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后和父母亲不亲?从这些表现就能看出,家长要早发现早引导

兰妈谈育儿 2023-07-05 21:15:12

文/兰妈谈育儿

我们都希望和孩子成为彼此最亲密的人,可孩子其实就是忠于自我的成长过程

特别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生活圈子不断扩大,很多事情、很多感情都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前几天,到朋友家做客时刚好碰到她15岁的儿子从外面回家

看着刚进屋的儿子朋友扭头对娃提醒说:

“这是妈妈的好朋友,以前还经常给你买玩具,快过来跟阿姨打声招呼”

儿子听后并没有理会,而是一声不吭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面对这种不给面子的尴尬场面,朋友捂着脸来掩饰痛苦

然后又有些惆怅地倾诉说:

“我家那个臭小子呀,之前因为我和他爸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放在老家跟爷爷奶奶住着,后来担心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也害怕孩子长大后和我们当父母的不亲近,我和爸爸商量不管多苦多累都把娃带在身边养着,可你看他越长大越冷漠样子,看起来就像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

平时明明没少亏待孩子,为了孩子也甘于付出一切,可娃为什么越长大就变得越冷漠了呢?

其实,孩子并不是突然间变得冷漠,那些长大后不跟父母亲近的孩子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当你注意观察去寻找可迹之外,就会发现父母跟孩子之间就是一场因果关系

你前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成长体验,这是“因”

孩子后期就会结下怎样的情感态度,这又是“果”

所以,孩子以后和父母亲不亲近,从小时候的一些表现就能看得出

如果你在成长体验的“因”中就能做到及时止损,那么在早发现早引导的情况下,才能和孩子结出亲密无间的果实

比如,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亲不亲近,从小时候这四种表现就能看得出:

第一种:

不符合年龄的“假懂事”

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因”

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优秀成长、健康快乐,可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会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发生着某些转变

如果我们在孩子出现情感危机的时候没有及时发现、预防纠正,下坡路走多了,自然就很难再回到原点

就拿朋友的女儿果果来说吧

这原本是一个特别乐观开朗的小姑娘,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上小学之后果果变得越来越话少了

在其他孩子还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年纪里,果果早已经不依靠别人

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哪怕遇到再难搞的事情都从来不吭一声,更不会向父母求助

如此懂事又独立的孩子,谁看了不稀罕呢

可我却从果果的眼神里看到了痛苦、失落、还有自卑

有一次期中考试,果果刚放学回家,朋友就迫不及待地问“考得怎么样”

躲闪的眼神里分明紧张、害怕,每次面对妈妈的时候也大抵都是一言不发

这种沉默寡言,朋友给出的结果是“孩子长大都是那样,和大人之间没有共同话题”

可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

如果从表面来看似乎还真是这个道理,因为没有共同话题,所以才少有沟通

但没有共同话题的深层原因,难道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问题吗

不久前,在街上碰到刚放学回家的果果,大老远就听后到小丫头向我打招呼

那热情的声音、还有甜甜的关切问候,让我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

“孩子并不是对谁都热情,也并不是对谁都冷漠,因为所有的感情都是需要双向奔赴的”

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亲不亲近,很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只要我们不亏待孩子就能换得同等的情感回馈

事实真相还真不是如此

还是拿果果来说吧

朋友爱孩子的方式就是“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好的出路”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平时对孩子的爱有多深、要求就有多高

可小朋友并不是如此认为,他们的情感世界很简单:爱就是温柔

如果孩子在妈妈的身上感受不到温柔,只有严厉、批评和管教,他们就会下意识认为:都是我做得不够,才会惹妈妈生气”

这就是“假懂事”,也是孩子对家长封闭内心的直接反应

如果一个孩子和自己爸爸妈妈连说话的底气、和信心都没有,那又谈何亲近呢

有的只不过是前期服从、胆怯,还有后期的冷漠疏远罢了

第二种:

不愿意再跟父母有互动

好的关系从来都是越处越亲密,但如何处好一段感情是需要技巧的

在妈妈圈闲聊的时候,经常听到很多父母各种吐槽子女

有人说,养孩子就像是养个白眼狼一样,长大后一年到头都不回家看几次

也有人说,子女长大后就是离开的开始,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小家,父母老了还嫌弃得不行,恨不得永远都不要见面

其实呀,子女和父母之间亲不亲近是在于你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

特别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出现一些消逝迹象时就要及时去经营维护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本身就出现了裂痕,也不知道了解孩子当下的需求和心理活动

那不在一条平行线上的沟通是很容易产生精神内耗

就像很多父母吐槽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眼里所看到的也都是一个浑身是缺点的娃

编辑部同事小李告诉我,他儿子皮皮刚上小学一年级那个阶段,不知道为什么对妈妈总是特别排斥

就比如说,皮皮早上起床上学这件事

妈妈找的衣服皮皮不爱穿,皮皮挑选的衣服又遭到妈妈反对

本来还算是比较积极的一个清晨,因为不同意见而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

这就是属于亲子间的权利斗争,也是属于没有必要的精神内耗

毕竟,你争来争去又争了什么结果呢?

