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不想孩子对你冷漠,聪明父母就要学会把这4件事做好

兰妈谈育儿 2023-07-02 23:15:49

文/兰妈谈育儿

生命的温暖,离不开亲情灌溉

我们依靠亲情、也需要亲情

但好的亲情需要经营,亲情也并不是一脉血缘就可以千秋万代

像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亲情呀

就是你不论身处哪里,都有一个懂你、关心你的人在惦念着

反之,没有联系、惦念的亲情,剩下的只有冷漠、还有薄凉

特别是人进入中老年后就容易显得越来越孤独

哪怕小时候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再亲密无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圈子不断扩大,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邻居王奶奶又住院了

饱受病痛折磨的她刚出院就在院子里指桑骂槐

她说:

“养儿养女有什么用,长大后都是白眼狼”

“小时候把他们当成宝贝,长大后你生病了,多看一眼都觉得烦”

“我这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这辈子让我受这些委屈,丈夫不把我当回事,儿女也个个都不孝”

每当王奶奶扯着嗓子大喊大骂时,我发现大家都露出极其无奈的表情

这也说明,不管什么关系都需要经营,更需要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特别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如果你不懂得经营关系,做一个“会处理事”的聪明人

那在一团糟的鸡毛蒜皮小事里,你就会逐渐找不到维持亲情的那份理智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对你冷漠时记得先别寒心,家长“会来事”、子女才愿意亲近你,这也是聪明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

01

保持分寸

不随便掺和孩子的事

有人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距离就是保持距离

其实,小时候也好、长大也罢

我们和孩子之间,既要有物品上的距离,还要有心灵上的距离

物理空间概念里有个叫“一碗汤距离”的说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所谓的“一碗汤”,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亲情距离上的一种温度

这就相当于我们煲一锅汤,然后再送到牵挂的人手里

那份在距离下还能保持的温度,恰好温暖了人心

而煲汤送汤的距离,又间接性地产生了心灵上的感动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们和孩子之间或许也一直需要这样的距离去提升

所以,和子女之间以“一碗汤”距离相处,这也是高智商父母迈出聪明教子的第一步

举个例子吧

朋友小王和我吐槽了一件事

她说,家里最近在忙着装修新房

这本来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可婆婆总是以“监工”名义不断地调整装修方案

如果朋友不愿意调整,老人当时就开始吐槽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是过来人,还能害你们吗?别不知道好歹”

对于这样由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隔阂,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

可类似的琐事多了起来,就像是积压在心里的石头一样,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烦闷

如果从经营、管理角度来说,好的关系就是从“分寸感”里产生的

你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都会从直观上给孩子留下第一印象

还是拿装修风格这件事来说吧

每个人的喜好、需求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老人不懂分寸地掺和,甚至直接做出某些决定

这就是不懂得分寸,也是属于行为上的独断

就像一句:“我是你妈,还能害了你”

这看起来是老母亲毫无保留的关爱,但你的分寸合理吗?

买房装修是人生的重要大事之一

特别是年轻人的风格跟老一辈喜好完全不同,当你站在至高点去思想绑架、掺合干涉时,在子女的眼里就是多管闲事

而在这件事情上,哪怕你说得再好、再有道理,不在一条平行线上的沟通不过是多说无益

子女长大后如此、没有长大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好的亲子关系相处一定要懂得“分寸”

孩子的事情你可以提建议,但不要仗着是家长就可以为所欲为

从生活、从小事开始,凡事都要保持尊重、顾及他人想法的思想

哪怕孩子当前和你再怎么亲近,也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完完全全独立的人格

这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分寸感,就像是说话一样,你说出的话暖人心,对方才会不知觉靠近你

反之,如果你说的话、做出的事令人反感了,那迎来的必然是紧张关系

02

尊重孩子

但也要给予精神上鼓励

陪孩子长大,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些都是属于漫长而需要磨合的道路

也像是父母跟子女之间需要保持分寸感一样

你用怎样的分寸去看待孩子,孩子也会以怎样的分寸反过来和你相处

可跟孩子保持分寸感就能感情好吗

并不会

分寸感,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感觉

它是理解、包容,同时也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这种相对于比较舒服的感觉,便是拉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调节剂

