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始,美国便遭遇了两起震撼全国的暴力事件,为其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当地时间1月1日凌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法国区波旁街正沉浸在跨年的欢乐氛围中,人们欢声笑语,街头巷尾充满了节日的喜庆。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份宁静,一辆皮卡车犹如失控的猛兽,高速冲向密集的人群,瞬间将喜庆化为恐慌。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该皮卡车毫无减速之意,残忍地将多名行人撞飞,随后,一名男子从车内跳出,持枪对人群疯狂射击,现场一片混乱,哭喊声、求救声此起彼伏。
警方迅速抵达并展开激烈交火,最终将嫌疑人击毙。但悲剧已无法挽回,至少15人遇难,超过30人受伤,街道上血迹斑斑,惨状令人不忍直视。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确认,42岁的美国退伍军人沙姆苏德・丁・贾巴尔为此次袭击的嫌疑人,其动机可能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有关,警方在其车辆中发现了“伊斯兰国”旗帜及枪支、爆炸装置等。
不幸的是,同日,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特朗普酒店门前也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上午8时40分,一辆特斯拉电动皮卡在酒店门前突然爆炸,强烈的冲击波震撼了四周,车辆瞬间陷入火海,现场浓烟弥漫。司机当场丧生,另有7人受伤。
警方在爆炸现场发现了烧毁的汽油罐和烟花发射器。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马上撇清责任,说明爆炸原因与车辆本身安全性无关,而是由于装载的大量烟花或炸弹。
调查结果显示,司机为美国陆军现役军人马修・利维尔斯伯格,他是特种部队的军士长,距离退休仅剩一年。
这两起事件间隔短短数小时,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民众的恐慌,对美国国内安全形势感到忧虑。
二、主犯浮现:相似经历引关注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两名主要嫌疑人的身份细节逐渐清晰,他们之间惊人的相似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新奥尔良汽车冲撞事件中,嫌疑人沙姆苏德・丁・贾巴尔,现年42岁,曾是美国陆军的一员。
他在2006年至2015年间服役,期间在2009至2010年被派驻阿富汗,负责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工作。
退役后,他涉足房地产业,并在德勤公司担任“高级解决方案专家”。
据熟悉他的人透露,贾巴尔在中学时代是一个安静内敛且成绩优异的学生。然而,退役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剧变,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表宗教相关内容,最终走向极端,在袭击前发布视频宣布效忠“伊斯兰国”,并策划了这起血腥的悲剧。
而在拉斯维加斯汽车爆炸案中,司机马修・利维尔斯伯格,这位来自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军士长,担任“远程和无人机系统经理”,他的军旅生涯已长达19年,距离领取退休金仅一年的时间。
他于2006年1月作为特种部队候选人入伍,历经现役部队、国民警卫队、陆军预备役部队,最终在2012年12月重返现役陆军特种部队。
据他的叔叔所述,利维尔斯伯格一直是一个“百分百的爱国者”,但他如今却成为了这起爆炸案的主角,令人困惑不解。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有情报显示,贾巴尔和利维尔斯伯格曾在同一时期被派驻阿富汗,且都曾驻扎在布拉格堡基地。
尽管美联社报道称两人当时的任务并无直接交集,但他们的共同作战经历和服役背景,不禁让人推测这两起案件背后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
美国民众对于彻查真相的呼声也随之日益增强。
三、共同经历背后:阿富汗阴影笼罩?贾巴尔与利维尔斯伯格在阿富汗的共同经历,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2009至2010年间,贾巴尔被派驻阿富汗,负责人力资源和技术工作,他的主要活动区域限定在几个军事基地内,为美军的人员配置、物资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提供保障。
虽然他并未直接投身前线战斗,但每日目睹伤员从前线被运送回来,耳边枪炮声不断,这些经历无疑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相比之下,利维尔斯伯格则两次踏足阿富汗的土地,作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一员,他深入战区,参与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在阿富汗的崎岖山脉中,他与塔利班武装分子进行了殊死较量,执行诸如突袭敌阵、搜集情报等高风险任务,为美国的利益在阿富汗战场上奋战,同时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真面目。
他们在同一时期身处阿富汗战争最复杂激烈的阶段。
那时塔利班的反抗活动频发,路边炸弹和自杀式袭击的威胁如影随形,美军士兵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尽管美联社报道称两人的任务并无交集,但共同经历的战场环境和相似的压力源,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了相同的“种子”。
从战争创伤的角度来看,他们很可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战争的血腥场景和战友的伤亡,如同噩梦般困扰着他们。
对贾巴尔来说,回国后生活的困境加剧了他的心理创伤,最终导致他走向极端;
而利维尔斯伯格虽然表面上看似正常,但多年的战争经历可能在他内心积累了巨大的压力,临近退役时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纠缠,可能成为了他发动爆炸案的触发点。
此外,军队管理和极端思想的渗透问题也不容小觑。
在阿富汗作战期间,美军内部的管理混乱和价值观引导的缺失,可能导致士兵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
极端组织如“伊斯兰国”的思想通过网络和私下交流等途径潜入,诱惑那些心理脆弱的士兵。贾巴尔显然受到了“伊斯兰国”极端思想的影响,而利维尔斯伯格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了类似的有害思想,虽然尚无确凿证据,但从他的行为来看,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四、警钟长鸣:美国社会安全反思这两起袭击事件,如同一次次猛烈的撞击,狠狠地撼动了美国社会的“安全堤坝”,揭露了一系列深藏的问题。
从移民问题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美国移民人数持续增长,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移民涌入,虽然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文化,但也带来了融合的挑战。
一些移民因难以融入主流社会,面临就业歧视和经济困难,内心滋生不满,极端组织趁机诱骗,使他们成为潜在的安全风险。
种族矛盾则是美国社会一道难以愈合的“创伤”。
非洲裔、拉美裔等少数族裔长期在教育、就业、司法等领域遭受不平等待遇,种族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如同非洲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压致死事件引发的全国性抗议,种族对立情绪高涨,社会裂痕加深,这种紧张局势为暴力冲突和极端行为提供了“沃土”。
此外,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经济层面,贫富差距悬殊,底层民众生活艰难,中产阶级面临“空洞化”的危机,而少数富裕阶层则掌握着大量财富和资源;
在政治领域,两党分歧严重,为了政治利益相互攻击,许多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民众对政府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容易转化为极端行为。
美国长期参与海外战争,无数军人投身战场,战争留下的创伤如影随形。
许多退伍军人回国后,因身体残疾和心理创伤未得到适当治疗,陷入失业、贫困、家庭破碎的困境,从战场上的英雄沦为社会的“弃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者数量庞大,他们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火种,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悲剧。
这两起袭击事件为美国敲响了警钟,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移民融合、种族平等、社会公正、军人关怀等问题,类似的悲剧恐怕会再次发生,美国社会的安全稳定将始终处于“悬湖”之上,岌岌可危。
消息来源:《上游新闻》,《新浪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