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大将”这一称号,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名将,并且能够轻松列举出他们指挥过的著名战役。
在开国十大将中排名第八的罗瑞卿,似乎并未以主将身份真正指挥过任何一场广为人知的战役。
从实际战功的角度来看,罗瑞卿确实难以与其他几位战功卓著的开国大将相提并论,甚至一些上将、中将的战功也超越了他。那么,罗瑞卿到底够不够大将资格呢?
一心追随共产党 毛主席称他为“罗长子”
罗瑞卿在民主革命家张澜创办南充中学读书时,接触到了进步革命思想,并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随后在共产党人的鼓励下,考上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他策动国民革命军的一名师长夏斗寅,企图对武汉的革命政府发动进攻。
在这场风云突变的历史关头,罗瑞卿果断加入了由叶挺领导的讨伐夏斗寅的队伍。
在作战的过程中,他对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然而,由于当时我党正深陷于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党组织都被迫转入到地下开展活动,处境艰难,因此罗瑞卿虽几次申请入党,都未被接受。
即便面对如此困境,他的信念却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共产主义事业。
最终,凭借持续不懈的努力,他如愿以偿,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要为共产主义献身的誓言。
1929年3月中旬,根据革命需要,罗瑞卿被派往朱德和毛主席领导的红四军工作。
在这一关键时期,他不仅完成了组建和训练游击队的任务,还参与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第八次和第九次代表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田会议期间,毛主席看到身高和自己差不多的罗瑞卿,笑着问他是哪里人。
当罗瑞卿回答说是四川人时,毛主席先是微微露出惊讶的神色,随后便打趣地说道:“哈哈,川湘子弟个子普遍都不算高,而你和我两人,却都是‘长子’。”此后,罗瑞卿便有了一个“罗长子”的绰号。
古田会议是我党和红军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它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明确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为红军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罗瑞卿通过参与这些重要的会议,深刻领悟了共产党的领导艺术和军队建设的核心原则,这些宝贵的认识,为他日后在军队中的领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这些经历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指挥能力,为他日后在革命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瑞卿军事领导才能出色 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认可
蒋介石容不得红军的日益壮大,1930年初,赣闽粤三省的国民党顽固势力发起了针对闽西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重兵,红四军采取了分兵策略,朱德指挥着主力前往连城筹措给养,而毛泽东则率领第二纵队在闽西阻击敌人。
后由于敌情发生变化,毛主席改变计划,转移至江西广昌去与主力部队会合。
在艰苦的行军途中,时任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罗瑞卿,首次直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工作,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
这段经历不仅让罗瑞卿深刻感受到毛主席的领导风范,也使他从毛泽东的言行中汲取了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1930年1月下旬,在东韶召开的红四军前委会议上,毛主席决定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让红军官兵深入群众中间去开展工作。
第二纵队从东韶启程,向西挺进至永丰县的藤田地区,在行军途中,他们一边行进,一边打击土豪,分配田地。
在一个过程中,罗瑞卿和其他两位同志组成石马行委,带领一个支队在石马周围打土豪、开展群众工作。
罗瑞卿在石马的工作表现,让毛主席非常的满意,随后他任命为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贯彻《古田会议决议》,开展思想教育。
第二纵队,这支原本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构成、基础薄弱且带有诸多旧习的队伍,在罗荣桓和罗瑞卿的领导下,开始对照《古田会议决议》进行自我革新,他们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讨论,共同检查并纠正部队中的不良倾向和行为。
尽管“二罗”性格各异,但他们的默契配合使得第二纵队焕发了新的活力,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久,罗瑞卿升任为红十一师政委,随即带领部队投身于激烈的长沙和吉安战斗中,展现了部队的新风貌。
同年10月,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大规模“围剿”,罗瑞卿再次率领红十一师在反“围剿”战场上,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部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纵队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支强大的红军力量。
长征途中,担任着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一职的罗瑞卿,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保障中央首长们的绝对安全工作上。
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部队面临北上与南下的抉择。
张国焘反对北上的方针,主张部队南下。
在这个关键时刻,罗瑞卿在班佑迅速召集保卫局干部会议,明确指示所有人必须听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挥,坚决拥护北上的决策。
罗瑞卿的这一果断行动和坚定不移的立场,不仅巩固了红军的团结,也为长征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在紧要关头的卓越领导力,更是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生动体现。
筹办红军大学 毛主席钦点罗瑞卿任教育长
在长征胜利之后,党中央作出了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重大决策,在讨论建校问题的会议上,毛主席表示,要将红军大学办成像黄埔军校那样,担负其革命的历史使命。
因此由谁来担任学校负责人,就变得尤为重要,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提议由罗瑞卿来担任教育长这个关键的校领导职务。
罗瑞卿接受重任后,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建校工作中。
当时的陕北地区正遭受着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和包围,这使得建校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尽管如此,罗瑞卿并未显露出丝毫畏难情绪,反而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地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经过无数挑战与考验,红大终于成立,并于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附近的一座山庙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
在负责学校工作期间,罗瑞卿坚定地执行和落实毛主席制定的教育方针,克服重重困难,为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军政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在毛主席的指导下,他完成了《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的撰写。
在该书中,他对我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不仅对加强我军的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我党我军在全国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 罗瑞卿完全具备大将资格
1939年,鉴于形势的迫切需求,中共中央决定将抗大学校迁移到晋东南地区。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行军,罗瑞卿率领抗大师生艰难跋涉超过1500公里,最终成功完成了被赞誉为“小长征”的东进任务。
我军在发动百团大战之前,罗瑞卿又接到新的任命,被调入八路军野战军担任政治部主任,随后在这次著名战役中,他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指挥才能。
抗战胜利后,罗瑞卿肩负起“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的重要职责。
在这一关键岗位上,面对国民党的一系列背道而驰的行为,罗瑞卿立场坚如磐石,毫不动摇地坚决反对,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担当,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屈不挠和崇高使命感。
到了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罗瑞卿兼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与杨得志司令员并肩作战,共同发起了正太、青沧和保北等关键战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清风店战役中,罗瑞卿的精妙指挥使我军成功全歼国民党第3军,生擒军长罗历戎,这场胜利不仅扭转了华北战局,更为后续的石家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他领导第2兵团又在平津战役中,成功围困并歼灭了国民党军第35军,对整个华北战局特别是平津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罗瑞卿不仅能征善战,又懂政治工作,因此,党中央在商讨由谁来出任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时,他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罗瑞卿也从未辜负党中央对他的信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多个重要领导职务,为新中国公安政法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他荣获大将军衔,这一荣誉,是对党和国家,对他军事生涯的充分肯定。
纵观罗瑞卿将军的革命历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担任了关键的领导角色,并参与了多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特别是在政治工作领域,他对党和军队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他完全配得上“大将”军衔这一荣誉。
面对外界对罗瑞卿授衔的质疑,就连毛主席也明确表示:“我对罗长子还是了解的,大将军衔他是当之无愧的。”
毛主席这番话,并非出于个人偏爱,而是对罗瑞卿将军资历和历史贡献的公正评价。
结语:
罗瑞卿将军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完全党和国家对他在革命各个阶段担任重要职务、参与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工作上不可磨灭贡献的认可。
尽管有人对罗瑞卿将军被授予“大将”军衔持有异议,但罗瑞卿将军本人并未因此而分心,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中,展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