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疯狂暴食又催吐的女孩:你到底是饿了馋了,还是有病

妙黛有言 2021-12-01 19:49:31

1“我不饿,但是我必须吃”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心理师》,有一个暴饮暴食的女孩蒋静,非常有话题性。

她喜欢疯狂进食,每次都吃得很多,每次都狼吞虎咽,每次都吃得非常陶醉,不知天地为何物。

她不是单纯的馋,也不是美食爱好者。甚至她在吃的时候,根本享受不到美食的幸福。

因为她在吃完之后,会疯狂催吐。她怕胖,就只能把吃的东西吐出来。

“吐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干净”。

在人前蒋静是一个完美女孩,长得漂亮,获得钢琴奖项无数,经常出席各种表演。

她从小就学习钢琴,每天练习十个小时,眼泪不知道洒在钢琴上多少次,双手十指长满了茧子。

人前是光芒万丈,光鲜亮丽,人后她却长满污垢,黯淡无光。

她不喜欢钢琴,喜欢架子鼓。她不喜欢妈妈给买的保守裙子,她喜欢的是吊带背心。她有喜欢的男孩,却到了30岁都没有谈过恋爱。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妈妈。

爸爸在她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嘴里一直有一句话:小静,咱们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咱们不靠别人,也能活得很好。

这么多年,妈妈一直活在“爸爸去世,我要证明我们母女可以”的执念里。

所以对于蒋静,妈妈也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她、控制她。

十几岁了,还喂她吃饭,给她梳头发。三十岁了,还管她穿什么衣服,去哪里演出,还没收她的手机。

多年的压抑,转化成了蒋静的暴食。每次她觉得焦虑,压力很大的时候,都会用食物填满自己。

吃饭的时候,大脑空白,什么都不想。

吃完之后,害怕长胖,疯狂去催吐。

就像网上有一句话说的:并不是你的胃需要食物,而是你的心需要被填满。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对身体不好,你不知道吗。

可是,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的是——你也不想如此,可你不得不如此。生活太痛苦,只有这样你才能不那么痛苦。

2“我不是馋了,我只是病了”

在“腾讯医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名患暴食症六年的患者,经过暴食催吐,又被治愈的故事。

她从一个小胖子,减肥30斤变成了一个励志小瘦子。

为了维持身材,她对自己的饮食到了苛刻的地步。

长时间的压抑,终于在一朝爆发。有一次她鬼使神差地买了一袋膨化食品,然后疯一样躲进胡同里吃了它。

没有任何想法,就是想要咀嚼,想要吃。吃到最后一口尝不出味道,但是就是停不下来,还是要吃。

可是吃完之后,她就后悔了。

这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吐出来,就好了。

于是,她经历了第一次催吐。

从那以后,这种方式成了她的习惯。疯狂吃一顿,再疯狂吐出来。

在别人看来,她的身材维持得很好,却没有人知道她在背后经历着什么。

吃了,吐了,似乎没有什么不对。

可是身体却逐渐向她讨债,多年的催吐胃酸腐蚀嗓子,本是艺术培训老师的她,声音从清亮变得嘶哑。

她催吐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用手抠,用筷子捅,原地转圈,她都很难吐出来。

更可怕的是,她的月经停止了七个月。

在意识到自己是患上了进食障碍,以及老公的帮助下,她恢复了饮食,慢慢变好。

但是有一次恢复健身,渴望变瘦之后,她又回到了“暴食——催吐”的老路。

她觉得世界一片灰暗,她知道自己永远瘦不到理想的79斤,她崩溃了。

对自己的不接纳,对身体的不接纳,从身体到精神层面,慢慢摧毁她。

终于,在爽约了两次之后,她鼓起勇气走进了本地的精神卫生中心。

“我至今都很感激那位医生。他很明确地告诉我,我不是道德和行为堕落,而是生病了;而生病是可以治疗的。”

是啊,她不是馋,不是不自律,不是不懂健康,而是她病了,真的病了。

暴食又催吐的过程,其实不是身体在吃和吐,而是精神在反复崩溃。

一个人的本能欲望不被接纳,比如贪吃,那他们就只能压抑着,不吃就好了。

可是,一旦这个欲望被点燃,他们尝到了贪吃的幸福感,就会疯狂进食。

但是吃完之后呢?还是不能接纳自己。

那就去吐出来。

他们图的是什么?

