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的阳光穿过透明的塑料大棚,照进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大云村小白草莓园,金色的光辉与娇嫩欲滴的草莓交织成一幅优美的冬日画卷。
眼下正是草莓成熟上市和管理的关键时节,草莓种植户吴飞起了个大早,走进草莓大棚查看温度、草莓成熟程度,看着长势喜人的草莓次第成熟,抬手擦去额上的汗珠,微笑着又钻进另一个大棚。
“要把这个匍匐茎和老叶黄叶拔掉,多了会抢营养,果实挂得太多,也要疏掉一部分,让养分集中在果子上,确保结出来的草莓有好的口感和品质。”在峨岭街道大云村小白草莓园内,吴飞正在对工人讲解草莓管护要领。
2021年,24岁的青年吴飞,从部队退役回乡,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迷茫时光。是选择外出务工?还是留在家乡创业?经过反复思量,最终选择留在家乡找事干,先后在印江县城家具店给人当过店长,在国企公司干过劳务派遣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朋友一起去采摘草莓,发现种植草莓前景较好、经济效益高,是一个不错的产业,毅然决定放弃眼前的工作,选择种植草莓,围绕草莓谋求商机和出路。
凭借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吴飞说干就干。经过考察,最终决定在大云村租地两亩进行草莓试种。随后便着手找地、租地,建大棚。每天辗转在草莓基地,吃住在大棚旁边的活动板房,凭着不怕吃苦、不服输的劲头,在草莓园里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
“这里交通便利,离城区近,人流量大,土地集中平整,基础设施完善,便决定在这里发展草莓种植。”吴飞说。
创业之初,吴飞没少遇到困难,创业资金不足,管护技术欠缺,人手不够等。但他毫不气馁,拿出军人敢于拼搏的干劲闯劲。对草莓种植技术一无所知的他从零学起,通过网络自学、实地考察、虚心向他人请教,积极探索适合草莓种植的成套技术。有时在大棚里鼓捣就是一整天,一年下来,人瘦了十来斤。
万事开头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吴飞第一次试种草莓就大获成功,一年就把投入的本钱挣了回来。很快,吴飞的草莓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前来采摘草莓的人越来越多。
为确保草莓的品质,吴飞在土壤、品种选择、栽种、温度控制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采用土壤改良、秸秆还田、蜜蜂授粉、纯有机种植的方式,使得草莓长势旺盛,结出来的“红颜”“白雪公主”等品种的草莓安全无公害,个头大,色泽鲜艳、多汁水嫩、果香迷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良好的口碑,市场销路稳步拓宽,2024年,获得成功的吴飞大胆迈开步子,一下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将妻子带到基地一起发展草莓,在鼓足自己腰包的同时,也解决了村里数名群众就近就业。
“我一直在这里做工,离家近,一天能有100块钱的收入,还可以照顾母亲,很不错的。”大云村村民邹圣凤高兴地说。
两年的摸爬滚打,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吴飞自己最清楚。他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付出的汗水终于有了收获,吴飞在军营是优秀士兵,在农村是创业致富能手,在参加贵州省水果行业协会开展的2024年首届贵州省首届草莓品鉴中荣获银奖,吴飞在自己的草莓园里圆了创业梦。
在他与几户种植户带动和影响下,前来大云村租地和返乡种植草莓的群众逐年增多,仅草莓产业就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50多万元。吴飞也会热心给上门请教草莓种植技术的同行传授种植方法。
“我将继续保持军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精神,在保障草莓质量和安全的同时,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吴飞说。
一人富不算富,还要带动更多群众共同致富。在退役军人吴飞身上,既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又有深埋于心底的浓浓“乡愁”。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印江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续写军人本色,发挥军人优势,勇当“排头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治洪 梅亚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蔡茜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