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纺车,过去祖辈们穿衣服没有布料就要自己用纺车把棉花纺成线用线自己再织成布匹才能做成衣服庶女体,多么辛苦,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东西可是有功之臣,他也是古遗! 自立更生,丰衣足食,延安精神有他的功老! 原生棉花,经过弹花,捻成棉卷,经过纺车纺成细线,布的材料就是棉线!
纺纱车。 五六十年代,农村家庭几乎家家有。 农闲时,妇女有时间坐下来就纺,聚集一定数量,就经纱织布,给一家老小做新衣过春节,喜庆又吉祥。看到这纺纱的车子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那时大概也有11一12岁了,家里有两张这样的车子,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把车子装好,慢慢地就用母亲擦好的棉条开始纺,有兴趣,有味,妈妈一天能纱一斤纱,我勉强能纺半斤左右,纺出来象个没长好的白萝卜,哈哈几十年过去了还留下了一些记忆。
2、顶针,做针线活的顶指,缝补衣服,做被子,纳鞋底儿的专用工具,套在中指上使用。以前困难时期缝缝补补必不可少的工具!
小学有课文: “新的棉花新的布,妈妈给我缝棉衣。妈妈缝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爱惜”。这是妈妈缝衣的顶针。 读过此课文的人,都已越过古来稀了。
3、理发推剪 ,这是理发用的推子。东北话就是剃头推子,手动的。在你的耳朵边上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如果钝了的话有点拉头发的,你就觉得有点疼的,这就是小时候的回忆。
4、马灯 ,防风安全不易失火,夜晚出门能照路 ,还省油 , 在那个年代有马灯的农民家庭只是少数,在当时也称得上奢侈品了。有灯罩可以防风,灯芯可以调灯头的大小,底座里放煤油。可以手提着,到处走,因为有灯罩防风,所以不会灭。
5、手动木钻。这是打眼的木钻,用一根绳缠在上面,来回拉动来带动钻头转动,完成打眼过程。早年没有手电钻,祖先们便泼明这种木钻,优点是省力、转速高等。现在早已淘汰了。
这种钻我用过.但是比这精致.绳子是用牛皮做的。钻杆下头配了一块重的长方形木块以增加压力.真正的老木匠用的都是工艺品级别的.油光闪亮.使人赏心悦目。
6、这叫簸箕,晾晒粮食的工具。还有更大的叫“蓝盘”,可以睡人乘凉。小的也可以用做簸粮食用,即双手端起紧挨肚皮,上下翻动,借助风力把壳和杂物风掉。边远农村还在用。
友友们知道这物件在你的家乡“方言”叫什么名字呀?
7、葫芦瓢,把葫芦畜大到长老,摘下来晒干从中割开一分为二成了两个瓢,农村贫困放在水缸里端水用,也可剩米剩谷剩麦剩粉,简单实用。当年家里院子里种的葫芦秧结的小的自己玩,留几个大的等到摘下来时候,奶奶让我用锯把葫芦锯开,掏空里面的东西,在院子里开始在院子里的灶台大铁锅里煮葫芦,后面开始就可以用它绕水了,小时候偷着学抽烟就是用葫芦支子剪一块,偷着在角落里抽!
8、拧车子,用搓拧麻。草或其他可制绳的料子拧成一股而后合成一股'三股'四股的绳子。我家现在还放一个呢。这是土制绕绳器!稻草绳、麻绳、竹蔑绳、棕叶绳等都能绕,比用搓快很多。
9、斗,中国独有的一种量具,还有比斗还小的叫:升。一斗有十升。一般用来计量粮食。一斗有多少斤,因朝代不同和粮食品种不同而异。如民国时期,一斗大米是十二斤半,一斗稻谷是十斤。
在我们这边主要是用来进行粮食类物品的交易。有句话叫“糠尖米平”。意思是:卖糠要堆得尖尖的,卖米要用平尺赶平,和量具的平口一样平。斗还有分斗和全斗,从楼主发的图片看,应该是分斗。分斗和全斗的区别就是中间有没有隔板。遇到买半斗的顾客只要装满一边就行了,以体现公平原则。“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中的斗,一般是指全斗。随着杆秤的普及,斗和升在八十年代初就很少有人用了。
10、连枷,山区无大面收获农作物场地或数量较小的农作物不宜用碌碡碾压时的代用工具。现代社会发展快,老物件已无实用价值。过去用来打豆子,麦子用的,现在偏远山区,农家即使不用了,还在保存着呢
11、火镰,是几十年前比较原始的取火工具。一个叫火镰,另一个叫火石。其用法是用火镰撞击火石,利用撞击出的火花,引燃艾绒或其它草绒,进而达到取火的目的。过去有些吃烟的老人,就用这东西拼火呢,有了火柴就用上了火柴,有了打火机后,就用打火机了,物种的发展就是这样,更新
我小的时候玩过的,这叫火镰。十岁之前每年都跟妈妈住两次姥姥家,我的姥爷就有这样一个火镰。火镰钢的上面是个牛皮的把手,实际是一个皮夹子,里面放着火石与火绒。姥爷抽烟的时候,就会拿出烟袋荷包,把长烟杆上的铜烟锅伸进荷包捻一烟袋锅碎烟叶出来后,用嘴叼住铜烟嘴,腾出双手,从腰间的布条裤带上取下火镰,打开皮夹子,先取出一点巧克力色的火绒棉(这是我姥爷自己做的,就是用棉花浸上大麻子油),再取出一小块黑色的小石头(我见过的火石就是黑色的),用火绒棉裹住火石,露出一个尖角,然后拿着它用尖角就像划火柴一样在火镰钢上用力敲击几下,火绒棉便会被火石划出的火星引燃,然后,我姥爷就将冒烟的火绒棉放到嘴边吹气,火绒棉就会冒出火光来,这就是着了。然后我姥爷就把冒火的火绒棉摁到烟火里,嘴巴一阵紧吧嗒,烟袋锅里的烟就被点燃了。由于好奇,有时候,姥爷抽烟的时候,我就抢过姥爷的火镰,学着姥爷划火镰的方法点燃火绒棉,然后送到姥爷手里,叫姥爷自己用大拇指将冒出火的火绒棉摁到烟锅里。一晃快好几十年过去了,到姥爷的火镰我是一辈子都忘不了。
12、这叫秧凳子,拔秧苗的时候坐在凳子上,把拔下来的秧苗一捆一捆的扎好,然后挑到水田旁,再给栽到田里去。
13、编炕席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高梁杆的外皮去掉。这个就是去外皮的专用工具。这是过去刮高粱,该用的把高粱该破开用它来织席子铺到炕上又干净卫生,又能取暖你没有床,只有火炕炕上铺的炕席子高粱该破开就是用这个工具鼻子用的工具鼻子用的工具我们家乡过去为了编蓆,茓而创秫秸可不用这种手抓式的,都是立架式的,两个立架如果都各有一侧从上到下钉一排钉子,搭上横竿就可以跳高了,知道什么样式的了吧?没用过这个款式的,当然不认识。
14、这是喷粉器,集体农业社年代生产队农植物如蔬菜谷子上喷洒六六粉农药用的干粉喷雾器器具。喷粉器其实就是一个手摇式鼓风机,摇把一侧有三个一组的变速齿轮传动风机,主要是喷撒六六六粉剂。进入80年代,国家逐步禁止使用六六六,此物便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