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是对贪婪的不接纳,是吐出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是吐出多年压抑的自己。

潜意识里,他们以为吐出来就干净了。

实际上,吐出来只是意味着他们不用面对自己的愧疚,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3“你不是神经病,你是精神病”

我身边也有这种类似的进食障碍,有的人表现为厌食,不愿意吃东西,有的人表现为暴食又催吐。

细细分析他们身上的故事,都有心理层面的意义。

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吃,告诉自己吃是不对的,那就是在告诉自己,我不能贪吃,我不能贪婪,我不能有低级欲望。

厌食者,直接选择不吃。

而暴食者,吃了之后再吐出来。

他们不是身体需要他们这样,而是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必须如此。

他们不是我们口中的“这个人神经病呀”,而是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他们病了。

就像我身边还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喜欢酗酒,只要一沾酒就喝个断片。

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喝了,健康重要,你喝死了孩子怎么办。

当你对一个人说出这种人尽皆知的大道理时,也就意味着你根本不懂他,不知道他的痛苦在于什么。

如果从心理层面解释的话,他们并不想喝酒,但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在痛苦的要死和酗酒之间,只有酗酒能让他们舒服一点。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喝酒抽烟,还有理了是吧!

并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是对的,只是说——如果我们用悲悯的心看待每个人,看到每一个不可爱的行为,你就会看到他们的痛苦。

换句话说,如果让你可以选择,你是愿意活成:

A:元气满满的俞敏洪 B:整天喝酒的农村老汉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愿意活成一个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价值,每天状态拉满的人吧。

可是他们在追求自我,追求真实自己的过程中受挫了,就只能选择用一系列不可爱的行为,麻痹自己。

真的,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只是生病了。

4“你才有病”

一个人能意识到,不可爱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不管是你自己在痛苦,还是身边有人的行为怪异,你们都值得被看见。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如此,你病得很痛苦。

你的身体很健康,你的心理却生病了。

意识到人的精神、心理会生病之后,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一步要走。

那就是跨越“病耻感”,如何对自己的病不感觉羞耻。

我有一个朋友,她本来可以有非常和谐稳定的婚姻生活,但是她坚持认为只有改造老公之后,她才能幸福。

其实她老公的问题不大,而她缺爱的程度才是大问题。

我有一次逗她,我说你这个问题最少做30次咨询才能解决。

她说,你才有病呢,我就让你们这些人骗30次钱呗。

她觉得看心理咨询就是有病,就是骗钱。

我还有一个朋友,(不好意思,身边的朋友都被我当了素材)她自己偷偷去看了病,确诊了抑郁症。

但是只吃了一次药之后,就觉得难以面对自己。

不能接受自己生病,也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就把剩下的药都扔了。

生病了,是因为你不坚强,你想不开,你矫情,你钱多了烧得慌吗?

不是的。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会生病。人经历喜怒悲欢,心理会生病,这很正常。

你会因为得了阑尾炎而感觉羞耻吗?

如果不会,那么又为什么会因为得了进食障碍或者抑郁症而觉得羞耻。

更何况,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病了,只是短期有一些困扰,没有认清自己而已。

一种心理障碍,什么时候是治愈的开始。

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经历了产后抑郁之后,她坐到了医生面前,问医生我还会变好吗?

医生说:当你坐在我对面时,治疗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今天的文章,希望你能看懂,克服病耻感,也给身边“有病”的人多一些宽容。

嗨,你好呀,我是妙黛,我在这里写婚姻,写育儿,写情感,欢迎关注。

1 阅读:44

妙黛有言

简介:只写走心文字的90后辣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