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令故事数则

志怪细细谈 2024-12-01 17:30:37

《道山清话》:范尧夫在陕西主政的时候,辖下有一知县。这一日,知县因公入村,途中感到疲惫,便来到了一座僧寺休息。

和尚招待知县用饭,并未提供酒。用过饭后,知县在廊庑之间独自闲游。偶然发现一间僧房雅致洁净,并无人迹。案几之上,赫然放置着一瓢酒。他一时兴起,在窗纸上题了一首诗:“尔非慧远我非陶,何事窗间酒一瓢。僧野避人聊自醉,卧看风竹影萧萧。”

这看不经意的举动,却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先前,这和尚的俗家亲属在县衙有官司,县令断对方有理。和尚于次日截取了那写有诗句的窗纸,又写了状纸,去府衙范尧夫处诬陷县令。

僧人言辞凿凿的说:“有施主某人,昨日携酒及银杯数个至房中,恰巧知县至,施主因惧怕走避,留下的酒被知县饮下。知县醉酒之后离开,银杯便不知其下落。这些银杯各自皆有镌刻标识。如今施主向我索要,恳请大人追缉,给贫僧做主。”

范尧夫听闻此事,并未即刻僧人的言辞。他面色凝重,严词问道:“尔为僧,法当饮乎?”随后,令人杖责僧人,并将其逐出府衙。并且说:“倘若真有失物,令失主自己前来报案。”之后,他手持这份状纸,展示给自己的子侄辈,语重心长地说:“尔等观此,身为官员,怎能于处事时不自重。”随即,命人将这状纸付之一炬,在僚属面前也未曾提及此事。

后来,那知县听闻了范尧夫的处理方式,深感敬佩与愧疚,于是修书一封,向范尧夫致谢。范尧夫却回复道:“不记有此事,自无可谢。”并将其书信退还。

《宣城县志》:頀,名讳为鸣音,乃临川人士。弘治年间,凭借进士出身,出任宣城县令一职。此人廉洁清明,颇具干练之能与格局之识。

当时,饥荒肆虐,众多饥民无奈相聚为盗,肆意剽劫,致使当地治安混乱。頀不惧艰险,单人匹马行走于村落之间,以诚恳之态安抚劝谕这些饥民。他言辞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些饥民深受感动,涕泪纵横,最终散去。此后,頀又多方咨询访查,精心谋划策略,按照人口数量进行赈济,以解民众之困。

在太平乡,有民甲乙二人向来关系友善。一次嬉戏打闹中,乙不慎误伤甲。甲归家后将此事告知其妻子,而甲妻与其私通之人,竟趁夜杀害甲,并诬陷乙应抵命。頀阅览案牍之时,敏锐地发现甲两耳之后有严重的伤口,不禁心生疑惑,说道:“岂会有受伤如此严重,还能忍痛归家,且无一人看见的情况?”于是,召来甲妻,严加盘问,最终使其道出实情,乙因而获免冤屈。

后来,頀入京朝觐。途中遭遇盗贼,盗贼打开他的箱子,看到了公文凭证。盗贼惊道:“久闻宣城有位乐善好施、清正廉明的青天大人,就是您吗?”说完,便将财物归还,而后离去。

《明外史·循吏传》:祥,字世奇,乃太仓人士。弘治年间,其参加乡试,成绩斐然。因念及母亲年事已高,需要照料,故而就近任职建阳训导一职,其后又迁任怀安教谕。在岗位上,祥辛勤耕耘六年之久。

而后,祥获任浙江新昌知县。其治理之策开明坦荡。但凡有诉讼之事,必谨慎询问,争取做出最正确的判决。他有时也会对犯错之人施以鞭挞之刑,至多十下,便会停止。而那些无良的讼师,却是毫不留情,只要有小错就驱逐至境外。

当地风俗,嫁女儿要备丰厚的嫁妆,因此,贫困人家生下女孩大多不予养育。祥为此制定规范的程式,并且严令禁止厚嫁以及溺杀女婴的行为,当地风俗由此发生转变。待到他离职而去之时,县中的女孩儿数量大大增加,百姓皆携带幼女为其送行。

祥还曾组织修筑长堤,以抵御溪水。他选取其中最重的一块石头,亲自背负,并说:“以吾为准,自辰时至酉时,停止亦以吾为准。”官吏民众竞相跟随。未及一月,堤岸修筑完成。

每当有使客到来,祥从不刻意整顿厨房膳食以讨好,他说:“怎能使民众疲惫来取悦他人。”正因如此,来往的使者很少有说他好话的。只有当时担任吏部郎的应大猷称赞祥严而不苛刻,察而不琐碎,峻而不偏激,挫而不折损,堪称循良之官。

待到九年任期已满,应当升迁之时,因母亲年岁愈发高迈,祥未赴吏部参加考绩。母亲丧期结束之后,他决定不再出仕为官。

祥在新昌为官良久,施行众多善政,然而绝口不说自己的功绩。一日,有御史路过祥的乡里,递上名帖请求拜见。此人是新昌的吕光洵。坐定之后,吕光洵讲起他父亲原本是当地的豪绅,曾因强横被祥在街市上当众鞭挞。祥虽然刚正不阿,听说当年打的是御史的父亲,也不由面色有所变。吕光洵却接着说:“若无公之教诫,吾父怎能最终成为德高望重之人。”(这个御史是个好人,不是前来打击报复的。)

7 阅读:119
评论列表
  • 2024-12-16 15:04

    卓巴人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卓巴部落生活着三千多族人,男性负责耕种粮食疏菜,饲养家禽牲畜,女性负责织布和纺织,衣食自给自足,那里的地理环境很好,确实是个适合“躲起来”生活的好地方。

  • 2024-12-02 18:20

    范尧夫是如何顷刻辨奸的?或者说武断盲目,草菅人命?

  • 2024-12-02 18:39

    《盗贼惊道:“久闻宣城有位乐善好施、清正廉明的青天大人,就是您吗?”说完,便将财物归还,而后离去》。。。真是善名传千里,盗贼也敬服啊![点赞][点赞][点赞]可见,盗贼未必完全不认天理良心,风光之人也未必真的认同天理良心。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心里还认天理良心,那么,又是何物将其诱导推送入了盗贼之门?能退还财物的盗贼,说明不是图财入盗。既然不是图财,那又是图的什么?

志怪细细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