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丞相之位的争夺战

仲文说历史 2023-05-12 06:46:12

在功勋大臣之中,左丞相,太师,韩国王,位列功臣之首,在被册封为“太师”的时候,李善长就以年纪大了为由,主动请缨,退出了朝堂。朱元璋曾与刘伯温商议,让他接替李善长的位置。

其实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阳曲的中书右相杨宪,在成立之前,他一直在秘密前线工作,与刘伯温也有过交情。刘伯温曾对杨宪作过“有相才而无相器”的评语,就是说他并不能胜任此职。

紧接着,老朱又给了他一个新的选择:汪广洋,来自高邮。这名从1355年开始追随朱元璋的老人,在治理方面有着过人的才能。明军在山东取得胜利,朱元璋第一时间就派了汪广洋到那里去,让他去抚慰那些将士,也算是对他的赏识了。毕竟山东是明王朝北方的第一块踏脚石,一个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但在刘伯温眼中,汪广洋的胸襟比杨宪还要狭隘。

朱元璋见两人都不同意,便对刘伯温使了个眼色,然后点名:胡惟庸。胡惟庸自1355年开始跟随朱元璋,在当地任职很长时间。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而且有着极强的团结能力。不过,他和李善长是定远老乡,朱元璋之所以将他放在这里,就是为了制衡淮西的权势。

没想到刘伯温听到胡惟庸这个名字后,竟然勃然大怒,说出了一句极为难听的话: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意味着什么?言下之意,就是胡惟庸想要造反。朱元璋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浙东派系刘伯温与淮西派系李善长的派系之战。所以他对刘伯温进行了一番考验。

其实刘伯温的年龄要比李善长大得多,虽然他很想当宰相,但也不会当着老朱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来。最后,朱元璋根本不理会刘伯温的劝告,还是让杨宪当上了宰相。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杨宪才做了一个多月的宰相,就被人推翻,他的死亡,在明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太祖实录》中有一段话,刘伯温曾在其好友杨宪的背后说过:“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后来,朱棣在靖难夺权的时候,还提到了杨宪对朱标的不尊重。朱标为宋濂之徒,宋濂为刘基之友,其真实情况令人心惊。

杨宪之死,让朱元璋认识到,如今朝廷内的派系之争,比他预想的还要激烈。洪武四年,李善长官复原职,汪广洋升为左丞相,胡惟庸升为右丞相。同年3月,伯刘基亦因政治原因而退休。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刘基被逼退之后,心中很是不爽。二来,他对朝廷的监控也很敏感。若是他能像现在这样小心翼翼,或许还能过上平静的生活,但一场“谈虎色变”,却让刘伯温落入了胡惟庸的手中。

“谈洋”是一片与福建相交的狭长之地。刘伯温欲占其地,而此处又有许多平民百姓,如何是好?诚恳伯禀告朝廷,说从方国珍在位之日起,便有叛逆之徒在此地兜售盐业,以保当地太平,所以才要派巡逻队前来,其实就是要将当地的居民驱逐出去。

但这些人都是硬骨头,死活不肯离开,地方官府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刘伯温暴跳如雷,这时他再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实人了,便派大儿子刘琏前往南京,向皇上请示。朱元璋只听从刘伯温一方的意见,便下令刑部将这些地方的官吏押到南京审问。

恐怕刘伯温都忘记了,如今的宰相是胡维庸了吧?以一个贵族的身份,竟然要和一个平民争夺土地,胡丞相恐怕会目瞪口呆。胡惟庸将刘基的失误禀告给了朱元璋,说刘基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上书要经过中书省,而他的大儿子却被送到了皇帝面前。二经考察,刘基认为这是谈洋的坟地带有“王气”,他要葬在这里,于是就编造一个理由,将普通民众驱逐出去。朱元璋生平最痛恨与民相争,但因刘基的功劳,所以仅以减其岁俸以示惩罚。而刘伯温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第一时间赶到了南京赔礼道歉,然后在京城呆了很久。

0 阅读:110
仲文说历史

仲文说历史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