可感情这东西更需要双向奔赴,有分寸但不懂得及时止损也是一种遗憾

我认识一位单亲妈妈,她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那年,上幼儿园中班的悦悦突然回家告诉妈妈:“我要学舞蹈”

孩子有学舞蹈的想法,这是好事

朋友这个妈妈呢,也尽一切努力去给孩子张罗条件好的学校

本以为在这种绝对支持的分寸感下,悦悦会成为一名特别优秀的好孩子

可结果似乎一开始就隐藏在细节里

舞蹈课程报名成功后,不多不少,只坚持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大概是新鲜劲儿过了

悦悦就开始各种哭惨地说:“我腿拉伤,不能再跳舞了”

看到悦悦那痛苦的模样,朋友摆摆手“不想学就不学了吧,只要你开心,健康就好了”

不逼孩子、也不掺合孩子的决定,这就是分寸感

按理说,这样情况下朋友和她的女儿关系应该特别不错,可事实并不是如此

中考后那年,悦悦的成绩不是很理想

也不知道在哪听说“将来当舞蹈老师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后,悦悦原本不太好受的心更加躁动了

她开始抱怨说:

“我妈根本就没打算好好培养我,要是当时能把我当回事,说不准以后我就是一名出色的舞蹈老师”

话说到这里,朋友心里的委屈早已经排山倒海

她觉得:

“明明是娃子不想学,我只是尊重她,做好当父母的分寸感,为什么现在反而怪我舍不得培养她呢”

其实呀,这就是属于分寸里缺乏及时止损的遗憾

小朋友都是属于三分钟热度

像刚开始都是新鲜感支撑着他们的主观意识,哪怕这个动作真的很难,也不怕吃苦劳累

可新鲜感过了就不一样了,孩子失去了兴趣做什么事情自然提不起劲儿

这是前期好奇的本性,也是后期常见的畏难心态

可你以为绝对性支持就是分寸感吗?

并不是,孩子也是有不甘心的时候

特别是得不到、没有实现的事情,他们藏着心里的结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分寸感,更需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迷茫、遇到困难的时候指点迷津

不左右孩子的人生,但又能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这才是不出格、又合格的分寸感

03

双向奔赴

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任何一份感情的美好都需要双向奔赴,血缘亲也是一样

单方面付出、单方面牺牲,是容易让一段关系失去平衡,甚至成为痛苦的枷锁

很不幸,我的外婆就是踩着这样经历一路走过来的

母亲早逝后,只剩下一个小姨和两个舅舅

而年轻的外婆性格又比较好强,那年还遇上了情感危机

当外婆发现外公光明正大把第三者带回家后,她哭过闹过、甚至还动刀威胁过

也大概是对外公彻底失望了吧,外婆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她的子女身上

自此,外公外婆开始过着分居不分家的生活,两个人你看我不对眼、我看你怨恨

那些年,外婆孤独、委屈、不甘,还一度承受着外公的情感伤害、恶语相加

特别是那段孤独又不甘的岁月里,外婆对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有妈妈就行了”

也大概是耳濡目染的次数多了,在小姨和舅舅思想当中,他们也一直认为:

“我没有爸爸,我要爸爸有什么用”

为了弥补孩子们的情感空缺,外婆也一直在单方面努力、付出着

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会把饭菜盛好递到子女手上,这个习惯一直维持至今

前段时间,外婆出院刚回家就钻进厨房给舅舅煮饭

香喷喷的面条扑鼻而来,在小心翼翼被端到舅舅面前后,外婆还贴心地吹吹

这个动作当下就遭到嫌弃,舅舅不耐烦地说:

“吹什么吹,还把我当三岁小孩,你看你的口水都吹到饭里了,让我怎么吃”

这样的话在外婆听来就是被嫌弃了

在委屈交加的情绪下,她怨恨外公、也骂自己的儿女:

“你们都是白眼狼,没有一个好东西,我白对你们那么好”

怨恨的话脱口就来,像这样互相伤害的次数还有很多

可能因为一句话、某件事,也可能是一顿饭…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互相伤害

除了未掌握分寸感之外,爱也是需要双向奔赴的

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看似有理,但也并不完全有理

如果孩子只知道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很多时候换来的并不是幸福感,而是一生都在失去珍贵的东西-真心

