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张良退隐,萧何当刘邦的副手,为何能几十年安然无恙?

历史安利官 2024-09-16 17:44:17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

令人感慨不已的是, 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 后来韩信被杀, 张良退隐山林, 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 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 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 终老天年。

翻遍二十五史, 一同打江山的, 副手大多是白忙活, 最后不但没有好处, 就连性命也难保。

而萧何当刘邦的副手, 为何能几十年安然无恙?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一把手”?可能世界上没有谁比萧何更了解他。

刘邦在被征服劳役时, 偶尔看到秦始皇出行的盛大场面, 发出了:“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 ”的感慨。

有人说刘邦当时就树立了远大理想, 说他有什么鸿鹄之志,这种说法很勉强。

事实上, 刘邦起义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差不多, 刘邦以亭长身份押送一批人到郦山服劳役。

按照秦的法律, 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就得处死。

刘邦押送这些人不到半路, 人就跑得所剩无几了。

他想, 到了郦山, 也交待不了。于是, 就对众人说, 大家各奔东西吧, 我也要从此逃亡了。

当时, 有十多个人愿意同刘邦一同逃亡, 这是刘邦起家的开始。

后来刘邦又找来好友萧何、曹参、樊哙, 鼓动他的老乡们起来造反, 从此有了自己的队伍。

刘邦文化水平低, 又没有治军的经验, 所以他在战场上是个常败将军, 多次险些当了俘虏, 但他很幸运, 回回大难不死。

刘邦打仗不行, 值得肯定的是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在打江山阶段很懂得“授权”,放手让能人干将去做。

张良、韩信、彭越、黥布等能人都曾得到他的重用, 特别是他大胆地起用了韩信, 为夺取天下奠定的胜局。

但是, 刘邦在取得江山以后, 很快露出其“人格缺陷”,这些在他身边的萧何看得一清二楚。

很快, 刘邦将可能对他产生威胁, 甚至将根本不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将领一一剪除。

那些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人, 最后大多没有好结果。

建立汉室江山三大功臣的结果是, 韩信被杀, 张良被迫躲到深山避灾。

还有彭越、英布等将领都没有逃出他的掌心。

萧何屡次遭到刘邦的猜忌, 好在他非常了解“一把手”,才能多次化险为夷。

萧何是一个人才, 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 人家萧何已经是一个小官了。

萧何在泅水郡当卒吏, 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 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

但萧何没有官架子, 他看得起平民刘邦, 把他当朋友看待。

这时, 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

萧何为人忠厚, 待人诚恳, 处处给刘邦以帮助, 这对刘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刘邦起兵造反, 想到了萧何, 让他当了县丞, 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

萧何是文官, 管的是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 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 他做得极为出色。

在多次战役中, 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 多亏萧何前来支援, 才使刘邦化险为夷。

特别是在夺取秦都咸阳以后, 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 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 所以, 刘邦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

在打下江山以后, 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 为此, 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 不必遵循常理。

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 他知道皇上可以让你放肆, 那是对你的恩赐, 你铭记在心就是了。

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了, 那就要倒霉了。

所以, 他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 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事生非, 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的高明在于他的不争名利, 在这一点上, 韩信就不够明智。

战功显赫的韩信一次向刘邦请示, 要求封其为假齐王。

这个要求说明两点, 一是韩信想要一个名分, 觉得自己立下了大功, 得到的太少。二是想要官但心里不踏实, 于是就要一个假齐王。

刘邦摸准了韩信的心理, 什么假齐王, 我封你为真齐王。

韩信要齐王只是个虚名, 可在刘邦看来, 这就是野心。

从此,刘邦便不再信任韩信, 把他当成眼中钉,最后一步一步地剥夺了他的权力, 当他手无兵卒可用之时, 就成了人家随便宰割的羔羊了。

在刘邦看来, 与韩信相比, 萧何这个副手既能干工作, 又没有野心, 是靠得住的, 所以他破例没有剪除萧何, 君臣得以相安无事几十年。

功高不盖主萧何韬光养晦, 韩信却锋芒毕露。

对于刘邦而言, 韩信功高盖主, 是一个心腹大患。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 凭韩信的才能, 他要独立是很有条件的, 凭他的才能夺取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刘邦从心里不信任韩信, 处处提防着韩信。

当刘邦做了皇帝之后, 所到之处, 人们都高呼万岁。可韩信仍从心里看不起刘邦, 对刘邦冷眼相待。

刘邦问韩信, 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 最多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 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 多多益善。

其实, 要想致韩信于死地, 理由太多了。

韩信最后死于谋反, 让人觉得罪名很牵强, 他手握重兵最有条件谋反时都没有谋反, 最后没有了一兵一卒, 却要谋反了, 这从逻辑上很难说得过去。

刘邦诛杀了韩信后, 萧何却得到了封赏。

被拜为相国, 刘邦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士卒的卫队。

萧何知道, 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 实际上刘邦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 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了, 会使刘邦心里很不舒服。

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

于是果断地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来当作军费, 这样一来, 刘邦自然十分高兴, 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

所以说, 萧何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体现他的明智。以退为进、以弃为取, 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精彩。

然而, 萧何再老练, 也有想不到的地方。

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 安抚好百姓, 忠于职守。

可是, 这其实也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 他这样做会深得民心, 会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这样会更让皇帝害怕和担心。

此时, 萧何家的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 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干什么,其实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

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 用低价赊借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呢? 只有这样做, 皇帝才安心。”

萧何是个从善如流的人, 他没有“我是相国, 你一个门客是什么东西”的想法, 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 主动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主动授刘邦以把柄。

结果刘邦狠狠地批评了萧何, 还卖了一个不追究萧何的人情, 为此刘邦大为高兴。

想想看, 萧何如果不这样做, 就凭刘邦心狠手辣、极爱猜度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结语

萧何的一生, 大部分时间是给刘邦做副手中度过的, 没有大起大落, 但过得十分辛苦。

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 鲜有与之比肩者。

他用破一生心, 总算“找准了位置”,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

可惜的是, 像他这样幸运的人毕竟太少。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2】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3】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0 阅读:28

历史安利官

简介: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既然来了就吃本官一发历史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