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养老金问题,现在有一种倾向:只能涨不能停。舆论是涨涨涨,政策也是涨涨涨,人们的心理也是涨涨涨。说涨是皆大欢喜。如果说某人说出不能涨,必然是人人喊打。但是,如果站在社保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养老金上涨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下面我在2016年第2期《天津社会保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摘其中的主要观点在此与条友们商讨。
《不能让“涨声”和“掌声”把养老保险引向死胡同》
多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不断调整,逐步上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涨幅似乎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人们普遍还是觉得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总体水平还是太低,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还在拉大,还有调整的必要。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究竟该怎么调整,调整到多高标准为好,现在谁也说不清。
总觉得,企业养老保险待遇调整还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企业职工养老险待遇已经进行了十一连调,今年可望继续调整。相当部分人调整的工资早已经超过了退休时计发的工资。而同为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从2009年试点开始,已经历时6年,去年才迎来首次调整,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55元调整至70元,人均提高仅15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为什么要11连调,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为什么5年才调一次,调整的依据是什么?又比如,企业职工已经十一连调,什么时候不再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年调一次,什么时候再调整?好像都没有答案。
从大的方面来讲,调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有许多理由,比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等等。《社会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社会保险法》中的 “正常调整机制”在哪里?实际上,到目前,我们的“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企业职工养老待遇调整还是在跟风走,左右其的是社会的舆论和领导的意志。
在养老保险待遇调整中,基本上采用的是“普调”。大家的调整差距不大,养老保险待遇“多交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在调整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多缴一年养老保险费,每次待遇调整才涨3元左右,没有对缴费形成激励的作用。于是就有了养老金水平“不看缴费长短,只看退休早晚”的社会“共识”。人们现在普遍不愿多缴费,长缴费,只盼着早点退休。
一方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连连上调,直线上涨;另一方面,社保基金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压力:一是许多省市已经出现了社保基金当期的收不抵支的现象。二是人口老年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三是经济下行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保基金的征缴。为了缓解社保基金的压力。于是就有了延长退休时间、延长缴费年限、退休人员缴医保等改革的观点。对于民生问题, 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是通常的做法。但是,如果养老金的压力持续增大,或者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增大,或者出现经济危机或者大的自然灾害,我们的养老金待遇还要持续大幅度的增长下去吗?
调工资,涨待遇,可以说是人心所向,皆大欢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上涨,本身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的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不能在一片“涨”声中和掌声中迷失了方向。调整养老保险待遇必须注意:要有法律政策依据,要有科学论证,要对养老保险缴费起到激励作用。同时,这种调整必须是可持续的。待遇调整要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工资物价上涨的因素,参保人员的实际缴费情况,社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调整产生的激励作用,等等。如果不综合考虑,一味迎合人们“涨”的心理,可能最后会把养老保险引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