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心里,父母是爱还是嫌弃,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

小迪妈妈 2019-11-13 23:14:16

文|歆小迪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下班回家,正要开门听到对门妈妈的怒吼:“怎么搞的,这个题做了多少次了,还错?”这位妈妈又在吼孩子了,不过每次都只听到妈妈一个人的声音,听不到孩子的声音,我想孩子肯定低着头不吭声。这样的情景在他们家已经家常便饭了。

对门家有个9岁的男孩,父母都是暴脾气,喜欢大声批评孩子。孩子看起来挺乖的,只是不敢跟人对视,偶尔与他目光接触,也能从其眼神中看出怯懦和自卑。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没自信。

生活中,不少家长虽然不打孩子,但往往把满腔怒火诉诸言辞,声调高、话难听。刚开始,孩子一般能被父母的大嗓门“镇住”,乖乖地听话,但他们只是被吓住了,并不是真正的有效。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对孩子大声嚷嚷绝不是最佳的沟通方法,只有装满爱的语言,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整天扯着嗓子嚷嚷的父母,很难引导孩子的成长,更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融洽,甚至会给孩子的精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01

日本福井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教授Akemi Tomoda于2011年在著名神经学刊物《Neuroimage》上发表过重要结论:童年时受到父母的言语攻击(Parental Verbal Aggression,简称PVA)会增加患精神病的风险,尤其是情绪和焦虑障碍。

而美国纽泽西州罗格斯大学2008年一博士论文更是指出:受父母辱骂的儿童会产生的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发育迟缓以及攻击性行为等。成年后,他们更有可能患有心理问题和个性障碍(Johnson et al, 2001;M. H. Teicher et al, 2006; Zimmerman & Mattia, 1999),具有不健康的行为习惯(Hillis et al, 2001; Williamson et al, 2002)。

除此之外,父母吼叫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被质疑被否定,他们也会模仿家长的发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就传递信息来说,不同的声调会起到不同效果。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低声调更容易让其接受。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将妈妈们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者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首先,低声调让人更有理智,情绪更平和,也让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利于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能让孩子的听力更集中,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错误。

第三,低声教育还可以先发制人,尤其对青春期的叛逆孩子来讲,父母低声教育,孩子反抗的声音往往也高不起来,能防止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大人惹了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最后,低声教育能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建立起强大的自信,性格更好。

因此,比起对孩子大声批评、威吓等方式,不如试试低声教育,效果会更好。

02

《爸爸去哪儿3》里有这样的情节:

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村长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两个小孩子经不住诱惑,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面对同样事情,两位爸爸的语气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林永健看到儿子的表现,怒气冲冲地大声训斥大竣:“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自己好好想想去”,然后转身走开了。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心平气和小声告诉她: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的道理,然后让女儿去罚站。

受到批评后的两个孩子后来的表现也大不相同。被爸爸大声训斥的大俊,从冰淇淋之事开始心中就有了疙瘩,在之后各种活动中都和父亲赌气,一直不配合。

而被爸爸小声教育的夏天,真心认错,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也完全没受刚才事情的影响,继续开心的玩乐。

同样一件事,爸爸大声训斥和小声引导,效果天壤之别,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并情愿的接受惩罚。一个让孩子不明所以,郁闷赌气一整天。

孩子更容易记住的,不是家长说过的话,而是父母当时的情绪和他自己的感受。父母让孩子感到愉悦、舒适,那他就会跟随你的引导;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愤怒,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爱。

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样的?

“当妈妈对我大吼大叫时,我的全身都散架了,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这是德国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企鹅的心声,虽有夸张成分,但现实生活中,大声说话对孩子的伤害绝不可低估。

在台湾,有这样的真实实验: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妈妈是如何用吼叫伤害孩子的。

视频中,孩子给妈妈打电话,问妈妈到哪里了,妈妈故意用不耐烦的语气和大声调回答孩子,说孩子“真烦,不要老问了”,结果挂完电话,孩子就哭了。

短短的两分钟视频,孩子的一个电话问候,妈妈的不耐烦吼叫,就可以让孩子的情绪犹如过山车。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过:“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温声细语比大声怒吼更有震慑力,当父母的说话声是甜的,每一句话孩子都能牢记于心。

很多父母一听孩子犯错,就无法平静下来,都会立即大声训斥教育、甚至挖苦、痛骂孩子一顿,认为责骂声音大一点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其实,孩子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接收不到什么有用信息,能收到的只有对父母愤怒情绪的“害怕”,而并不知道爸妈说了什么。这样的训斥只会增加孩子对家长的恐惧心或是激发出孩子的反抗情绪,不但教育收不到效果,反而让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所以,我们要做到低声教育,这样的管教才有效:

1、想发火前先深呼吸。当你怒不可遏、想要发火的时候,请赶紧深呼吸。如果还是难以控制情绪,那么就暂时离开一会儿,等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了再去面对孩子。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也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2、语气和措辞恰当。父母批评孩子是应该的,但必须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比如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妈妈不能接受”,这种话比粗暴地指责要好得多。还要坚持到底,不要越说越来气,声音突然高八度。

3、解释明白你的要求。家长要用低声调,秉持客观和建设性的态度,把期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解释明白。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说清楚违反规矩的后果是什么。从头到尾说清楚就好,无需大声威胁。还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能旧事重提。少说“你这孩子怎么总这样”、“你太不不让人省心了”这样的话,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我们都应该改掉对孩子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的习惯。温声细语比大声怒吼更有震慑力,当父母的说话声是甜的,每一句话孩子都能牢记于心,重视有效沟通。

在孩子内心里,父母是爱还是嫌弃,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父母却永远学不会对孩子温柔地说话呢?

从今天起,试着和你的孩子轻声说话吧!

0 阅读:0
小迪妈妈

小迪妈妈

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