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算得上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所有皇帝中最痛恨贪官污吏的一个皇帝,其实朱元璋如此痛恨贪官也是有原因,若不是因为贪官横行,朱元璋也不至于自幼便失去父母、与兄弟们走散,走投无路前去当了和尚。
可以说朱元璋是极为仇富的,他仇富我们倒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对待贪官的做法确实极为偏激:从朱元璋登上皇位开始,就在不断地处置贪官。
根据数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而被朱元璋处死的官员就有几万人。
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九年,能够任职期满安稳退休的,不管是地方官员还是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少之又少,大部分都被朱元璋处死了。
可以说在朱元璋当皇帝,朝中的官员每天都非常地煎熬;在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先跟妻儿告别一番,因为这些官员真的不确定上朝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自己还能不能回到家看到妻儿。若是能平安无事下朝的话,便是三拜九叩的大好事了。
朱元璋真的可以算是一位极为苛刻的皇帝,每天让官员担负繁重的工作,但是工资并不高;而且若是让朱元璋发现哪一位官员有贪污的迹象,哪怕是几十两银子,都会被朱元璋处死。
为了能根治贪污,朱元璋想尽各种办法,可以称得上是铁腕治贪。光因为贪污而处死的官员就有几万人,但即便是如此,为何就是不能根治贪污呢?
究其原因,除了跟官员本身有关,其实跟朱元璋也有很大的关系。
老朱实在是太抠,还不公平确实不管是历朝历代贪污都应该被制止,但是在朱元璋一朝,很多的官员贪污实在是逼不得已的。试想一下,自己寒窗苦读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好不容易中举做了官,不管官大官小,好歹是一个铁饭碗,只要自己尽忠职守,是可以一辈子都不怕丢工作的。
但在朱元璋地底下做官,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惨”。
惨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官员的品阶:
朝中官员最高的品阶就是一品,历朝历代能做到一品大员要么是贵勋家族出身,承袭祖上余荫而得高官厚禄;要么就是有突出的贡献,自己一步一步爬上一品大员的位置。
但不管什么方式,历朝历代一品大员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但在朱元璋一朝,一品官几乎是传说中的人物,非常的稀罕。
自打朱元璋废除了在中国存在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朱元璋手下的文官便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品,一品倒也不是没有,但都是一些虚职,比如太傅、太师、太保等,另外还有宗人令、宗正等也都是一品,但真不是普通的文官能做到的。
可以说在朱元璋手底下做文官,能做到二品基本上就是最高的职位了。
这些一品的官职,也不是不可以做,但是需要付出过特殊功劳的,比如:
曾救过皇帝朱元璋的命
曾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但这些机会都是比较少的,只要是能做到二品官职,然后安稳地退休,便是万幸的事情了。
既然一品很难做到,其实做到二品官及其以下的官职也到无所谓,不管是几品官都是需要为朝廷效力;但让这些为朝廷卖力的官员心里不舒服的是: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出多少力,也就是说没什么功劳,但是却个个是一品,
这群人都有谁呢?
毋庸置疑是朱元璋的家人以及亲戚
朱元璋因年幼时期的经历,很是注重亲情。
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将自己的儿子封王,女儿全部封为公主,品级都是一品。除了朱元璋的儿子,还有朱元璋的孙子,嫡孙也被封王,若不是嫡孙的话便被封为郡王,但都是一品的品阶。
这些都是朱元璋的亲子、亲女还有亲孙,自然是毋庸置疑跟朱元璋关系最为亲近的人;朝中的官员即便是心中再不舒服,也不能与朱元璋的子孙们争风吃醋;
但朱元璋的女婿们,也就是各位公主的驸马,很多也是从一品的品阶。
可以说朱元璋做皇帝时,朝中各位官员真的是应了一句话“读得好真不如生的好”!
但这些都是官员们无力改变的,对于朝廷官员来说这还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朱元璋很小气,给官员们定的工资实在是太低了。
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呢?
