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之围可以说是唐德宗李适一生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在陷入奉天之围期间,李适很唐朝朝廷遭到了朱泚叛军的围攻,形势岌岌可危。幸好当时内有名将浑瑊指挥军队拼死抵抗,外有各地军队到奉天勤王,这才让李适逃出生天。在解救奉天的勤王军队中,李怀光可以说是第一功臣。正是因为他带着朔方军及时赶到,这才让岌岌可危的奉天城幸免沦陷。因此在奉天解围之后,李适给了李怀光极高的奖赏,甚至赐予了免死金牌。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奉天解围后不到半年,大功臣李怀光却打起了反叛唐朝的旗帜。
对于李怀光叛唐的原因,历史学者们众说纷纭,主流方面的意见将其归于奸臣卢杞的挑拨离间。也有人认为是李适赐予李怀光免死金牌,表露出了猜忌的心思,使得李怀光不敢信任李适,被迫选择起兵反唐。实际上从唐朝各方面的史料分析,这两种说法都是很难成立的。首先从卢杞挑拨李怀光和李适的关系来看,这是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就当是的形势而言,朝廷根本拿李怀光没有办法,即便是卢杞挑拨离间,也只是白费唇舌而已。当时奉天之围刚刚解除,虽然朱泚叛军退回长安,但整个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叛军手中。
面对这种战略形势,李适想要夺回长安和平定战乱,一定需要各方的藩镇节度使配合,而这些藩镇中又以李怀光的朔方军最为强大。李怀光是名将郭子仪的部将,跟随郭子仪南征北战,在平定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中立下大功,因而受到郭子仪的器重。郭子仪去世后,他原来统率的河中集团被一分为三,李怀光出任朔方节度使成为三镇之一。泾源兵变发生时,李怀光正率领朔方军在中原打仗,配合马燧、李抱真、李晟等各方面军队平定四镇之乱。当李适的勤王诏令传来时,这些军队被迫停止攻打四镇之乱的叛军,撤军进入关中勤王。
当时进入关中勤王的各地藩镇军很多,但军队的战斗力良莠不齐。在很多靠近关中的藩镇军率先进入奉天附近勤王,都被朱泚的叛军击溃,唯独李怀光的朔方军立下解除奉天之围的首功。朔方军是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百战精兵,在当时的唐军中战斗力堪称第一。李怀光率领五万朔方军赶到,朱泚叛军自知难以力敌,便撤军返回长安。奉天之围解除后,李适对李怀光加官晋爵,不但封他为太尉,还赐予免死三次的丹书铁卷,也就是俗称的免死金牌。然而如此高的嘉奖,却让李怀光大怒,甚至当着宦官的面扔了免死金牌,言语态度非常放肆。
史书上有种说法就是这个免死金牌是激起李怀光反叛的直接原因,而奸臣卢杞的挑拨离间是李怀光反叛的主要原因。然而从当时的形势看,就算卢杞挑拨了李怀光与李适的关系,也对李怀光毫无威胁。刚刚从奉天之围中脱困的李适,还需要李怀光出兵收复长安,不可能不优待这位功臣。就算有卢杞的挑拨,拒绝了设宴款待李怀光和李怀光进城觐见的要求,也不会威胁到李怀光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李适对李怀光是非常优容的,李怀光写信告状,将泾源兵变的大罪扣在卢杞、白志贞等人身上。李适不但认可,还将卢杞和白志贞贬官。
要知道在泾源兵变后提出降罪给卢杞的文武大臣不计其数,但他们并没受到李适的支持,甚至于遭到卢杞的陷害报复。尚书右仆射崔宁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从长安逃出后到奉天与朝廷汇合,因为在李适面前揭露卢杞的罪行而遭到打击报复。结果崔宁被李适以外派宣慰使的名义诱入宫中,被宦官活活勒死。由此可见在朝廷的问题上,李适对卢杞的偏袒几乎是没底线的。但在奉天之围后,李适竟然支持了李怀光的建议,下诏将卢杞和白志贞贬官外放,这说明他倚重李怀光的程度已经远超卢杞了。在这种情况下,卢杞挑拨离间又能有什么作用呢?
