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图片来自网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学一门新的课程,学习一个新的技能,甚至融入新的环境。当孩子们面临这些未知的难题时,难免会有一些畏难情绪。
这时候,有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粗鲁的用强拉硬拽的方式逼迫着自己的孩子去面对这些困难,但父母这样强迫的手法往往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父母应该成为他们的引导者、领路人,帮助孩子摆脱畏难情绪,突破自己,更快的成长。
1、调整应对难题的心理状态
儿子刚开始学珠心算的时候,就觉得“太难了”,练着练着就会发脾气,甚至想放弃了。其实,这“难”不仅是指学习新技能时的不适应,更“难”在克服遇到新问题时的畏难心理。调整应对难题的心理状态,比难题本身要困难得多。
陪孩子“深呼吸,想一想,再行动”,或许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了!
2、不要用强硬方式逼孩子
于是先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从而彻底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企图用“激将法”让孩子重振士气。
在最后还是期望父母当再次看到孩子想要逃避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用一些有些强硬的手段去逼孩子。
当孩子表明他不愿意尝试时,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给孩子指导,鼓励他去做,给孩子一个尝试的空间。即使他尝试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挫败感,他会仍然愿意继续努力。
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从态度来看,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会孩子很受伤也很尴尬,我们越觉得孩子没有信心,孩子就越会在我们眼中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发现孩子“做”的事情,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时,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4、分解难题,逐个击破
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是由一个个小难题组成的,因此首先要分解难题,
比如孩子觉得学钢琴很难,那具体是手腕力量不够、听不懂音符,还是上课时坐不住呢?如果孩子专注力不够,不能专心的听老师上课,那就可以把问题细化,重点解决,孩子也就不会再害怕了。
难题分解得越详细越好,如果碰到觉得困难的小问题,那就再分解成小小问题,直到让你或孩子觉得,分解后的小问题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完全没有难度。这就没什么好害怕的了,就算没完全解决大问题,也能部分解决,而且没有了畏难的情绪。
5、父母放下过高的期待。
很多父母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常常在“起跑线”上就为孩子制定了很高的目标,这种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只知道“攀高枝”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只能望着目 标兴叹,却很难尝到成功的喜悦。从未被成功鼓励过的孩子往往会经常有挫败感,信心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孩子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不断 地在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中受到激励,受到鼓舞,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滋长。
5、要善于使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相对于“舒适区”的一个概念。在舒适区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熟练,游刃有余;而在“最近发展区”里,要学习的任务或知识要难一点,孩子一开始没办法独立完成,如果没人帮忙,他可能有畏难情绪,就不去尝试了。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指导下,他自己坚持努力,能够得着目标,在这个区域学习,最适合孩子的发展。
6、父母陪孩子一起打败困难
家长要发挥陪伴作用,陪着孩子一起应对困难,先跟孩子一起做一次,然后让孩子自己尝试一次,慢慢孩子就会成功地克服“畏难”情绪啦。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另外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
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
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
所以,当孩子回来跟你说我不要做、我很沮丧的时候,我们别急于宽慰他,我们帮孩子看看他想要什么,如何能够帮他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