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

十二点读书 2025-01-02 16:22:07

教育家塞·尼·斯米尔诺夫曾言:“懂得说话的艺术,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育儿的旅途中,教会孩子如何恰当表达,

不仅是赠予他们一生受用的瑰宝,

更是塑造其人格与世界观的基石。

在网上曾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一个小男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我想当一个宇航员,带我姥姥去太空遨游。

记者问:等你长大了,姥姥恐怕就在土里睡觉了。

孩子说:不会的,我爸爸经常说,姥姥是老不死的。

你怎么说话,孩子就怎么说话。

一个孩子的说话方式,是父母日常教育的折射。

教育学家木村久一说:

“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那些说话温和谦逊、有理有节的孩子,

背后一定站着懂得包容、耐心教导的父母;

而那些说话暴躁无礼、大吼大叫的孩子,

背后一定站的是那些态度粗暴、言语讽刺的父母。

如何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第一任语言导师。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举止是他们最初的临摹范本。

若父母在家中总是言语温和、用词恰当,孩子潜移默化中也会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例如,在家庭聚会中,父母主动向长辈问好,使用敬语表达感谢与祝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次遇到类似场景,便会模仿父母的样子,礼貌地与他人交流。

相反,如果父母出口成 “脏”,孩子难免会将这些不文明的词汇挂在嘴边,纠正起来则难上加难。

多使用礼貌用语,拒绝情绪发泄式对话。

比如父亲总是轻声细语地与人交流,孩子便学会了温文尔雅;母亲常以“请”、“谢谢”、“对不起”挂嘴边,孩子自然懂得了礼貌的价值。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达不满时,鼓励他们用“我感到不开心,因为……”取代“都是你的错!”这样的转变,既表达了情绪,又避免了冲突。

当孩子想要某个玩具时,父母若不耐烦地说:“烦死了,天天就知道要玩具!” 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感到委屈与困惑,可能导致他们也用哭闹、顶嘴等不良方式来回应。

但如果父母说:“宝贝,这个玩具我们这次没有计划购买哦,如果你能表现好,下次我们再考虑,好吗?” 这样既温和地拒绝了孩子,又给予了他希望和引导,

孩子说错了话,父母不要拿“还是个孩子”做掩护。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当孩子言语不当,应视为教育的契机。

比如一个小男孩在超市大声喧哗“我就要那个!”父亲没有立即满足,而是蹲下身来解释:“在公共场合,我们需保持安静,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比如,孩子指着别人的外貌特征说一些不恰当的话,父母应立刻制止,并教导孩子这样做是不礼貌的,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让孩子明白言语应尊重他人,从而避免重蹈覆辙。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卡耐基曾强调:“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在家庭中实践“倾听的艺术”,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讲述学校里的趣事时,父母应放下手中的事务,专注地看着孩子,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这样,孩子也会在与他人交流时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耐心等待对方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交流更加顺畅、深入。

尽量做到正话正说,急话缓说,气话说慎。古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正话正说能清晰地传达信息,避免误解;急话缓说可防止冲动之下出口伤人;气话慎说则能避免因情绪失控而破坏人际关系。

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着急之下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都考不好!” 这无疑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若能缓一缓,说:“这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看看怎么改进。”

这样的表达既平和又充满鼓励,更有助于孩子接受并努力提升。

一个人的嘴,就是一个人的风水。

一个孩子的说话方式,藏着他的教养与素质。

一个孩子的“童言”里,也暗藏着家庭的教养

在家庭教育的土壤中,播撒文明交流的种子,终将收获一个和谐的社会森林。

让我们从日常的每一次对话开始,携手孩子,共赴这场语言的艺术之旅

0 阅读:1
十二点读书

十二点读书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