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上,在“以才为尊”的政治背景下,军事与政治是最为关键的“战略资源”。曹操、袁绍等人在董卓叛乱期间,策划造反。袁绍曾对曹操说:"如果出师而不能取得胜利,你准备怎样做呢?"曹操说:"你想怎样呢?"袁绍说道:"我是想要固守黄河,在黄河北面扩张,然后借助胡人之力,往南面攻取江山,如此岂不是更稳妥?"曹操曰:"吾欲用贤能之人,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就什么都可以办到!"商代的开创者成汤,西周的开创者武王,他们创造王业的地方,都是相同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地形,也不能随心所欲。”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差距,这也说明了袁绍与曹操在立场上,有着天壤之别。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二人的确是在争霸中实践了各自的主张。无论是《三国志》还是《资治通鉴》,都是将这一次的谈话,放到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了袁绍,显然是将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不同看法,当成了决定两人胜负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操早就将“招纳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作为其开创事业的根本。曹氏家族在各大势力的竞争之中,最终获得了北疆的胜利,就是因为他对人才的看重。而且,他对人才的另一个突出特征,还是在“唯才是举”上,也就是很看重人的才能,但不会过分注重品德,凡是有真本事的,都可以任其为官,无须苛求所有,也不要求事事尽善尽美,样样都要做到。
《唯才是举令》是公元210年发布的一部著作。曹操在这个令文里说:“古往今来,凡是建立了一个国家,复兴了一个国家的,谁不希望与有才能的人共同统治这个国家呢?”而且,他们能找到这样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才能看得出来。如今,天下尚未安定,正是国事急需的时刻。按照《论语》上的说法,孟公绰这等人物,可以给晋国赵氏魏氏等大族做奴仆,但给滕、薛等小国做郎中,就有些勉强了。若非要用忠臣,齐桓公如何能成大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姜太公这样的人才,可以在渭水之畔钓鱼;有没有陈平这样的人,被怀疑和小姨子通奸,收受贿赂。各位大臣应当协助我引荐,用人唯贤,任用重大。
这封信里说的是帮助齐桓公统一天下的人,按照儒学的说法,他并不是一个贞廉之人,但是他和自己的朋友们交易的时候,他付出的比别人少,要的比别人多,战斗的时候,他总是逃跑在最前面,冲在最后面,甚至连自己的老东家死了,他也没有殉主,而是帮助齐桓公统一天下。西汉初,有位大将军陈平被人传与其弟媳私通,收受贿赂,魏无知举荐到汉高祖面前,汉高祖听闻陈平为人不正,把魏不知好歹的训斥了一顿,魏无知回答道:“你要的是为人,我举荐的是为才,如今楚汉两国交战,人才是当务之急,何必再提这些!”
公元214年颁布了《有司取士无废偏短令》。曹操在这个令文里,说的是才干与人品不同。有德之人未必能取得成功,能成大功之人未必有品德。陈平是个正人君子么?苏秦是那种说话算话的人吗?但是,陈平守住了大汉,苏秦守住了虚弱的大燕。换而言之,如果有短处,那就不能用了?所有的官员都应该理解我的意思,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留下有才能的人,才能把朝堂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