正因为受到外婆背负怨恨的影响,小姨、和两个舅舅的脾气也特别差,好好家庭被他们过的乌烟瘴气

两个舅舅先是婚内出轨,离婚后又把孩子留给外婆照顾

小姨生性敏感,经常因为小事跟丈夫吵架、跟儿子生间隙

如果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人之间哪有不矛盾的,那爱就是需要在双向奔赴中产生意义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的情感不求回报,还有谁会一如既往地包容你的任性、忍受你的缺点呢

所以,真正的爱是双向奔赴,我们既要给足孩子关爱,还要教会孩子懂爱、知爱

爱孩子呢,也不是给他盛好饭端到跟前吹吹,而是让这碗饭变得更有意义

比如,我们上边讲的“一碗汤”距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给孩子盛饭的同时,别忘了反过来让孩子给我们盛碗饭

这种相互性的关爱,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才有你

而一个爱自己、更懂得人情世故的孩子,就像爱笑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差

这也是创造者和消费者的区别

你希望孩子做情感上创造者、还是索取的消费者,都需要有个双向奔赴的空间与机会

04

学会放下

成长就是离开的过程

血浓于水,本来就是我们生命的美好来处

可再浓的亲情也不能经受过多的伤害和薄凉

特别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不懂得经营的伤害、功利、和薄凉,很容易给孩子幼小心灵留下难以修复的童年伤疤

我认识一位母亲

她的人生很简单,前半辈子为了子女,后半辈子为了子女的孩子

按理说,有这样一位母亲真的很幸福

可有些牺牲、付出或许一开始就是错的

例子中的母亲就陷入了误区

大概是觉得成年人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经验也多吧

这位母亲一开始走的教育路线就是包办形势

为了儿女未来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她坚信:

“好的学习都是从好习惯开始养成,只要每天都能勤苦学习,日积月累下的学习就不会太差”

在这种认知和包办模式下,儿女们毫无意外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行僧

后来,母亲的儿女们虽然都考上了大学,但十几年的陪读在母亲看来并不满足,她觉得还是当初逼得不够紧,所以才有了那么一步之遥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升级为奶奶之后,她又把新的目标培养落在儿女的孩子身上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次

孙女晶晶刚从幼儿园放学回家,还没来得及把书包放下就直奔卧室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小家伙急着回卧室玩玩具

结果,晶晶是跑到卧室练起字了

当得知小小年龄有如此积极性后,我忍不住夸赞

可晶晶接下来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她说:

“我要是练不完字,就不能去跟同学玩了,我还跟好朋友约好了......”

看着焦躁中带着小可怜模样的晶晶,我不知道这种听话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从情绪价值的角度来说,孩子如果感受到的情绪一直是悲观而焦躁的

那么,在比较沮丧的情况下是很难集中精神气去专注做好一件事

所以,陪孩子成长、又或者为孩子的长远做计划,我们要意识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既:孩子迟早是要独立的,成长也是离开的过程

就像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

尽管家长们都格外不舍,担心孩子在陌生环境里会受到欺负,可这个过程就会因为担心而避免吗

并不会

孩子适应独立环境的能力有多强,他们的优势就会有多大

正如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些事你越是握在手里越是抓不住

因为孩子从来都不是某件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没有之前那么亲密?

这就是成长,也是离开的过程

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成长实际上也是忠于自我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圈子会逐渐扩大,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

你会发现,孩子每升学一次,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指数都在下降

这就是圈子在扩大,孩子的责任、包括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不知不觉之间,有了压力、也有了隔阂

而在这个相对于比较失衡的心态环境里,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维系,就是学会放下对孩子的执着

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高阶段后最需要的就是信任

我们也要明白,没有人天生薄凉,只不过是受到某种程度伤害后,让他们伤了心不愿再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已

所以,教育孩子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能卸下身份和孩子平等相处的家长才更容易被信任

那么,关于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亲情经营,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17 阅读:5302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99

用户13xxx99

4
2023-07-03 14:18

[点赞][点赞][点赞]

尘若如雪雲淡风轻

尘若如雪雲淡风轻

2
2023-08-19 10:51

情!就是一个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家和万事兴!若妄自菲薄!六亲不认!挑拔离间!贪焚无度!最后的抉择:各奔西东!人间自有真情在!快乐至上!健康快乐就好!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