一品的大员一年的俸禄是1044石米
然后依次往下递减,到了知县(正七品)只有90石。
也就是说一个县令的工资若是合成银子的话也就是五两银子,不过这五两银子并不是县令自己的花,不仅需要养活一大家子,还包括县衙中发审、值堂、用印、厨师、师爷等等这些人的俸禄。
这么多人都需要县令一个人一年90石的工资来养活,不过就是这些俸禄还不一定能正常发。
洪武(朱元璋)年间,每次到发放俸禄的时候,县官便会让人去领7.5石的粮食,还算是能按时发放;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只能领到60%的俸禄,剩余的全部都是用纸币(并非用银子)。
在明朝初期,纸币已经在全国各地发行;如此说来,其实用纸币也没什么问题。不过在明成祖时期,十贯钞能换一石米,但是到了仁宗(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时,二十五贯钞才能换一石米。
也就是说出现了通货膨胀,其实说白了就是朝廷官员的俸禄其实就是变少了。
但这些朝廷的官员还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以及手底下所有的随从,为了能让日子过得更加舒心一点,便想出了各种招数,也就是官员贪污的手段。
官员贪污的方法官员们惯用的手段有两种:
第一种:折色火耗
我们在看古装历史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词“火耗”,在明清时期交税都是用的实物,比如谷子,有的时候还会用银子或者是铜钱来代替。在熔碎银子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折损,官府便会以此为借口多收一些银子,而这些折损便是火耗。
至于究竟折损了多少银子,都是官府说了算。
这一招可以说流传了几百年的历史,一直到清雍正朝时期,雍正帝下旨“火耗归公”,这一招才消失。
第二种:淋尖踢斛
这一招可以说比折色火耗要高明的多,而且非常考验实际操作的技巧。老百姓的在交粮食的时候,官府都是要求用斛来装粮食,老百姓将自家的粮食全部倒进斛里边,然后才能称重。老百姓将粮食倒进斛里边的时候,自然不是满了就可以,需要冒尖。
但是等老百姓将粮食装好以后,在一旁收粮的官吏会直接将斛踹一脚,这样自然会有一些粮食撒到地上,若是老百姓想要前去捡起来的话,便会被阻止。因为洒落在地上的粮食都是归官吏所有,这属于官吏的合法收入。
这些提出来的粮食便会被认定为粮食在运输过程当中出现的损耗,缺少的部分,只能是由老百姓填补上。而这一招,最关键的就是“踢”的动作。
不仅地方的官员,很多明朝时期的名臣都是靠这一招来养活自己的,比如著名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张居正等人,这两招皇帝并不是不知道,但慢慢地也默许了。
这两招虽说后来被明朝的皇帝默许,但其实造成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毕竟最受承担的都是老百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这两种行为承担责任。
当然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成为官员贪污的借口。毕竟即便是在同等的俸禄政策下,明朝初期还是有不少洁身自好,只靠着微薄俸禄过日子的官员。
只靠俸禄过日子的官员弘文馆罗复仁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才,也跟他的名字一样很是老实宽厚,在朝中有一个称号叫“老实罗”。不过因为罗复仁原先曾在陈友谅的麾下做过事,朱元璋自打做了皇帝,便很容易猜忌人,对罗复仁还是不大放心。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去罗复仁家里去看看,看看罗复仁究竟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便微服出巡。罗复仁因为没有钱在京城买房子,便在郊区买了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子住着。朱元璋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但是没有见到罗复仁,只看到一个人正提着桶在刷墙,朱元璋便问眼前这位灰头土脸的老农:罗复仁在哪里?
没想到这位老农说,自己就是罗复仁。看到朱元璋,立马跪下来迎接。
朱元璋这才看清楚这位老农的脸,确实是弘文馆的罗复仁。但是再看看罗复仁的打扮,实在是哭笑不得,然后问罗复仁:“你怎么会住这样的房子呢?”
罗复仁只能是实话实说:“臣家里穷,实在是在京城买不起房子,只能在郊区将就了。”
罗复仁赶紧让妻子给朱元璋搬凳子,但是凳子上因为补了两块小板子,凳子板面不太平整;没办法只能给朱元璋搬一个小凳子。朱元璋只听说罗复仁清廉,没想到居然住到如此寒酸的地方。实在是过意不去,“如此贤能的人才怎么能住这样寒酸的房子呢”,便赏赐了罗复仁一处宅子。
当然罗复仁的官职低,俸禄少,住的如此寒酸还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吏部尚书吴琳居然在退休以后亦是如此,要知道吏部在六部中是极为重要的,吴琳毕竟曾经做过吏部尚书,退休了怎么着也能住一个大房子。
但实际上在吴琳退休以后,朱元璋曾派人前去打探吴琳的情况,使者到了吴琳的老家,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吴琳的家。
看到路边一个插秧的老农,便问老农:“请问您知道吏部尚书吴琳吴尚书住在哪里吗?”
这位老农居然抬起来头说:“我便是吴琳”。
使者将这件事情回禀朱元璋,朱元璋很是感动。
不管是罗复仁还是吴琳,确实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贪污一丝一毫,称得上是大清官。但这样能坚守自己底线的高人,实在是不多。
老朱的铁腕手段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他曾这样对大臣们说:“我还是老百姓的时候,看到那些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疾苦是置之不理,在心里真的是恨透了他们,以后我们立法严明,若是有贪官祸害老百姓,我一定会严办,绝对不宽恕!”
