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央国企的问题,就是故意抹黑央国企?

荀攸广 2024-11-26 17:33:08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也挺有挑战性——写国企、央企的文章,总是容易触碰到一些敏感点。这是为什么呢?

先不急着讨论那些质疑,咱们先来想想:为啥大家对“批评国企”这么在意?

其实,这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很多人心里,是“国家的脸面”。一旦有人提到它的问题,许多人本能地就会认为——你这是在“拆台”,甚至是在“唱衰国家”。这种情绪能理解,毕竟,央国企从名字上就带着“国家”二字,那是自带光环的存在。

可问题是,批评就等于不爱吗? 我们骂自家孩子不听话,难道是因为不爱?老师指出学生的不足,难道是为了让学生一蹶不振?显然不是。批评的本质,是一种对更好未来的期望。要知道,只有敢于直面问题,才有可能推动改变。

为什么“写国企”?

坦白讲,我写央国企,并不是因为“我收了钱”“我有立场”这种八卦式猜测——纯粹因为我对这个领域太熟悉了!曾经在某央企待了十二年,对这个体系的规则、文化、优缺点,都算是摸透了个七七八八。而身边的同事、朋友,基本也都在国企或央企系统里。耳濡目染之下,想不写都难。

就好比一个程序员,天天和代码打交道,那他聊程序里的“bug”,没人觉得奇怪;医生天天面对病人,吐槽医疗系统,也不会有人说“不爱医护事业”。可换成我聊国企,怎么就成了“不爱国”?这个逻辑实在拎不清。

更重要的是,央国企不是普通的企业。 它们是全民的资产,是关乎经济命脉、社会民生的大机构。我们普通人能关注它们、监督它们,甚至是批评它们,这本身就是一种“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这种责任感,难道不是爱护国企的表现吗?

央企的光与影

不可否认,央国企过去几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举几个最接地气的例子:

铁路系统的稳定运营:春运再挤,也能让大家平安到家;电力价格长期低于国际水平:制造业的背后,是电力的默默支撑;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铺通信、架电网,让那些角落里的光明变成可能。

这些事儿,换成民企,大概率不会干。因为没利润嘛!但央企干了,而且干得漂亮。这些成绩,我双手点赞。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些现实问题:

管理低效:一个项目审批,能盖十几层章,工程拖成“马拉松”;形式主义盛行:文件改到崩溃,汇报材料厚得能砸死蚂蚁;基层压力增大:降本增效的口号喊得响,受苦的却是普通职工;人际复杂: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上升空间被压得死死的。

这些问题,不是个例,而是系统性存在的“通病”。尤其是改革的冲击,往往先落到基层员工头上——他们收入下滑、工作压力增加,日子比以前更难熬。而那些“上面”的战略失误,代价却是基层买单。这公平吗?

批评的意义:让它更好

批评央国企,不是为了否定它,而是希望它变得更好。真正强大的体系,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倾听批评、及时调整。

就像国企和民企的比较,每次有人提国企的不足,总有人反问:“民企不也这样?裁员、996,哪个更高尚?”——这种“比烂”逻辑真的有意义吗?

民企的优缺点大家都清楚,但国企的使命不一样啊!它们是“顶梁柱”,承担着保障经济稳定、完成公益项目的职责。像粮食储备、能源调控,这些关键领域,只有央国企才能扛起大旗。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它们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成为真正的“国之骄傲”。

结束语

爱一个体系的最好方式,不是把它捧得高高在上,而是愿意指出它的问题;爱一个企业的最佳表现,不是对它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希望它变得更强大。

愿我们都能用更冷静、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央国企的优缺点——既不盲目吹捧,也不无端唱衰。批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希望有一天,咱们提到央国企时,大家不再只看到“问题”,而是看到它从问题中蜕变出的更大价值。

0 阅读:1

荀攸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