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枝枯病综合防治
_高勇等
我国自 20 世纪末开始引种栽培蓝莓,截至2020 年底栽培面积已达 6.64 万公顷,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栽培年限的延长,病虫害发生种类越来越多,且某些病虫发生程度亦越来越严重。枝枯病在蓝莓实际生产中常有发生,发生范围广泛,在山东、辽宁、贵州、浙江、云南等蓝莓种植区均有枝枯病发生,蓝莓枝枯病俨然成为我国蓝莓生产上流行性和破坏性较强的病害之一。据报道该病发病率在10%~20%,重者可达 25%以上 ,可引起蓝莓整株枯萎死亡,为蓝莓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为此笔者就蓝莓生产中枝枯病的防治做一总结,为蓝莓生产中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危害症状
枝枯病主要症状是枝条干枯死亡,受害之初在枝条上形成褐色的病斑,病斑扩展引起枝条干枯死亡(图 1),发病早期,部分枝条上的叶片依然存在于枝条上,但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萎蔫下垂,直至干枯(图 2);刮除枝条病变部位,枝条被侵染一侧的木质部最先变褐色,并向内部扩展(图 3),最终造成枝条干枯死亡,病害严重的植株会整株死亡(图 4)。
图1 病菌引起的枝条干枯死亡
图2 病菌引起的枝条上叶片萎蔫下垂、干枯
图3 病菌侵染引起木质部褐变
图4 病菌引起几乎整株死亡
2 病原菌
引起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已报道的病原菌有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a) 、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尖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acutatum)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蓝莓枝枯病可由单一病原菌侵染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引起。
3 病害发生规律
蓝莓枝枯病虽病原菌繁多,且有可能进行混合侵染,但病原菌均可产孢,进行多次侵染,因此,枝枯病在蓝莓整个生长季节内均可发生,在山东半岛地区,蓝莓枝枯病有两个发病高峰:4—5 月(主要发生在设施内)和 7—9 月(设施、大田均发生);病菌可通过伤口、花芽、气孔等途径侵入,其中伤口是所有病原菌共同的侵染途径,也是最易引起混合侵染的途径。蓝莓枝枯病属高温高湿病害,发病轻重主要取决于降雨,一般在山东半岛 7—9 月雨水较多,加上高温,枝枯病发病最重,尤其是进行夏季修剪的蓝莓品种(如绿宝石、珠宝等)在修剪后未及时对剪锯口进行保护,枝枯病发病更重;山东半岛 4—5 月份外界气温较低,湿度低,而设施内满足高温高湿的条件,故而 4—5 月枝枯病主要出现在设施内蓝莓上。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清除病原菌
秋末冬初彻底清除园区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在休眠期全园喷施波尔多液,降低病原基数,可有效减轻翌年枝枯病的发生。
4.2 及时保护剪锯口
对一些进行夏季修剪的品种(如绿宝石、珠宝等),在修剪后,及时保护剪锯口,用不透水、不透气、无毒、对树体无害、附着力强、不易开裂、含杀菌剂和剪口愈合促进物、成膜性良好的剪锯口保护剂,如伤口愈合剂等,对一些比较大的剪锯口进行涂抹保护;由于蓝莓属灌木,修剪后小剪锯口较多,涂抹剪锯口保护剂不便,可在修剪后及时全树再喷施一遍保护性杀菌剂。
4.3 加强栽培管理及施肥
选择合适的株行距(推荐株距 0.8~1 米,行距 2~2.5 米),另外剪掉植株内膛郁闭枝,保证树体通风透光;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减轻病害的发生。
4.4 化学防治
加强田间观察,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预防或控制,可选择药剂有 10%苯醚甲环唑 450~750 倍液、25%吡唑醚菌酯 1000~3000 倍液、20%烯肟·戊唑醇水悬浮剂 1500 倍液及 35%氟菌·戊唑醇 1500~2000 倍液等,多种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效更佳。发病枝要重剪,将病枝剪至健康部位,若剪口较大,需对剪口进行涂抹保护,并进行全园喷施上述杀菌剂进行保护。
喷药尽量在雨前进行,并必须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药剂,且喷药应均匀、周到,特别要对枝干进行均匀细致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