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举办2025“世界帕金森病日”对接帮扶公益活动‌

上海助医 2025-04-16 09:09:55

为大力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切实增进老年人群健康福祉,着力破解帕金森病“认知度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这一突出社会难题,4月11日,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帕金森病专项基金、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医务分会、上海市普陀区知联会、桃浦健康共同体在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共同举办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2025“世界帕金森病日”对接帮扶公益活动。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梵女士、秘书长黄益民女士,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陈毅松先生、上海市老年基金会魏建忠先生等领导出席,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医务分会秘书长、上海市普陀区知联会副会长、上海德济医院院长郭辉教授,上海德济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杨洪杰女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德济医院神经内科终身教授郝中顺主任,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归国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上海德济医院神经内科汤建军教授,上海德济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龚德山教授、神经内科梅妮教授、临床营养科王曼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德济医院副院长张林先生主持。

活动当日,上海德济医院门前人潮涌动,慕名而来的帕金森病患者及家属络绎不绝。身着统一标识马甲的志愿者团队以“一对一”服务模式,协助患者完成入场、签到、领取导诊单,在智能叫号系统调度下,引导患者前往候诊区,整个过程充分彰显活动组织的高效性与规范性。

张梵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当下帕金森病防治工作面临三大难题:其一,帕金森病早期症状隐匿、进展慢,致使患者与公众认知不足,易将颤抖、肢体僵硬等症状误认作是正常衰老,严重延误早期干预时机;其二,帕金森病临床表现复杂,其规范诊治必须是多学科团队协作,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模式上存在短板,且核医学显像等精准诊断技术因成本高昂难及基层,导致误诊、漏诊频发;其三,病程较长的患者面临高致残、高抑郁率、高经济负担,以及低社会参与度与低生活质量困境,给患者家庭、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带来沉重压力。她表示,本次公益活动充分整合上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汇聚海外归国帕金森病领域资深专家,切实将优质服务和高超技术精准送到患者身边。

陈毅松主任在致辞中提到,帕金森病发病率与年龄增长高度相关。桃浦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41.7%,已深度老龄化,帕金森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此次活动精准对接区域民众需求,对解决看病难、看专家难、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意义重大。他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配合治疗,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上海德济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帕金森爱心基金”公益手术项目负责人龚德山主任介绍,帕金森病属于可控疾病。早期通过规范药物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若病程发展到中后期,药物疗效减退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异动情况,经专业评估符合手术标准后,功能神经外科精准脑深部电刺激(DBS,俗称“脑起搏器”)手术是理想选择。它具有微创、安全、可逆、可调控等诸多优势,能进一步改善症状并显著降低服用药物副作用。他特别强调,患者及家属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建设,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活动现场,主办方精心准备了公益环保袋、防手抖餐具等实用赠品。据悉,本次义诊成果显著,超300位上海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暖心医疗服务,部分患者还申请到最高2万余元的手术费补助。活动中,专家团队不仅为患者逐一分析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还为家属悉心科普饮食营养搭配、起居照料,以及患者心理需求等日常护理要点,极大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情绪,一站式满足了患者诊疗及其家庭在照护知识获取等多方面的真实迫切需求。各单位协同联动,为帕金森病防治工作树立了良好示范,提升了慢性病重点人群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助推社会公益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0 阅读:0
上海助医

上海助医

上海市卫生局成立的医疗健康平台,服务人民群众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