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贵州人|靳文艺:黔沪文化交流的“链接人

天眼新闻 2025-01-14 02:01:00

靳文艺,贵州人,出生于贵州省大方县,清华大学艺术硕士,著名画家、设计艺术家、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长宁区文联副主席,现任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分管学术、研究、收藏、策展、新闻等业务的副馆长。曾先后在贵州日报、厦门日报、新民晚报工作20余年,积极参加贵州到上海文化推荐交流活动,支持家乡文化产业发展。

“笔歌墨舞”“以美利天下”。2024 年12 月中旬,记者走进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矗立在展馆序厅模拟书法碑林的高大灯柱映入眼帘,强烈的视觉震撼将观众带入一个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恢宏场景,刘海粟美术馆一年一度的学术研究大展“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正在举办。

这是刘海粟美术馆建馆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专题研究展,诸多国宝级展品让观众深切 地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数十家媒体反复多次报道,展览在 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这一展览的总策展人靳文艺是贵州人,清华大学艺术硕士,是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长宁区文联副主席。曾先后在贵州日报、厦门日报、新民晚报工作20余年,2015年调入刘海粟美术馆担任副馆长。作为分管学术、研究、收藏、策展、新闻的副馆长,靳文艺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黔沪两地。

镌刻在骨子里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他重要的艺术创作元素,也使他成为黔沪文化交流的“链接人”。

传承,为家乡文化建设建言

近日,贵州留法画家杨秀涛美术馆交流座谈会在上海举办。杨秀涛是贵州高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896年出生于铜仁江口县,1920年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后到法国留学,其间又结识了张道藩、潘玉良,并同他们等一起访问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回到上海后,曾担任上海新华艺专西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系教授,

在学习和工作中与许多如今如雷贯耳的艺术大家有很多交集。受邀参加座谈会的靳文艺,查阅了刘海粟美术馆馆藏资料,了解杨秀涛在上海的学习生活情况,联系上海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与家乡的访问团共同探讨杨秀涛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为贵州美术教育的文脉梳理和杨秀涛美术馆建设建言献策。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杨秀涛最早为贵州美术教育引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并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资队伍,为贵州高等美术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和杨秀涛同时代的艺术家,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等,都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杨秀涛的追求和成就,是贵州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靳文艺说,贵州正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挖掘和整理杨秀涛相关史料,筹建杨秀涛美术馆,可以成为打造贵州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的一部分。

创作,一幅画作情牵黔沪

虽然离家千里,但靳文艺时刻关注贵州的发展变化,这给他带来创作灵感。2020年4月,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召唤’抗击疫情专题展览”上,一幅以超写实手法创作的主题油画《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汉,晴》 感动了千万观众。

画面中,戴着护目镜的白衣天使眼含热泪,镜片上布满了晶莹剔透的水珠。“画面上的主角就是一位贵州援鄂护士,我是在网上看到的场景。”在靳文艺的讲述中,时间仿佛又回到4年前。

2020年2月,各地医疗队紧急驰援湖北武汉,每天都关注贵州新闻报道的靳文艺看到,一位贵州援鄂医护人员,护目镜布满水珠,眼睛只能从水珠留下的缝隙看清前行的路。靳文艺深受感动,决定用超级写实主义方法把这一场景画出来。

为了真实体验医务工作者身穿防护服时的状态,靳文艺买了护目镜戴了几个小时。这幅作品从1.3万件参选作品中被选为入选作品参展,受到上海市民的极大关注,观众纷纷被医护人员的无私无畏打动。

作品中的主角在哪?靳文艺通过贵州媒体发起了“寻人启事”,最后找到了贵州援鄂的护士长龙艳。在第一次看到这张以自己为原型的作品时,龙艳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这幅画作后来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汉抗疫专题展,最后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学习,难忘牙舟陶之约

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一直是靳文艺不断探索与创作的源泉。

2006年,他开始关注牙舟陶,此后每年,他都会到平塘县牙舟镇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福高老人学习陶艺,共同探讨牙舟陶的创作。

“每次去之前,我给张福高老人打电话,他都很期待,这个牙舟陶之约一直持续至今。”靳文艺感慨地说。

“牙舟陶是非常独特的陶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蕴含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釉色古朴,加上手工捏制的天然趣味和人文温度,做出来的东西非常有意思。”每次,靳文艺都会从平塘带些牙舟陶送给上海的朋友,朋友们惊奇于贵州独特而丰富的民间文化,惊叹于传统非遗的制作工艺。

在共同的探讨与学习中,如今已90岁高龄的张福高老人创作思路也如花绽放,创作出很多精彩作品。从2019年至今,靳文艺与张福高老人创作的牙舟陶作品每次参加上海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展览,国内外评委都给予高度评价。

牙舟陶的创作,既是靳文艺与陶器的情感“链接”,也是靳文艺与家乡情感的“链接”,这种“链接”最终也在靳文艺的陶艺作品和绘画作品中呈现出来。

靳文艺(右)和张福高探讨牙舟陶创作(受访者供图)

策划/刘跃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1期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静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伊伊

融媒编辑/王远柏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