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出身底层为何易遭偏见?

拾光酒馆 2024-10-16 09:58:50

在体制内的舞台上,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出身底层的人似乎往往更不受欢迎。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重要的事实:优势具有滚雪球效应。良好的出身能让人在第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获胜后获得的奖励与出身红利又会助力其在后续竞争中轻松胜出,优势不断积累。财富的积累便是这种效应最显著的体现之一,富人钱生钱越来越富,而穷人却陷入困境。同时,出身底层的人面临着劣势的滚雪球,贫困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父母无暇照顾,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身体、学历、社交等问题。

其次,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财富的继承从道德观点来看是完全任意的,出身带来的优势并不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天生漂亮、健康、聪明等也不是一个人应得的,不应因这些天生的、无法改变的东西而受到谴责或过度追捧。

再者,我们有道德义务帮助被系统性压迫的人。出身良好的人不仅在出生时就占了便宜,还更容易在利于中产和富裕阶层的社会规则下 “融入主流”,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社会网络和生活习惯。而社会倡导的美德和特质,对于底层人来说可能是沉重的枷锁,阻碍他们获得成功。我们应该意识到,整个社会规则都是为中产及以上的人设计打造的,同一个系统在帮助一部分人成功的同时,也在阻碍另一部分人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呢?大致有三种心态。第一种是理性上的自私心态,既得利益者不愿分一杯羹给底层人,在制度、文化、舆论上设置障碍,让他们失去机会、权利和尊严,社会价值观由强势方塑造。第二种是感性上的不理解和厌恶,阶级隔阂导致对底层生活方式陌生,就像林黛玉或妙玉看刘姥姥的视角,人们向往和模仿更高阶层的生活方式,对底层缺乏兴趣。第三种心态比较微妙,刚刚摆脱底层出身的人可能对底层特征更激烈地反感,如同海外华人嫌弃有口音的同胞,“恐同即深柜” 等,他们为了攀附主流群体获得资源和接纳,表现出自我厌恶和脱离。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谴责任何怀有偏见的人,因为结构性不公的责任难以界定,分散在每个受益者身上。但我们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助长了阻碍一部分人平等发展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当我们有更多话语权和决策权时,即使难以克服内心的 “不喜欢”,也应谨慎表达。在体制内,我们应该努力打破这种偏见,给予出身底层的人更多公平的机会和尊重,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