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1岁的张伯苓得知26岁的飞行员四子张锡祜牺牲,含泪拍手“死得好!死得好!”三儿子不解其意,老父亲随后道出一番话,令人泪目。
张伯苓,1876年出生于天津一个贫苦家庭。1891年,15岁的他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立志报效国家。
四年后,当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却发现因1894年甲午战争中清朝惨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而找不到实习机会。
1898年,在目睹“通济轮”两天内“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后,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愤慨不已:“海军救不了中国,唯有教育才能唤醒国人。”于是,他果断弃戎投身教育。
1904年,张伯苓和严修创办了南开中学。1917年,41岁的他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学成归国后,他化身“化缘和尚”,四处筹钱,终于在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
张伯苓将自己的理念体现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8个字上。一方面,他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另一方面,他鼓励学生打破保守,积极进取,适应时代潮流变化。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这是张校长常念在嘴上的话。
在他与张学良的资助下,1932年,刘长春成为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代表。
在当时,南开大学就拥有15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5个足球场、17个网球场及豪华跑道。
学校每周必须保证3小时的体育课,如果体育不及格就无法毕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伯苓还成为第一个提出申办奥运会的人。
除了教育学生强身健体,张伯苓更注重爱国教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伯苓便悲愤地校园内挂出一副对联:“莫自馁,莫因循,多难可以兴邦;要沉着,要强毅,立志必复失土。”
三年后的华北运动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随着一声哨响,900多名南开学生魔幻般地用人形变出“勿忘国耻”四个大字。现场爆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学生们又惊艳变出“收复失土”四个大字。
日寇驻华北屯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脸色铁青,气势汹汹地向张伯苓抗议。张伯苓坚定地回应:“在中国人自己的国土上,这是我们的学生的自由,你外国人无权干涉。”
面对日本驻华使馆的施压,张伯苓装模作样把学生代表叫来,训了三句话:
“你们讨厌!”
“你们讨厌得好!”
“下回还这么讨厌,但要更巧妙地讨厌!”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天津,凝结了张伯苓一生心血的南开被毁于一旦。
他流着泪却坚定地说:“南开之物质虽毁,但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加奋力!”
然而,苦难接踵而至。两周后,又传来了四子张锡祜驾机殉国的噩耗。
张伯苓颤抖着摘下眼镜,突然拍手高喊:“死得好,死得好!”三儿子不解,张伯苓悲痛地说:“我早就把他许给国家了,今日的事早在意料之中,只可惜他为了给国家立大功,这是遗憾......”
南开与北大、清华南迁,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跟随一起颠沛流离,继续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之时,几次三番恳请张伯苓随行,张伯苓却断然拒绝。
蒋介石给他留了机票,:你几时想走,就随时可以走。”但张伯苓始终以不愿意离开学校、不想离开祖国为由拒绝。
1950年底,南开校庆。一大早,张伯苓撑着一把伞,准备往学校出发。
但由于当时形势,他并不适合参加,儿子轻声跟他说:“父亲,今天有雨,我看咱们就不去了吧?”张伯苓愣住了,他听懂了儿子的话,缓缓地说:“那好吧,我们回去吧。”
这位为南开奉献了一生的人,当南开不再需要他时,他淡然转身离去。
1951年,距离南开校庆仅过去四个月,75岁的张伯苓在家中与世长辞,口袋里仅有7元4角钱和两张旧戏票,他的毕生积蓄全部投入到了南开大学。
“天下谁人不知南开?谁人不知张校长?”老舍与曹禺曾为张伯苓写下诗句,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当南开校园的硝烟散入历史,我们才读懂张伯苓的“死得好”里藏着怎样的决绝:
那不是无情,而是把骨肉血脉熔铸成民族脊梁的悲壮。
教育的真谛从不在高楼广厦,而在有人愿以身为烛,照见一个国家的黎明。
他用破旧的西装口袋,装下整个民族的希望。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