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就在于你如何去看待
昨天帮朋友取快递,刚走到她家门外,就听到一阵骂骂咧咧的声音:
“你怎么回事,就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看看隔壁家的小妹妹,人家比你小,做事和学习哪样都比你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这样的吐槽、抱怨,不知道之前已经听过多少次了
本来是见怪不怪的事情,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再听到这样的声音,心里面总是觉得压抑难受
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都不好受,更何况是身为当事人的孩子呢
特别是被妈妈贬低得一文不值,还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不断对比、刺激时,那种惶恐、烦躁、还有自卑,怕是很多个日夜都不容易过去的“坎儿”吧
于是,当朋友再次抱怨说「为什么娃处处不如别人」时,我当时的心情就是:
家长的想法决定着孩子输赢
01
孩子离家,从父母的眼界就输了
优秀从来就不是出生就有,父母的眼界里还隐藏着孩子的未来
有一个女孩,写作业的时候借用手机查生字
正在聚精会神投入认真时,妈妈走过来就是一顿批评:“你现在好的很呀,学习什么德性,自己没点数吗?偷玩手机倒是积极得很”
女孩还想说点什么,可妈妈根本不给机会
紧接着又毫不留情地说:“别解释了,从今天开始,不写完作业就不准吃饭,如果还是不听话,就赶紧滚回老家去,看着就烦”
委屈之下,女孩鞋还没来得及穿好就冲出家门
望着城市川流不息的车辆,女孩没有一点畏惧
她甚至还打算凭着自己的弱小能力,从大城市回到乡下老家
因为被批评、冤枉,就急着离家甚至逃离
这不单单只是玻璃心
首先,不会的题目用手机查资料,对于女孩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妈妈不了解情况就贴上“玩手机”标签,这是委屈,也伤害了孩子的感受
最后,孩子只是慢一点、差一点,没有按照期待就是差劲,这根本不符合逻辑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孩子也都有努力的资格
一个优秀的孩子呢,并不是他们取得了多高的成就,而是一直保持不骄不躁、不惧困难的积极心态
正如,妈妈看到女孩捣鼓手机就是贪玩、偷玩,这就是属于低眼界
那种“你没有按照我的想法来,就是不听话、不成器”的思想,也很容易让孩子在看不到希望里变得破罐子破摔
例子中的女孩就是如此,她的叛逆也许并不是自身太差劲,而是输在了妈妈的思想上
举个形象的例子:
妈妈下通牒:“不听话就滚回老家去”
这就是一种低眼界
对女孩的内心来说,这也形成了一种无力反抗的沮丧感
而同样是写作业时摆弄手机,其实手机真相未必那么重要
懂得对孩子产生影响力、改变结果,这才是家长们需要掌握的大智慧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在用手机查什么?看看这道题我会不会做”
在这种具有互动性的引导意义下
你也会发现,即便是原本贪玩的孩子,也慢慢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写好作业方面
所以,想要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那么家长就要懂得慧眼识珠,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子,他们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去慢慢发展
02
孩子消极,从父母的嘴巴就输了
如果我们发现和孩子相处得比较痛苦了,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一位网友透露说
小时候是属于比较好动的淘气类型,在家里喜欢翻箱倒柜,在外边喜欢小小“恶作剧”一下
每次被妈妈发现后,不是被骂“惹祸精”、“扫把星”、就是用一些“恶毒”的语言打击
比如:
•什么东西?一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你,每天还总是给我找事
•我看你就是个讨厌鬼,根本就没有人会喜欢你
•你要是能变好,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
•我对你是彻底失望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可以说,妈妈的一字字、一句句间尽显负能量
就是因为经常被指责、误解,网友那原本活泼开朗的童年,开始变得越来越沉寂
为了成为妈妈眼中期盼的样子,他改掉了好动、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可不管怎样做、如何改变和进步,妈妈还是喜欢用消极的眼光去评价
稍有进步时会说:“只进步这一点而已,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比起xxx,你还差得远呢”
或许,妈妈对孩子的进步是有所欣慰的,可一担心骄傲就会自满,表扬的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但事实上,教育孩子最怕遇上“你所认为”的错误方式
骄傲自满,是那种满足自己己有成绩后的一种放纵心理,可并不代表所有的孩子都会如此
如果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就很难被发掘起来
成功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优秀也需要在看得见的希望里慢慢成长
身为家长,你不需要因为一句“骄傲自满”就完全否定孩子的进步,足够信任才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价值
而比起在沮丧中失去自我价值,孩子也更需要在认可中慢慢找到“再努力一点”的动力感
如果从继续错误所衍生的影响力来看,父母的嘴巴就是直接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价值
所以,当你发觉自己和孩子相处得比较痛苦时,请记得先改变自己的讲话方式
当你尽可能地以平等、鼓励和认可的方式去和孩子相处时
你会发现,孩子不够优秀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少了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主要影响力
03
孩子出格,从父母的包办就输了
孩子是不是优秀,并不是光靠一件事、一句话、或者一次成绩就能看得出
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问在座的家长:
“你觉得自己孩子身上目前都有什么问题,说出来,我们交流交流”