你认为,赢了孩子会帮他们纠正错误

也许就仅此一次,就能让孩子对你产生比较严重的排斥心

有些孩子因为担心被批评会想办法躲着父母

也有些孩子不喜欢被唠叨就拒绝跟父母讲话

这些就是属于孩子想要远离你的心理活动、还有行为反射

如果不想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下去,我们在发现孩子有排斥心理,或者不愿意跟父母互动的时候就要注意去预防维护了

像孩子对父母产生比较大的排斥心理时,他们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就是拒绝和父母互动

比如,你给孩子挑选的衣服他们不愿意穿,你说的话他们不愿意听,你提的建议听到就烦躁想发脾气…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不愿意跟父母有互动的排斥行为,我们在跟孩子沟通时就要足够尊重他们

要知道,孩子排斥你,没有接纳、或互动欲望,也无非是父母管得太多了

就拿皮皮穿衣服这件事情来说

每天早上穿什么衣服、需要穿什么衣服,这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内分之事

家长担心的也无非是穿衣的季节、和场合差异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按季节、场合而穿衣搭配,而不是直接把衣服扔在孩子面前,帮他们做决定

你尊重孩子、教孩子学会穿搭的这条路,就是孩子忠于自我的成长,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保养、和维护

第三种:

遇到困难也不知道求助

真正高智商的父母,并不是培养多么优秀的孩子,而是在孩子需要照顾的年龄里悉心照料,在孩子需要独立的年龄里又知道得体退出

只有先掌握好那份不远不近的距离,才能让亲子之间的关系保持恒温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还不错

可不知道最近是怎么了,女孩的成绩一落千丈,这次期末考试也出现断崖式下跌

妈妈知道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后生闷气地不愿意理人

在妈妈看来她根本不能理解,在失望之际还不忘质问女儿:

“我看你平时学习挺踏实的,也没有不会的问题拿来问我,为什么考出的成绩那么差呢?”

而这样的质问呢,也无非是加深了女孩的心理负担,她低着头不言语,眼泪还犹如雨滴般地落掉

看到这里妈妈更不能理解了,明明还没说什么话,怎么就委屈成那样呢

一直以来,妈妈也认为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

直到一次发现才深刻地意识到悔意

那一次,也是成绩考得不太好的一次

妈妈照例如常地唠叨了几句,女孩的心情很低落

低头沉闷了几秒钟后,突然把刚拿回来的试卷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

之后还特别沮丧地揪自己的头发

那一句:“我就是最笨的,就是班里最差的”,可是述尽了委屈与无助

这句话当时就让妈妈心里一惊,因为同样的话,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妈妈都会重复唠叨

在深感悔意的同时妈妈有些疑惑

她向女儿提出疑问:“我看你平时做题也挺认真的,为什么就是考不出好成绩呢”

话音刚闭,女儿就顶着通红的双眼回答说:“有些题根本就不会做,我怕你骂我,也一直没敢求助你…”

原来,不愿意向你求助的孩子都是从担心、害怕、无助等心理活动开始的

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

如果孩子一直顶着这种心理活动去学习,又怎会有什么好的学习成果呢?

所以,孩子以后和父母亲不亲近,从儿时或当下的某些迹象就能看得出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比较缓慢、遇到了困难时,家长就需要多注重孩子的内心健康了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向我们求助、或分享他们遇到的困难,也记得千万别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平时多跟孩子唠唠嗑,关心他们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兴趣爱好、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父母和孩子打开话匣子、能聊的话题越来越多后,亲子关系自然也会得到升温改善

第四种:

无视或忽略家长的指令

一个孩子,疏远或者冷漠家长的最明显表现就是厌烦、叛逆

你说的话他们听不进去、甚至不愿意理睬

如果任由关系如此发展下去,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之后,他们对这段本身就支离破碎的感情就更加易怒易燥了

来说说发生在我小姨身上的真实例子吧

她是一个连半天学堂都没有踏入的文盲母亲,平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小姨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石头好好培养出来

可知识上的局限让人爱莫能助,那就成为行为习惯上的监督者

在小姨看来:没有学不进的孩子,只有不想学习的懒惰

所以,不管日子过得有多么拮据,她都勒紧裤腰为石头筹谋学习规划

白天放学后直接去辅导班补课,晚上回家又要刷题写作业

在这种相对于拥挤的学习计划里,石头肯定是带着不悦、反抗的心理,只不过小时候胆小、不敢和母亲顶嘴

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后,石头对小姨的无视、和指令忽略就越来越明显了

比如,小姨催促:“赶紧写作业”、“什么时候能把作业写好”时

石头最初只是用磨蹭来代谢不满

等到后来,随着唠叨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石头也不再害怕、更不放在心上

哪怕是小姨拿着鸡毛掸子站在身后威逼监督,那颗不想学习、不愿意写作业的固执心,说什么也改变不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最糟糕距离,莫过于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当我是空气

如果孩子明知道父母的存在还故意忽视,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父母若在孩子的眼里都等同于“空气”了,那亲子之间还有什么语言、或行为影响力呢

而这种“虚无”的亲子情呢

最终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下慢慢被淹没,甚至成为相看两生厌的躲避、逃离

若能注意去了解那些长大后和父母关系不怎么好的子女

你就会发现,子女们最厌倦父母的行为就是下达指令、和包办控制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被孩子不愿意回应、或者直接忽略时,就要及时做出补救措施

包括:

•及时道歉:让孩子感受到诚意

•尊重事实: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

•及时退出:你可以提建议、但决定权是孩子的

都说任何好的感情,都是需要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来不断提升温度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

特别是父母眼里藏着的还不止是孩子的未来,还有眼界高低

你如何看待孩子,也关系着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像情感这东西还跟情绪一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后跟你亲近、尊重、爱护你,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纠正对孩子的那些不好迹象

把孩子当成一个完完全全的独立人,再试着去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你也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不够优秀,而是还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已:自信

那么,关于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亲不亲近的一些表现迹象,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3 阅读:163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