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战时期的汉奸,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定然就是汪精卫。
然而,随着汪精卫过往经历被众人了解,有人不禁对他成为汉奸这件事产生了疑问。汪精卫身为革命元老既不贪财也不好色,为什么会成为汉奸背叛祖国呢?
汪精卫的改变汪精卫年轻的时候,就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算是一位革命元老。在民国成立初期,汪精卫主动提出“不纳妾”、“不嫖娼”、“不赌博”等“六不主义”,并且将自己的职位辞去。汪精卫的所作所为成就了他在众人口中的美名。
然而,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汪精卫打破了自己的原则,开始追逐权力。因为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就夸赞过汪精卫,所以汪精卫很快就凭借原本的名声担任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最高领导人。
从这开始,汪精卫和蒋介石成为了对手,双方都想要掌控国民党的最高权力。
九一八事变之后,汪精卫对日本的侵略表达了不满和愤怒之情。然而,汪精卫没过多久就成为了汉奸,在日军的帮助下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职位。
自此,汪精卫彻底成为了丧尽天良的汉奸,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幼年经历汪精卫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却仍然成为了汉奸,那他想要的一定就是权力。
其实汪精卫的转变要从他自幼的生活经历说起。汪精卫的祖父是一个教育家,汪精卫自小就在家里长辈的熏陶下学习四书五经。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汪精卫在年幼的时候父母便双双去世。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母亲去世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家庭的压迫。所以母亲才早早离开了人世。
父母双亡后,当时尚且幼小的汪精卫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抚养长大。
汪精卫的祖父在当地名气很大,但是他的父辈和他这一代在汪精卫之前并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
汪精卫的哥哥一直想要重振家族荣光,就对汪精卫的管教十分严格,希望他能够考取功名,不负汪家长辈的期待。
没有经济来源的汪精卫由兄嫂拉扯成人,并且考中了秀才。然而,汪精卫始终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生活得十分压抑,并且心中有着自卑。
这样的童年生活太过压抑,无疑对汪精卫造成了恶劣影响。这导致汪精卫不爱财也不爱美色,唯独渴望权力。
等到汪精卫一朝得势,他内心的欲望就完全释放了出来,他已经离不开权力带来的好处了。
权力争夺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因为汪精卫考中过秀才的缘故,他被允许加入拟定规章制度的工作。
除此之外,汪精卫对在同盟会中的工作十分重视,认同同盟会宣扬的思想,多次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向群众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久而久之,孙中山先生也得知了他为同盟会付出的努力,赞赏他的行动,并且夸奖他是“三民主义的代言人”。
汪精卫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之后,奔赴国外,在新加坡等地进行同盟会分部的建设工作。在工作期间,汪精卫认识了陈璧君,并且结为夫妻。两个人心中怀着理想,一起在国外为革命的发展筹集金钱。
后来,汪精卫参加了刺杀当时清政府摄政王载沣一事,并且在暗中为袁世凯做事,推动了清政府彻底灭亡这一进程的发展。
汪精卫文笔好,学识渊博,孙中山先生对他十分赞赏,令他为自己起草就职宣言,并且在去世前让他记录自己的遗嘱。
可以说,这种种事件让汪精卫的地位逐渐提高,他心中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党下一任领导。
汪精卫极度想要得到权力。然而,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以及国外敌人的侵扰对他坐稳这一地位并不有利,众人急需的是拥有军事才能的领导人。
就在这时,蒋介石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和汪精卫开始争权夺利。1926年,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彻底打败了汪精卫。
汪精卫失败之后,辞去职位并且离开故土,到了法国避风头。
没过几年,中国国内发生重大变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各行各业造成了严峻的影响。
汪精卫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他心中想要从蒋介石手中夺走权力的想法从未熄灭。于是,汪精卫回到国民政府,蒋介石无奈之下让他担任国防副主席一职。
汪精卫自然不甘心当副主席,可是蒋介石此时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威望已经十分高了,他没有机会从国民党内部下手,拉蒋介石下台。
于是,汪精卫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国民党之外的势力之上。
恰巧,当时的日军想要向中国展现中日友好,将自己万恶不赦的侵略行为“合法”化,便要和中国进行“和谈”。汪精卫见状,知道自己的助力来了,就和日军开始合作,让日军帮助他牵制蒋介石,好让他登上国民党的最高职位。
汪精卫也正是因为心中永远无法消失的野心,一步一步成为了恶贯满盈的汉奸。
目光短浅汪精卫成为汉奸的原因不单单是内心对权力的追逐导致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目光太过短浅,而且心中没有国家大义。
对于汪精卫目光短浅这件事,孙中山先生在晚年的时候就说出过。多年来的共同工作让孙中山先生对汪精卫十分了解,判定他是一个容易屈服于强权的人。
汪精卫因为幼年时期的经历而养成了自卑怯懦的性格。当他看到侵华日军的罪行之后,汪精卫无可自拔地对日军产生了恐惧。
汪精卫认为,反抗日军获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犹如飞蛾扑火一样。他读过书,中过秀才,还去国外生活过。这种种事件让汪精卫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和日军之间巨大的差距,所以他认为中国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的攻击,更不要说反抗成功了。
所以,汪精卫对日军“求和”一事干脆顺势而为,反正他想要获得权力,日军能够承诺给他。等到汪精卫成为汉奸之后,他没有反抗日军,就更不会经受日军对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恶行。
1935年,汪精卫将华北地区的控制权给了日军。后来,汪精卫向民众宣扬,和日军“和谈”才是对中国最有利的。通过“和谈”,中国人民将不会遭受日军的侵略,避免战火的纷扰,而中国民众只是失去了土地和钱财。
从汪精卫的话语和行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他的目光短浅,对中国的不信任,以及对日军强权的过分恐惧。
总结有人为汪精卫洗白,说他倒向日军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我们可以从汪精卫投敌后的种种行为看出,他内心极度渴望权力,并不是心怀大义。
汪精卫的所作所为彰显了他的自私自利,他背叛国家,永远不可能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