料子,别人骗不了我的。”

学习刨料的时候,由于不能以眼睛来观察,他就只能靠着双手的不断摸索,去检查木料是否刨得平直。由于时时都会接触到锋利的工具,他的手指也因此经常受伤。

尽管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艰辛,但卢祥宁从未后悔。

“二线”,指的是画线。按正常来说,画线时要将同一规格的木料摆在一起,夹紧归方统一画线,一般都会用到孔眼墨线。

卢祥宁没法这么做,他只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眼睛虽然失明,可手指却成为他最精准的“刻度尺”,再辅以斧头手柄等“测量工具”,虽不能做到与正常人那样的精准,但这已是非常了不起。

“三打眼”,指的是凿孔。打全眼、打半眼都有讲究,处理不当就会使得眼口木料开裂,要是打得不直不对称,两边的木料对接不上那就前功尽弃了。

一开始,卢祥宁要么是凿刃跑偏,要么是锤子打手。他的学习历程,总是伴随着皮开肉绽与鲜血迸溅,可他一直都咬着牙坚持着,到后来更是学会了使用机器。

眼睛看不见,可是手能摸得到,耳朵能听得到,一双巧手加上一门“听声辨位”的功夫,卢祥宁总算是悟出来了。

锤子砸在手上,电锯把手指割伤,卢祥宁从未退缩过,他说:“我喜欢木工活,所以一定要学,也一定要学好。”

木凳、圆桌、床、柜子......

终于,卢祥宁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家具制作方法。

在之前经济条件没有如今这么好的时候,农村里的家具基本都是自己做,或者是找人订做,而卢祥宁村里80%以上的板凳,都是由他制作的。

由于卢祥宁手艺精湛,并且为人忠厚,他并没有因为失明而丧失爱情。

和正常人一样,卢祥宁在男大当家的年纪也顺利地娶妻生子了。

卢祥宁完全地挑起了家中大梁,在他的努力下,两个儿子也跟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大成才。

靠着一手木工活,失明的卢祥宁养活了一家四口,如今家里也新建起了楼房。

“办公桌、床、柜子,他都做得出来。因为老公有手艺,家里添置家具基本没花钱。”在妻子周玉明眼中,自己的盲人丈夫是最为值得骄傲的。

“如果能够重见光明,第一个想看的就是她。”对于自己的妻子,卢祥宁则是体现出了硬汉柔情。卢祥宁说自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妻子,为了这个家,她付出了许多。

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近邻,村民们也对卢祥宁极为佩服,都赞他:“不等,不靠,凭自己拼出了一片天地。”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失明,对于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来说,这该是何其的不幸。自3岁的那一年开始,卢祥宁已在无尽的黑暗中生活了20000多个日夜,但他的心中始终都有一盏指路明灯。

他知道,尽管自己是一个盲人,却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

面对着沉重的现实,卢祥宁选择了由衷地热爱。他没有屈服,更没有放弃,他从苦难中走了出来,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命运给予他黑暗,他用双手摸索出光明。

卢祥宁是不幸的,但他亲手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努力生活、坚持信念的人,都值得敬佩。

0 阅读:11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