老师的话,几乎让在场所有父母都滔滔不绝起来
有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生性顽劣、不好好学习,每天就知道叛逆顶嘴
也有父母认为孩子处处不如别人,不管如何大力培养,旱鸭子始终游不了泳
听完台下家长们的议论纷纷,老师不慌不忙地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那在你们所讲的这些问题里,孩子有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表扬呢”
全场陷入了沉默
很明显,几乎所有父母都认为“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努力,也不够听话”
而在种种问题中,想要再找到孩子的优点、或者发现优点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其实,问题背后很难发现优点,并不是孩子自身没有优点,而是人性容易忽略
正如参加家长会的那些父母,他们在面对孩子缺点时总能举一反三,可面对问题时却忽略了事物本身并不只有一面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真正参透领悟的人并不多
心理学上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什么样的事物,最终所形成的认知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总是把眼光聚焦在孩子的错误上,那一次错误放大,就会成为孩子“提不起劲”的问题圈
饱具教育意义的《加油,妈妈》中,有个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小夫
这个男孩一出场就是通情达理、人见人夸,也因为学习好自带“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光环
妈妈苏青呢,也似乎喜欢上了炫仔、包办上瘾
一直宣扬“直升重点小学”不说,还总是帮夫子各种揽活
比如,安排在幼儿园活动中演讲,私底下带着娃和妈妈们传授育儿经验
可面对妈妈的一桩桩、一件件安排,夫子并不满意
特别是有了弟弟之后,看到妈妈整天围着弟弟的忙进忙出,夫子的心里就开始有了严重的不平衡
他开始上课迟到、偷东西、故意跟同学打架…
在各种出格、和叛逆行为中,他也是在试探妈妈的爱,想知道妈妈会不会因为爱,而像爱弟弟那样温柔体贴、理解接纳
所以,孩子优不优秀、好不好,关键还是在于父母是怎么想的,当你觉得自家孩子处处不如别人时,一定要多检讨检讨自己的想法
记得在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或者表现得不听话时,我们要多看看孩子身上“好”的一面
只要你相信孩子会变好,多肯定孩子的进步与变化,多用积极的话去引导孩子、鼓励成长
在被爱的自信、安全、和幸福感下,孩子积极看待未来的理想才会被点燃、唤醒
04
孩子学习,从父母的期盼就输了
一个教书的亲戚告诉我
他当了十几年老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遍性问题
即:孩子优不优秀是取决于对读书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并没有错
可一个对读书有态度的孩子,谈起来简单,真正实现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特别是孩子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之后,你会发现,随着学习科目增多、知识越深,孩子对学习的体验感就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就学习好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体验感里会相对于比较轻松,接受能力强也更具抗挫折、和挑战能耐
而一开始体验感不是很好的孩子呢,如果遇上基础能力差,再加上父母不断地施压、打击,在“怎么做也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孩子就会进入畏难心理
那一个害怕失败、做事情担惊受怕的孩子,所体验的感觉并不好
他们也像滚雪球一样,初期体验感会随着雪球越滚越大,直到占据主要影响力,成为决定孩子未来的一种推动力
这就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有一个特别淘气的男孩
他每天到处称霸,还专门去找那些比自己小的伙伴欺负
读幼儿园因为处处惹事生非、称王称霸,好几次被幼儿园“劝退”
等到上小学后,又因为成绩差、上课走神而成为垫底生
学习就是一个态度的事儿,即便是老师也无法叫醒一个不愿意学的“装睡”孩子
生性顽劣、桀骜不驯,男孩慢慢也被老师放弃了
看着好像没有希望、没有进步的局势,妈妈也无奈极了
直到一次发现,她察觉自家儿子很有运动天赋,特别是对篮球很感兴趣
为了让孩子重拾信心,妈妈也开始着重兴趣培养,喜欢篮球那就从兴趣坡点开始做起
篮球场地上,连老师都不看好的差等生,几乎已经对自己失去了希望的男孩,再一次因为篮球重新热情起来
而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也不知不觉成为男孩进一步提升技能的底气支撑,更是球队里不可丢失的一面猛将
后来,正是这种历经千辛万苦、凭着努力出人头地的感觉,让男孩自此意识到“能力创造价值”的重要性
为了站在更高更远的位置去践行梦想、绽放光芒,男孩一改往日形象,他开始努力学习,别人认真听课时他聚精会神,别人休息玩耍时他也在认真补习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付出,男孩的成绩很快就一飞冲天,成为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自此也成为「别人家孩子」进步最快里的“神话”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教育孩子这件事急不得,更不要给予孩子太高的期望,任何成就感也都是从简单易行的小事慢慢强化
所以,自家娃不如别人时先自检有没有对孩子期望过高,与其奢望孩子一步登天,不如调整好自己,用充足的动力去实现更远大的飞跃、与蜕变
试着从小事引导、从过程调整,先让孩子对当前事件有个独立性、自觉性、和奋斗性的体验感
当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畏困难、敢于说“我能行”时,每一步改变都会成为他们不断扩展优秀的无限潜力
当然,优秀孩子的背后少不了优秀家长,在这之前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不让孩子“输”
那么,关于自家孩子处处不如别人这个育儿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