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压迫感,真是比见鬼还可怕。”
湖南衡东00后小陈,回家过新年,却一大早被一堆亲戚围在床边。
小陈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又犯了什么大错,刚想,只见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
“你都23了,还不结婚”
“哎哟,哎哟,都23了呀!”
“你现在不结婚、不生孩子,以后老了可怎么办啊?”
这满满的压迫感,让小陈过后还心有余悸。
小陈说:自己当时害怕极了,虽然已经成年,却感觉自己像犯了大错的孩子。
这件事被上传到网络,很多网友直呼感同身受。
一觉醒来被四个“热心”亲戚围在床边介绍对象,换谁都扛不啊。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陷入了被催婚的境地,经常会被亲戚连环轰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过年回家,似乎变成了一种“酷刑”。
01其实催婚,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古人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古代甚至衍生出一种行业---媒婆,专职为适婚男女相互介绍婚配。
这源于古代的封建体制,男女七岁之后就不能同桌。
婚姻也需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是根本没有话语权的。
宋代之前,男女完全是盲婚哑嫁。
媒婆将生辰八字等送到对方的家中,通过纳采问名纳吉,直至亲迎等六礼完成,两人才算结为正式夫妻。
那时候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婚前都是不能见面的。
婚嫁双方完全根据媒人口述,和提供的生辰八字,判定是否可以婚配。
男女双方直到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刹那,才能看到彼此的容貌。
若是对双方品行容貌满意还行。
若是不满意,也就这样悲苦过一生。
当然,若是真过不下去也可以双方约定和离,但和离毕竟是少数。
或许是盲婚、哑嫁导致太多的人生悲剧。
宋以后,人们开始重视相亲,不过,那时的相亲也有别于现在。
北宋孟元老就在自己的随笔《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相亲时,男方的长辈或者母亲会到女方家相看:
若是看中女孩,就会送给女孩一只钗,插在女孩的头发里,这叫“插钗子”:
接下来双方父母就会谈论婚礼的具体事宜。
若是相不中也没关系,男方会留下一两块彩缎给女方压惊:
婚事也就作罢,大家各自婚配,另觅佳人。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也仔细描述过另一种相亲的场景:
男方挑选吉日备上好酒,或至女方家,或者借一处风景好的园林、画舫等地。
双方亲人相见,谓之“相亲”。
这大概是“相亲”一词最早的解释。
这时,男方放四杯酒在桌子上,女方若也同意则添两杯。
觥筹交错之间,双方的亲事就此说定。
至于为何女方放少两杯,这是取其男强女弱之意。
所以在古时候,无论是何种相亲模式,男女之间的婚姻都离不开父母之言。
什么脾气秉性、才能爱好,统统抵不过长辈一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02到了近代,包办婚姻被视为封建糟粕,无数先辈为了婚姻自由而呐喊。
之后新婚姻法的颁布,让男女从封建婚姻制度下走了出来。
实现了自由恋爱、婚姻自由,再也不用盲婚哑嫁。
可为何现在人反而喜欢起了“相亲”?
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交友方式也变了。
以前走过一条巷子,仅凭嗅觉,就能知道别人家的晚饭吃了什么。
现在是躲在被窝里,看世界发生了什么,却不知道对门人家住的是谁!
互联网兴起,不开门就能知天下事,可人们的距离反而更远了。
再加上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每日工作996,忙碌的像陀螺。
下班之后只想回家找个地方躺着,交友什么的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也不是没想过谈恋爱,有段时间网恋也盛行一时。
可虚拟的世界千好万好,一旦网恋奔现,对方巨大的落差常常让人难以承受。
更有甚者抠脚大汉隐藏在屏幕后,装起纯情妹子,骗人感情,骗人钱财。
当然,还有多起团伙作案,搞个网恋婚介所什么的,上面公布的信息都是伪造的,就为了骗报名费。
这种事情发生多了,人们开始渐渐审视虚拟的网络恋爱是否真的可行。
03这时,传统的“相亲”又跳入大众的眼中。
这种“相亲”模式最为靠谱的的一点,就是知根知底。
亲友们相互交错的庞大信息网,覆盖了许多适龄男女,很多孩子是看着长大的,知道脾气秉性、教育学历、家庭收入等。
此外,相亲更像小范围的聚会,提供了一个更加私密和舒服的交友环境。
有时候父母甚至不说明情况,只说打扮好看些,和朋友的小孩聚一下。
若是在聚会中合适就彼此加个微信深入了解一下,不合适就当聚在一起吃顿好的。
这样的方式轻松不尴尬,越来越招年轻人喜欢。
抱着明确的目的认识和交往,高效的了解对方;
合适的情况下再做深一步的接触,直至双方谈婚论嫁。
这似乎是一条不错的婚恋之路。
当然,相亲的前提还是双方都有这样的需求。
像文章开头的男孩子,00后不过刚满23岁就被一帮亲戚逼着去相亲,确实有点压力过大。
在相亲之前,父母最好和孩子仔细沟通一下,彼此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
例如自己想要什么样年龄的,职业和学历也是需要考虑的范围,还有自己对另一半有什么期许等等,
这样或许可以避免盲目相亲。。
当然,一切的要求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不要盲目自信。
要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如果真的不想相亲,想要先立业后成家,或者有心仪的人,也一定要及时和父母沟通。
相信长辈逼你“相亲”,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期望,他们的出发点是关于爱。
双方及时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总之,婚姻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期盼下一代成家立业,是长辈对于子女的关心与重视,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选择。
可当代年轻人更向往自由,
他们期望有更多个人空间,在事业和生活中有更多的探索,不想过早踏入婚姻的殿堂。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反感“相亲”,甚至演变成“恐惧”回家过年。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双方的做法都没有错,最好的方法是双方合理沟通。
父母要尊重年轻人的选择,给予他们追求自由的权利,莫让“相亲”成为孩子的枷锁。
年轻人也要体谅父母的难处。
要知道,岁月静好是父母撑起的一片天,成家立业是父母最美好的期许。
切勿等到幸福来敲门,却言道:送错了,我点的是自由。
-End-
作者:安然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