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今天咱们穿越回宋朝,扒一扒千年前的“外卖江湖”——没错,宋朝人早就能在家坐等美食上门了!不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可藏着不少“证据”呢!
一、《清明上河图》里的“外卖小哥”
在《清明上河图》的虹桥附近,有一家挂着“十千脚店”招牌的酒楼,门口站着一位系着围裙的店小二,左手端着两碗菜,右手攥着筷子,正急匆匆往外走。这可不是普通的跑堂,而是宋朝的“外卖骑手”!
宋朝的“脚店”类似于今天的中档餐馆,不酿酒但提供特色下酒菜,主打外卖服务。当时的外卖配送员主要由店小二和“闲汉”(职业跑腿人)组成。他们要么步行穿梭街巷,要么骑马、乘船送餐,甚至还能用“外卖船”沿水路配送西湖边的鱼羹。比如南宋宋高宗赵构就曾在西湖游船时,点过宋五嫂的鱼羹外卖,店家直接划船送到龙舟上,皇帝一高兴还给了双倍赏钱。
二、宋朝外卖的“硬核科技”
你以为宋朝人只会用竹筐送饭?错!人家的保温技术可讲究了:
- 温盘:双层中空的瓷盘,侧面有孔注入热水保温,相当于古代版“自热饭盒”。
- 食盒:分层的木质或珐琅盒子,垫棉花防串味,富贵人家甚至用雕花银器装外卖。
- 明炉配送:对讲究的顾客,送餐时还自带小火炉,现场加热保证口感。
《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夜市的小吃摊连餐具都卷到“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连平民外卖都用得起银器装盘。
三、点外卖的N种姿势
宋朝人点餐可比我们想象得还花哨:
1. 派家丁下单:大户人家让仆人跑腿到酒楼点菜,约好时间送上门,货到付款。
2. 长期包月套餐:懒人直接和酒楼签协议,每天定时送饭到家,连钱都一次性付清。
3. 街头“叫卖接单”:饭点时店小二上街吆喝菜单,路人听到心仪的菜直接喊人配送。
4. 闲汉代购:专业跑腿“闲汉”熟悉全城路线,三五百桌宴席都能准时送达,堪称古代版“闪送”。
甚至有人“隔空点餐”——苏州的懒人妇女饿急了,从窗口放下竹筐喊话,商家收钱装菜后拽绳吊上楼,全程不下楼!
四、《清明上河图》里的餐饮江湖
展开这幅5米长的画卷,100多栋房屋里近半是餐饮店,分三大门派:
- 正店:高端酒楼如“孙羊正店”,银器盛菜、挂名画装饰,专供达官贵人。
- 脚店:中档餐馆如“十千脚店”,批发正店的酒水做外卖,市井百姓最爱。
- 食店:接地气的大排档,卖肉羹、煎鱼、凉面,满足船夫、小贩的“打工人套餐”。
夜市更是热闹非凡!《东京梦华录》说汴京“灯火照天,四更方歇”,五更天(凌晨3点)有早餐外卖,三更天(深夜11点)还能点宵夜。连宋孝宗都深夜点过“李婆婆鱼羹”外卖,结果吃冷饮拉肚子也不改吃货本色!
五、舌尖上的大宋启示录
宋朝外卖的繁荣,背后是城市经济的大爆发:打破宵禁后,汴京、临安成了“24小时不夜城”,百万人口催生“懒人经济”。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说:“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这和当代打工人靠外卖续命简直一模一样!
下次等外卖时,不妨想想《清明上河图》里那位端着碗狂奔的店小二。千年过去,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从未改变,变的只是从“温盘”变成了保温袋,从“闲汉”变成了骑手小哥。这份舌尖上的便捷,原来早被宋朝人玩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