说李怀光叛变是受到免死金牌的刺激,其实也是对唐朝史料囫囵吞枣的理解。免死金牌这种东西在古代并不少见,一向是赐给大功臣的标配。就李怀光解除奉天之围的功绩而言,他是受得起这个赏赐的。唐朝受过免死金牌的名将也不只李怀光一位,说这是皇帝猜忌完全是主观臆测。唐朝开国的时候,唐高祖李渊就一口气给十七位功臣赐下二十面免死金牌,其中一位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对李渊的性格非常熟悉,会认为他在猜忌这十七位功臣么?所以说免死金牌与李怀光叛唐并无必然联系,完全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
李怀光的确借着免死金牌的事情大发雷霆,但其中但原因却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皇帝猜忌。实际上从李怀光进入关中勤王的表现看,很多地方都显得不太单纯,藏着各种阴谋诡计。而李怀光解除奉天之围后的一系列表现,都显露出他野心勃勃的一面。
李怀光以功臣的身份上书弹劾卢杞和白志贞本是很正常的,但跟着他又弹劾了宦官翟文秀,这就显得很不简单了。卢杞为了自保,建议李适直接派李怀光攻打长安。按理说收复长安是国家大义,作为藩镇将领应该执行的。可李怀光不但不攻打长安,而且阻止李适想吐蕃借兵收复长安,这就更让人怀疑了。
李怀光弹劾翟文秀,并请求李适处死翟文秀,这几乎将他的野心完全暴露出来。翟文秀是朔方军的监军,在军中地位仅次于李怀光,作用是代替皇帝监视军队。李怀光让李适处死翟文秀,而处死之前翟文秀正好与李怀光的部下韩游瑰私下联络。后来李怀光叛唐,正是韩游瑰拒绝附逆,并主动向朝廷报告,才使得李怀光不得不退兵河中。结合这两段史料来看,翟文秀也许发现了李怀光的什么阴谋,才使得他不得不借着军队形势迫使李适杀了自己的监军。但是以翟文秀的地位和作用,李适如此纵容李怀光,难道心里就没有一点怀疑么?
接着李怀光不但阻止了朝廷向吐蕃借兵的计划,还吞并了前来勤王的李建徽、阳惠元的军队,他甚至想要吞并李晟统率的神策军。他步步紧逼,几乎就是在挑战李适和朝廷的极限,是各种试探红线的操作。李怀光怒摔免死金牌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期间发生的,从形势来看根本与李适是否猜忌无关。这明显是李怀光在试探李适和朝廷的反应,一方面是借机索要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叛唐作准备。尤其是他打算吞并神策军,和私下联系韩游瑰的举动,这完全是在朝廷没有任何表露出恶意的情况下发生。
朝廷没有恶意,皇帝给李怀光加官晋爵,李怀光为何还要反叛呢?从当时的战略形势分析,李怀光从进入关中勤王开始,就打着夺取唐朝天下的主意。他解了奉天之围,只是在斗争中占据先手,真正的野心并非如此简单。当时李适已经穷途末路,对于任何藩镇来说都是夺取天下的好几回。朱泚敢于反叛正是如此考虑的,李怀光又怎么会坐视如此良机流逝?他一步步的逼迫朝廷,本就是试探朝廷反应,寻找发难的机会。他虽然击退了朱泚的叛军,但此时又有更多勤王军队抵达奉天,其中以李晟的神策军最为精锐。
李晟是和李怀光一起参与剿灭四镇之乱的,他手里的神策军虽然只有一万多人,但都是神策军的精锐,不是白志贞手底下那些样子货可比的。李晟号称万人敌,在神策军中声望极高,从他进入关中开始,各地的神策军就不断的朝着李晟汇合。在这种情况下李怀光非常忌惮,他对夺取奉天没有信心,才会不断的试探朝廷和李适的底线。实际上奉天的军事总指挥浑瑊才是李怀光的克星,因为浑瑊在朔方军中的影响力不下于李怀光。如果李怀光贸然攻打奉天,很可能出现朔方军因为浑瑊而倒戈的情况,他将会步仆固怀恩的后尘。
李怀光看似很鲁莽,其实很谨慎,各种试探就是为了寻找战机。同时他也在与朱泚秘密联系,打算组成联军对付勤王的军队。可以说从进入关中开始,李怀光就打着浑水摸鱼的主意,接着勤王的良机,实现夺取唐朝的野心。尤其是在长安神策军崩溃,李晟带兵在外无法赶回时,李适身边出现兵力空虚,这给了李怀光极佳的机会。然而李晟率领神策军及时回到关中,再加上部将韩游瑰的告密,这才让李怀光失去了突然发难的机会。但是李怀光在之前的试探中已经弄死了监军翟文秀,这就将事情做绝了,除了反叛并无其他的选择。
综上所述,李怀光的反叛是因为看到了李适身边兵力空虚造成的国家虚弱状态,这让他的野心爆棚,有了争夺天下的想法。以当时唐朝朝廷的状态而言,的确是没有办法抵抗李怀光数万朔方军精锐的突袭。但是在这些朔方军中,也有像翟文秀、韩游瑰这样忠于朝廷的,所以让李怀光的计划难以实行。再加上李晟带领神策军精锐回归,这才迫使李怀光暂时放弃关中,退守河中。但在与朝廷的斗争中,李怀光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让李适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这种情况下他就骑虎难下了,除了背叛唐朝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