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的女孩偷看“小黄书”后,她决定去死了

妙黛有言 2022-04-15 17:13:16

1

前不久我在某平台后台收到过一封长长的留言,一名六年级的女孩说了自己的一些表现。

比如不想上学,烦躁,没有食欲,想哭,想自残甚至想自杀。

初步推测她可能是有一些抑郁情绪,这个年纪出现问题大多都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我跟她说了很多,建议她找可靠的家人带她去做治疗。

她一直咬定,不是父母的问题,她也不敢跟父母说。

我当时也有点凌乱,没有再多说什么。

直到过了一天之后,她突然给我发来几张图片。

她说:姐姐,我跟你实话实说,我难受是因为这些东西。同学们津津有味地传阅这个小说,我看了之后非常难受,我甚至想自杀。

我打开几张图片一看,想必你也猜到了,大概就是一个小黄文。

她觉得同学们看这些东西很恶心,她也无法再直视任何一个男性,甚至在大街上看到男性都觉得害怕。

听了她的讲述,我心里非常难受。

在这个年纪,以这样的方式,突然接受这些尺度的东西,对她整个人生的价值观,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更无力的是,我也没有勇气鼓励她去找自己的父母求助。毕竟,当一个12岁的女孩跟母亲说这些事的时候,母亲可能连“贱货”、“不要脸”这样的话都说得出来。

我作为一个外人,也只能简单跟她普及一些性教育,剩下的事情,都是无能为力。

这个女孩的故事,让我思考了好几天。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家庭病了,而是整个社会病了。

家长谈性色变,对于性教育讳莫如深,好像一谈性教育就是在鼓励孩子性行为。

但是实际上,家长不说的东西,不代表孩子就没有其他渠道获取。

2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防御机制,叫做“否认”。

就是我们不承认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可以当做他们真的没发生。

也许听起来很滑稽,但是事实上,我们确实是在做着掩耳盗铃的事情。

我们觉得我们不说,孩子就可以不好奇,也没有其他渠道得知。突然有一天,他们长大了,到了差不多的年纪,突然就什么都懂了。

这和把头埋起来的鸵鸟,有任何区别吗?

现在网络发达到如此地步,再也不是我们上学时候,一本小黄书在男生宿舍传阅,一本言情小说在女生宿舍传阅的年代了。

打开手机,搜索正常词条的时候,都会弹出各种软色情的东西。

成年人尚且好奇,更何况是小朋友。

那些网站点进去,谁也不知道孩子会看见什么,谁也不知道那是不是什么诈骗钓鱼网站。

想到这些,再想到那个害怕到想自杀的六年级女孩,我觉得不寒而栗。

可是,我也知道,家长们依然在否认,依然觉得这些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依然觉得这些事情不是一个孩子该知道的。

看到过一条新闻,一位10岁的女孩偷钱买了一些小黄书,并且沉迷于此。

妈妈发现之后,把那些书扔了,没想到女儿又买了一些,而且成绩从前十名掉到三十多名。

于是,这位妈妈希望那家书店被查封,不能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其中。

把书店查封了,孩子就不好奇了吗?

其实,虽然家长们不愿意承认,可是事实就是——孩子固然会获取这些内容。

或者是坦坦荡荡,通过正常的教育方式了解,或者是偷偷摸摸,通过网络世界去猎奇。

有没有第三条路,就是孩子不对这些事情好奇,或者第四条路,孩子长大后才好奇?

掩耳盗铃的故事,了解一下。

3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育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整合。

小的时候,他们看的童话都是发生在七八岁,王子和公主是没有性生活的。

到了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开始萌芽,他们也终于认识到亲密关系的多种形式。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去了解什么姿势,看什么赤身肉搏的视频。

而是要知道,什么是身体的界限,什么是自我保护,什么是性别区分,什么是感情的底线。

国内著名性学家方刚教授说过:性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生理教育,还有性别平等、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教育。

有时候,家长坦坦荡荡带孩子看一个科普纪录片,或者丢给他们一本正经的科普读物,都要比他们的好奇心自由生长要强。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父母就从来没有跟她说过这些,学校里面讲这些东西,也是懵懵懂懂。

结果她上大学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就和一个暧昧的男生发生了关系。她当时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觉得很疼很羞耻。

之后没几天,她就和那个男生分手了。

后来,再谈恋爱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脏”了,配不上那些优秀的男孩子。

她本是很优秀的女孩,却因为这件事找了一个各方面不如自己的男生结婚。她也并不爱那个男生,只是觉得自己有人要就不错了。

现在的她,被痛苦的婚姻折磨着,眼睛里早就没有了当初的灵气。

如果没有那次稀里糊涂的错误,如果有人能带她认识身体的奥秘,也许她人生的悲剧就能够幸免。

4

一项调查显示,男生的性教育主要来源于“黄片”,所以很多男人都误以为“一夜七次郎”是正常的,误以为女孩是可以被物化的,或者误以为女孩是可以被“睡服”的。

女生的性教育、爱情观念主要来源于小说,她们也误以为女孩必须守住“贞洁”,误以为可以和一个男生“睡”出感情,误以为霸道总裁式“性侵式恋爱”是浪漫的。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能理解我们所说的,“性教育其实是人格教育”。

前一阵爆火的《三个北大女孩毕业十年自述》中,有一个女孩说了一句话: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可是你这辈子用到高等数学的机会,还不如你相亲的次数多。

是啊,我们用了太多的精力在学习数理化,却忘了教孩子什么是好的爱情,什么是身体的亲密,什么样的男生是好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从错误的渠道获取,建立了错误的认知。

也许你觉得这些事情很尴尬,似乎在鼓励孩子早恋,甚至发生性关系。

其实不是的,那只是在平和地讲述一件事,告诉孩子一些新的知识。

我们高中宿舍有一个女孩,她是全班女生中唯一一个对男女问题心怀坦荡的人。

她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她说在她好奇的时候,她妈妈很淡定地拿了一根黄瓜,拆了一个避孕套,跟她讲这些东西,顺便告诉她要懂得自我保护。

现在回想起来,她的那份坦荡,简直太珍贵了。

我们一定要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什么是身体的底线,什么是优质感情的标准,什么是优秀伴侣的标配。

这些东西,远比如何解一道三角函数题更重要。

也许你内心还是在“否认”,借口说什么难以启齿,说不出口。

我想说的是,哪怕你只扔给孩子一套科普书,告诉他一句“不懂的问我”都远比什么都不说要强。

电视剧《小敏家》中,黄磊知道女儿恋爱之后,他反复在跟女儿强调,我不反对你“那什么”,但是你给我注意安全,别给我玩出“人命”来。

黄磊的女儿有没有马不停蹄地去尝试?

当然没有,她反而更懂得保护自己,也没有让这件事过早发生。

有的事,好好说就比讽刺着说强,说了就比不说强。

0 阅读:11
妙黛有言

妙黛有言

只写走心文字的90后辣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