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伯邑考被纣王杀害并做成肉饼赐给文王的情节,对后世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伯邑考本可以不死。
因为临行前文王曾谆谆告诉他,一定不要轻举妄动。
可事实他还是这么做了,这里面原因不蹊跷吗?
所以我们有足够理由怀疑,他是被武王姬发势力所迫。

在古代,王位的继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伯邑考作为文王的长子,是西岐法理上的继承人。
然而,“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 指的是未来的武王姬发,那么伯邑考就成了姬发上位的障碍。
为了顺利继承王位,武王势力有可能采取手段逼迫伯邑考。
此外,伯邑考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旦继承西伯侯大位,他可能不会成为别人操纵的傀儡。
而姬发则不同,他在封神世界中是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操纵。因此,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看,武王势力有动机逼迫伯邑考。
支持此观点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伯邑考决定前往朝歌的时候,西周能决定他此行成败的两个人 —— 太姜和散宜生,都没有为他出谋划策。

太姜会先天神算,可以预知事情的成败,但她没有为伯邑考演算此行的吉凶。
散宜生作为文臣之首,负责对外关系,却没有为伯邑考的出行做任何准备,也没有提醒他相关事宜。
这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有意让伯邑考陷入危险。
其次,伯邑考在朝歌碰壁,最后被纣王砍为肉酱,而姬发等人可能暗里欢喜。
因为伯邑考的死为姬发继承西周大业搬开了绊脚石。
最后,阐教众仙数次救商朝大臣于生死攸关之际,却没有救伯邑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内定了周武王,伯邑考必须死。
综上所述,伯邑考为啥不听父言,铤而走险如朝歌?皆因武王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他已经控制不住局势,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