可以说朱元璋这一初衷是好的,毕竟贪官污吏的存在确实对老百姓来说是噩梦的存在。朱元璋因年幼时期的经历,在官员所有的恶行中最痛恨的就是贪污。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能是一个真正没有贪官、干干净净的王朝,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这个梦想。
但梦想毕竟是梦想,真不一定成为现实,即便是朱元璋用自己的铁腕手段。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么对待贪官污吏的呢?
朱元璋下旨:只要是有官员贪污60两银子以上,必须要处死!
为了能让贪官知道朱元璋治贪的决心,特地在大门与二门之间设置了一个土地祠。
这个土地祠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个地方是朱元璋将贪官处死以后,剥掉贪官的皮的地方。皮被剥掉以后会做成稻草人,然后将其挂在公座旁边,震慑贪官用的。
朱元璋为了治贪可以说是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敢想的办法:那就是老百姓若是发现贪官的话,可以直接将其捆绑起来,然后送到京城来治罪。而且在前往京城的路上谁也不能阻拦,若是有人敢阻拦的话必定也会被处死,甚至是诛连九族。
可以说朱元璋这一招是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不过这一招的操作性并不强,明朝的皇帝真正实施的并不多。
与老百姓抓贪官相比,朱元璋治贪最主要的来源还是“检校”,这些“检校”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只要是发现有官员贪赃枉法的话,可以直接上奏朱元璋;而且朱元璋很是重视这个问题,即便是半夜有消息传来,朱元璋也会即刻起床处理。
比如有的官员早上刚贪了100两银子,可能到第二天便被抓了起来。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规定了很多种刑罚,比如笞、杖、徒、流、死。当然这些都是普通的刑罚,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在治贪上他所用的刑罚远不止这几种,而最为出名的就是凌迟处死。
另外还有刷洗、秤杆、挖膝盖等。
但从刑罚上,就足可以看得出朱元璋治贪的决心。
但杀完这一批贪官,下一批又来了。
朱元璋便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些饱读诗书的人,一开始信奉的是“朝闻道,夕可死”的信条,但是在做官以后便变成了“朝获派,夕腐败”呢?
为了能够治贪,朱元璋颁布了更为严格的法令:“我早上刚杀完贪官,但是晚上又有人贪,那就不能怪我狠了;日后不必以60两银子为限,只要是有贪的,一律处死。”
但即便是如此,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在当时出现了一个很滑稽的现象:当官的是越来越少,很多的官员都是身兼数职。
朝中的事务那么多,朱元璋自然也要留着官员处理朝政。于是便想出了:戴死罪、徒留罪的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意思呢?
在明朝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的犯人过堂,但是却发现审案的官员居然跟自己一样带着镣铐,后边还有人看着。虽然身穿官服,但实际上也是一个犯人。
这些犯了错的官员若是被判了死罪,先打上几十大板,然后再涂上药,然后被带去衙门处理公务。
结语朱元璋治理贪污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是铁腕治贪,但用尽各种办法,效果就是不理想。
一般来说某个王朝建国初期,朝廷官员大多都是比较清廉的,但是在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多的贪官被朱元璋处死,确实不是很正常。
当然这跟朝中官员自身的素质分不开,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在制定官员待遇政策的时候确实也不是很合理,朱元璋在治贪上的手段过于急躁也是原因之一。
看来想要马跑得快就需要给马儿吃草,确实草不够,还想要马儿不吃野草的话确实很难。朱元璋的初衷其实好的,想要大明王朝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王朝,想要让老百姓不被贪玩欺压,过上好日子。
朱元璋确实算得上是一位非常苛刻的皇帝,在洪武年间做官,不仅要面临杀头的风险,而且还要做好受受穷的准备。
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而言,本身做官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要地位有地位,要荣耀有荣耀,若是清白做官的话还会有好名声、既然都已经有如此优厚的待遇了,还要那么的俸禄做什么呢?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明朝确实是数得着的俸禄低:
汉代时一品丞相年俸是万石粮食,而明朝只有上千石;
宋朝的时候一品官月俸是400贯钱,而且还有钱粮等其他的。
明朝的官员不仅俸禄低,而且还取消了官员子女“荫封”的制度,甚至有的官员退休以后连退休金都没有。
如此低的俸禄,在明朝做清官确实日子过得极为清苦。
即便是朱元璋铁腕治贪,但仍旧效果不好;反而出现很多王公贵族欺压百姓的事情发生。
只能说,朱元璋如此费尽心机治理贪污,只考虑到了如何治贪,但是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弱点。若是不从任性的弱点考虑问题的话,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
《明史其实超好看》
《明史》
图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