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储户们存银行的利息已经被“腰斩”。不少网友心存疑问“现在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未来还有可能涨回来吗?”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也不是单一因素影响决定的,涉及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
本文大芒芒简单聊一聊,不一定正确,但也算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考,如有不妥,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指正。

最近三年,银行存款利率肉眼可见地往下掉。以四大银行为例,五年期定存利率从2023年的3%降到现在的1.55%,直接腰斩。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货币政策宽松基调。
央行近年来通过降准、逆回购等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比如2024年全年,1年期LPR累计下调35个基点,5年期以上下调60个基点,直接带动存款利率跟进调整。
其次,银行净息差压力倒逼。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的利差,当贷款利率持续下降时,银行必须降低负债成本(即存款利息)才能维持盈利。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2%,创历史新低,这倒逼银行不得不压降高成本存款,尤其是长期限存款利息。
再者,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潮。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与增长,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启“降息”模式,据某机构分析,展望2025年,预计各国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有人问:“国外有没有降着降着突然加息的?”还真有!接下来看一看国际主要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中存款利率由下降转为上调的典型案例:
1、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漫长复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维持至2015年。2015年加息周期启动,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回升,美联储开启连续加息,到2018年累计加息9次,利率从0.25%升至2.5%。2021年后开始激进加息,为应对疫情后通胀飙升,2022年美联储启动史上最快加息节奏,一年内加息7次,利率从0.25%升至4.5%。
2、日本:终结“负利率时代”。
自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长期维持低利率甚至负利率,2016年推行-0.1%政策利率。直到2024年出现历史性调整,日本央行宣布加息10个基点,政策利率从-0.1%上调至0%,结束持续了17年的负利率政策,这主要是为了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经济温和复苏。
3、中国:通胀压力下的加息。
中国过去几十年间,存款利率整体呈现长期下行趋势,但期间也存在阶段性上调的情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紧急降息,一年期利率从4.14%骤降至2008年底的2.25%。到了2010-2011年,中国通胀率持续走高,2011年CPI达5.4%,央行3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75%升至3.5%,三年期利率从3.85%升至5.0%。

当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且短期难见上调趋势,这是普通人不得不面对的“真相”,其背后涉及多重经济逻辑、政策导向和行业经营压力。
1、货币政策导向:降息周期未结束。
央行多次强调“择机降准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2025年货币政策仍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为核心目标。LPR的持续下调倒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不然净息差将进一步承压。
另外,当前CPI涨幅较低(2025年1月同比涨幅0.5%),PPI仍处通缩区间(同比下降2.3%),不需要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货币政策宽松仍然有一定空间。
2、银行经营压力:净息差逼近“生命线”。
2024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已低于1.8%的警戒线。银行资产端(贷款)收益率下降幅度远超负债端(存款)成本降幅,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银行不得不通过降低长期存款利率、推广低成本短期存款等手段来优化负债结构,减少未来利息支出压力。
例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大行主动下调长期存款利率,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现象,即三年期利率高于五年期。
3、长期来看,利率下行是大方向。
从全球经验看,低利率环境可能长期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资本回报率下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放缓,实际利率中枢也将逐步下移。此外,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理财、货币基金等替代产品分流存款,也会削弱银行提高利率的动力。
未来银行存款利率能否上调,本质上是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短期来看,利率可能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波动中出现局部反弹,但长期下行趋势难以逆转。作为普通投资者,与其纠结利率涨跌,不如尽早规划好资产配置,在安全与收益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毕竟,理财的核心不是追逐短期收益,而是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