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没外族入侵?你看镇守边关的是谁,就知道了

历史温度啊 2025-01-01 03:13:28

三国时期,中原打成一锅粥,外族却没趁机入侵,这是巧合还是有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大大小小的军阀在中原割据混战,搞得民不聊生。

按理说,这种内乱局面应该是外族入侵的好机会。

北方的匈奴、乌桓,东边的高句丽,南方的蛮族和山越,却都没有趁乱占中原的便宜。

要说这些外族完全没有动静,那也不对,他们捣乱是捣乱,但始终没能形成对中原的大威胁。

这事儿细想起来,确实有点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中原军阀“对外强硬”,外族根本不敢惹

看看三国时期的那些边疆将领,哪个不是硬茬?北方的公孙瓒,打乌桓和匈奴就像家常便饭。

他手下那支“白马义从”,全是能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精锐骑兵,专治乌桓不服。

南边的蜀汉和东吴更绝,直接把南蛮人抓来当兵,比如蜀汉的无当飞军,东吴的山越部曲。

你说这些外族能不怕吗?

更重要的是,三国时期的各派军阀特别善于把外族当工具人。

一边打他们,一边招降他们,最后还用他们打别的外族。

比如曹操对付乌桓,杀得乌桓首领蹋顿人头落地之后,顺手拉了一堆乌桓部落投降,然后再用这些人对付鲜卑。

搁谁都得琢磨琢磨:咱们去惹这些人,值不值当?

2. 外族技术不行,根本打不过

两汉以来,中原的冶金技术和军事装备一直碾压外族。

铁甲、兵器,外族虽然也在学,但始终差了不少。

东汉时,陈汤那句“一汉当五胡”不是吹牛,而是实打实的战损比例:中原一个士兵能打外族五个。

到了三国时期,虽然战损比例有所下降,但还是能稳定做到一打三。

装备差距之外,还有战术问题。

中原军队,各种兵种配合已经很成熟了,步兵、骑兵、弓箭手各司其职。

而外族更依赖骑射,打起硬仗来确实不够看。

比如曹操打乌桓那次,直接长途奔袭白狼山,靠着步骑结合,一战就把乌桓的主力给灭了。

外族一看这架势,谁还敢轻易来送人头?

3. 内乱归内乱,中原依然有“战略纵深”

别看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但中原的“底子”还是比外族厚。

东吴有长江天险,蜀汉有益州盆地,曹魏更是占据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

这些地方不仅人口多、资源多,还适合长期防守。

外族就算打进来了,也很难站稳脚跟。

更麻烦的是,这些军阀打仗虽然内卷,但在对外问题上却很团结。

举个例子,南匈奴和乌桓原本想趁乱搞点事情,可一看到北方的中原军阀轮番上阵,马上就怂了。

南匈奴干脆跑去投靠曹操,结果被管理得服服帖帖。

乌桓则被各路军阀按在地上摩擦,最后只能远遁。

外族一看中原人自己都这么能打,干脆也就不折腾了。

三国时期,中原的“内战”虽乱,但对外族的震慑力一直都在。

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到诸葛亮治理南中,再到曹操“九州”战略,这些军阀一边打内战,一边还能腾出手来收拾外族,确实厉害。

归根到底,中原的制度、装备、技术、资源都碾压外族,外族就算有点小心思,最后也只能作罢。

0 阅读:20
历史温度啊

历史温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