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真的吗?诸葛亮的是虚构的,这个才是真的

历史安利官 2024-09-18 10:37:14

《三国志》(含裴注)记载了蜀国的诸葛亮、赵云,魏国的文聘使用过空城计,出现魏国文聘使用过空城计的记载,原因可能在于《魏略》作者将发生在荀禹身上的事误会发生在文聘身上。

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很有可能是司马懿率大军追击过诸葛亮,但想到交战不利于魏军,于是又率军撤退了。

蜀国百姓则将他美化为诸葛亮用计吓退了司马懿,《蜀记》记载之。

赵云使用空城计的战役只是一场战争中的一段小插曲,故史书一般不记载,但该战役凸显了赵云的勇气和胆识,故《云别传》这类子孙对长辈记载的传记记载之,因此赵云是真正使用过空城计。

说起三国中的“空城计”,人们普遍想到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的故事。

其实《三国志》(含裴注)记载了三个人使用空城计,他们分别是蜀国的诸葛亮、赵云,魏国的文聘,但这三件事陈寿都不采纳记载,均出自裴松之注,其历史真实性也一直有争议,学界也有文章论述,本文拟从三段史料记载产生原因的角度剖析三人使用空城计的真实性。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事见于《蜀记》记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蜀记》郭冲说诸葛亮五事的第三事曰: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

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

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

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候逻还白,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裴注引《魏略》记载了魏国文聘使用空城计的事。

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

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

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

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

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

遂不敢攻而去。

蜀国赵云使用空城计出自《云别传》记载。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曰: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

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的三个空城计,文聘所用计是一场战争中的主要计谋,而诸葛亮和赵云所用计则是一场战争中某个战役所用的计谋。

诸葛亮所使用的空城计,裴松之在引用这段史料为《三国志》作注后,马上对这段史料的记载的真实性进行了发难,他说:

“案阳平在汉中。

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

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

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

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案《魏延传》云: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可见裴松之认为诸葛亮没有使用过空城计。

(明)严衍则认为诸葛亮虽然没在阳平使用过空城计,但在其它地方用过此计对阵司马懿,他说

“此事乃晋初郭冲对扶风王骏之言,冲去亮未远,言必有据。

但冲谓此乃亮在阳平时事,夫阳平关在汉中,懿自从魏武破张鲁后,未尝复至汉中,裴松之驳之是也。

然因阳平二字,谓冲为妄言,则又不然。

何也?骏,懿之子也,使冲言果妄,骏岂不能为父辨诬?而乃慨然善冲之言,即在坐刘宝、桓隰辈,皆思寻隙索瑕,以诋亮谀懿者,终亦不能复难,乃知冲言不妄矣,但非阳平时事耳。”

对于诸葛亮才能如何,司马懿曾下判语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为晋王朝的奠基者,晋武帝即位后,又尊他为宣皇帝。

他对诸葛亮的评价至少在有晋一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臣民应该是不敢妄自非议的。

郭冲所说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退司马懿故事所表现出的智谋,刚好与司马懿对他的判语相反,这就公然蔑视了君王的权威,在当时是大罪,于情于理明显不符合。

众所周知,诸葛亮与司马懿发生正面交锋是在231年和234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时,这两次正面交锋,司马懿主要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即便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正面交锋时,司马懿率军追击过诸葛亮,但最终也采取的是追而不交战的策略。

张邻建议司马懿不交战,就此扎营,然后另外出一支奇兵偷袭诸葛亮后面。

司马懿不听,还是追诸葛亮,但追上后又登山挖掘营地不交战。

魏国将领贾栩、魏平多次请战,他对此情况感觉很担忧。

可见司马懿表面未采纳张邻建议,但实际上还是认同不交战有利于魏军,总体采取追而不交战的策略。

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二次正面交锋,司马懿更是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因此司马懿在对敌诸葛亮时,基本不主动出击,就算追击诸葛亮,也采取的是追上而不交战的策略。

郭冲说他率军20万追击诸葛亮,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走,很有可能是他追击过诸葛亮,但想到交战不利于魏军,于是又率军撤退了。

诸葛亮治理蜀国有方,蜀国人感念他的恩德从而赞颂他,由此产生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或者传说,这种故事或者传说或多或少脱离实际,带有夸张和虚假成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虽说司马懿是自己率军撤退了,但老百姓将他说成被诸葛亮吓退了,《蜀记》由此记载也是可能的。

至于文聘所用空城计,裴松之在引用《魏略》记载作注后,紧接着说“《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即本传对这段的记载是“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因此裴松之只说明了《魏略》的记载与《三国志》文聘本传对此事记载的不同,而对文聘是否使用过空城计没有提出明确意见。

关于孙权围文聘于石阳之事还见于《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

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

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于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

从上述记载可知,当时孙权围文聘于石阳是突发事件,而文聘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采取了坚守的态度,后来孙权退兵,是因为治书侍御史荀禹调集了江夏沿途各县的军队以及自己所带的步兵、骑兵共千人,登山放火虚张声势,让孙权以为文聘援军已到,所以退兵。

倘若如《魏略》记载,文聘使用空城计,孙权不至于围了20多日才撤兵,魏国朝廷也不会讨论派不派兵解救石阳之围。

因此文聘没有使用过空城计,而《魏略》之所以记载文聘使用过空城计,很有可能是因为荀禹采取虚张声势计策吓退了孙权,《魏略》作者将发生在荀禹身上的事误会发生在文聘身上,由于文聘当时坚守在城中,也只有用空城计让孙权以为他兵多而退兵。

赵云是否使用过《空城计》,裴松之在引用《云别传》记载为本传作注后并未提出异议,可见他是认可赵云使用过空城计的。

(清)何绰则对《云别传》多处记载提出了质疑,尤其是赵云驳将成都城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和刘备伐吴的记载,他总体认为“别传类皆子孙溢美之言。”

即便如此,何绰也未对赵云使用过空城计提出质疑。

前面已说过,赵云使用空城计是一场战争中某场战役所采用的计谋,相对于整场战争的记载,史书一般不对一场战争中某场不影响大局的具体小战役进行记载,更何况这场战役与作战双方的主帅也无关。

别传则不同,它是子孙对长辈的记载,赵云使用空城计凸显了他的智谋和胆识,《云别传》选择对它记载也是合乎情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云应该使用过空城计。

结语

三国中真正使用过空城计可能只有蜀国的赵云。

至于出现魏国文聘使用过空城计的记载,原因可能在于《魏略》作者将发生在荀禹身上的事误会发生在文聘身上。

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很有可能是司马懿率大军追击过诸葛亮,但想到交战不利于魏军,于是又率军撤退了。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2921.本文所引《三国志》原文均出自该书,以下不再作注.

[2]卢弼著.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53.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8.本文所引《晋书》原文均出自该书,以下不再作注.

[4](清)何绰.义门读书记[M].四库全书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卷二十七.

0 阅读:7

历史安利官

简介: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既然来了就吃本官一发历史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