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e4f9526e176c1f4bf49688185a5c7e.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7fda09f057a82ec0b5604810088d81.gif)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在65岁以后会经历一场“系统性衰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c85cdc2ec2397485e9ed5560f96829.jpg)
骨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关节软骨磨损,步态不稳……这些变化让“简单的走路”变成了一项需要谨慎对待的活动。
《美国运动医学杂志》曾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因步行不当导致跌倒,而跌倒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说:“散步是最安全的运动。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医生提醒,65岁以后,散步时要特别注意这6点,否则,走着走着,可能就是“灾难”了。
1.走得太快,膝盖先废年轻时候,你能健步如飞,风一样的速度。但65岁以后,膝关节可没那么“听话”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c4a2f3d7e9e998039472e8bdd31c74.jpg)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承重关节,每走一步,它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3-5倍。如果走得太快,膝盖的软骨磨损加剧,骨刺、关节炎随之而来。
日本《骨科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每天步行超过8000步且步速过快,骨关节炎的风险增加30%。
这时候,有人要反驳了:不对啊,走路不是对膝盖好吗?你们医生不是经常说要多运动吗?
但问题是,膝关节的软骨不像肌肉,它不能自我修复,一旦磨损,就再也长不出来。年轻人可以疯狂运动后休息几天恢复,但老年人的软骨一旦受损,就像橡皮擦掉的痕迹,永远回不去了。
65岁以后,散步要控制步速,每分钟60-80步最合适,不要一味追求“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ea0e08c906dfe4b83e0aba9b7530a6.jpg)
有些人一退休,立马加入“晨走大军”,每次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但你知道吗?髋关节的软骨不像肌肉那样可以修复,它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指出,长时间步行会导致髋关节软骨的过度磨损,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股骨头坏死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髋关节的“寿命”提前结束。一旦出现,轻则疼痛难忍,重则需要置换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风险可比你想象得大得多,术后感染、血栓、关节脱位,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f5408aff545aaed642bdf9f7558b4a.jpg)
如果你已经感觉髋部偶尔隐隐作痛,甚至走路时有“咔咔”响,那就该警惕了。
建议控制单次步行时间在30-40分钟以内,分次走更安全。
3.走路低头,颈椎先废很多老年人散步时习惯低头看路,生怕踩到坑洼。但低头走路,颈椎的生理曲度会被长期改变,颈椎病、眩晕、头痛随之而来。
英国《骨科与运动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低头超过30度,颈椎承受的重量可达正常状态的5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6eef9338bdb34f2b1432e28af6ba300.png)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你的头本来是5公斤,现在相当于压着25公斤的重量在走路。
时间一长,颈椎受不了,供血不足,眼花、头晕、手麻……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正确的做法是,目光平视前方2-3米,保持自然姿态,不要含胸驼背。
如果总是习惯低头,那就得提醒自己,慢慢改掉这个坏习惯。
4.走路不换鞋,脚底受罪![](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7bb96120bbf8cce8c989bd054fb9b1.png)
有些老人一年四季只穿一双鞋,甚至有人直接穿拖鞋散步。
但鞋子不合适,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拇外翻可能悄悄找上门。
《美国足病医学杂志》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足部疾病的发生率高达70%,其中很大一部分与不合适的鞋子有关。
什么是“好鞋”?
鞋底柔软但不塌陷,能缓冲地面对足部的冲击。
有足弓支撑,防止足弓塌陷,减少足底疼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c2493ac75592150c7eb8fa1c67327b4.png)
防滑设计,减少跌倒风险,特别是阴雨天或光滑路面。
鞋子别等磨破了才换,每半年至少换一次。
别心疼钱,脚舒服了,走路才不会受罪。
5.走错时间,血压波动大有些老人习惯清晨五六点就出门走路,认为“早晨空气好”。
但清晨是老年人心血管最脆弱的时间段,血压波动大,心梗、脑梗的风险最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483db9147f5fc06b6f5968cbb9daee.png)
《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在清晨6-9点运动,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下午运动高20%。
为什么?
清晨血压本来就容易波动,加上运动刺激,容易导致血压骤升。
夜间血液循环较慢,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形成血栓。
清晨气温较低,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加心血管负担。
建议避开清晨,可以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6点,这两个时间段,气温适宜,身体状态稳定,更安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3f5e5a895ff7273d5f3f03bd837a93.jpg)
老年人本身口渴感下降,很多人散步时不带水,走完才想起来喝。
但你知道吗?血液粘稠是许多老年病的根源,尤其是冠心病、脑梗患者,如果长时间不补水,血栓风险会明显增加。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每次步行超过30分钟,应适量补充200-300ml的水,以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流动。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那时候已经晚了。
建议随身带个小水瓶,每隔15-20分钟喝几口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be07d3c68d8eee6150e25f07694492.png)
走得对,健康加分;走得不对,可能埋下隐患。
65岁以后,散步别只顾着“走”,这些细节一个都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美国运动医学杂志》,2021年
《骨科研究杂志》,2020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