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剖析300名脑梗案例,惊讶发现患脑梗的人,存在6大共性

俊恩谈健康 2025-02-19 11:06:42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脑梗发病率呈现爆发性增长,且逐渐年轻化,目前我国的发病率已达到25%,幸存者中四分之三的人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五分之二的人面临着重度残疾。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几百名脑梗塞病例的深度分析,发现这些患者有不少相同的特点,这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脑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血压控制不佳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指出,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血压患者大约3.2亿人,相当于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攀升。

在已知患病的人群中治疗率大约只有45%,其中能够严格遵循医嘱合理控压到稳定水平的不足16.8%。

也就是说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都是不佳的,而且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还是长期的无症状,这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患病,直到突发严重并发症可能才会意识到,这些都直接推动了脑梗死发病率的持续攀升。

要知道,在多项医学共识中,血压控制不佳始终是占据脑梗死发病高风险的首位。当收缩压(SBP)每增加10个单位或者舒张压(DBP)每增加5个单位的时候,罹患脑梗死的风险就会增加约40%。

此时大脑里的血管就会受到不一样的血流强冲击,这会破坏血管内的保护膜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直接影响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等)、抑制血小板粘集的物质(ADP酶、PGI2、NO等)的分泌,加速血栓形成;

而血管壁上的炎症因子会让坏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透到血管壁里,长期积累变成像粥一样的斑块,堵住血管;同时长期的高压也会改变血管的内在结构,使壁腔内出现胶原纤维增生,管质变硬、变脆,在这些共同作用下,加速了脑梗死的发生。

如果白天和晚上的血压忽高忽低超过20个单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速度就会比血压稳定的人群高出约两倍。如果将血压在24小时内的波动幅度限制在15%以下,就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病风险达五分之二。

二、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等营养素

其实我国脑梗死发病率不仅多年呈上升趋势,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患者的发病年龄还提前了约10年,而众多研究发现,这主要与某些营养素(如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摄入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在脑梗死患者中约三分之二的患者都存在这类问题。

一方面,受饮食文化的影响。就拿叶酸来说,其实它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之中。但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多数时候大家还是偏好吃熟的蔬菜,生食的较少;而一些烹饪方式(如煎、炒、烹、炸,或是长期的炖煮等)却在不经意间将这些有益成分破坏掉了。

另一方面,独属于亚洲人的基因特点,让它的吸收、利用率普遍低于欧美人。

也就是说,就算吃够量了,也可能因为基因缺陷无法真正的被身体利用,身体依然长期缺乏。

而这些营养素是参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正常代谢的重要一环,一旦缺乏就会使Hcy代谢受到阻碍,时间一长血液中的Hcy浓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会破环血管壁的结构,使用血管一些内皮细胞受到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也会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加速血栓的形成;还会影响一氧化氮(NO)的正常代谢,使血管正常扩张受阻,出现血管狭窄等问题。

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血栓脱落等情况出现最终都会加速脑梗死的发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也是此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我国该疾病的一级预防中,适当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可以将脑梗死的发病风险降低约四分之一。

尤其是在Hcy水平高(>15μmol/L)且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210×10^9/L)的人群中,相对风险可以降低约十分之七。

三、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与没有心房颤动(AF)的人群相比,AF患者出现脑梗死的风险增加了约四至五倍,且在脑梗死的病例中,约有20%至30%的患者是由于AF引起的。

作为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当心房颤动(AF)发生的时候,心房收缩就会变得不再有规律,血液很容易就会形成漩涡。

在高度斡旋作用下,血液中的一些纤维蛋白或是血小板就可能粘在一起,沉淀在涡底,最终形成附着在心房壁上的血栓。它们一旦脱落,就可能随血流进入大脑血管中,堵塞血管,影响大脑供血,或进一步诱发脑组织因缺氧缺血而出现的梗死现象。

从临床症状来看,由于该因素所诱发的脑梗死具有更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其中AF患者发生脑梗死,三个月内的死亡率近三分之一。

约八成的患者都存在多条血管同时堵塞的问题,且由于AF引起的血栓栓塞更容易偏好于大脑中动脉的主干供血区,这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加速脑死亡进程。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AF所诱发的脑梗死患病率也会相应的增长,且病情会更严重,而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也会更差。

四、肥胖

肥胖,尤其是肚子比较大的中心性肥胖,同样是脑梗死的一大重要诱因。虽然日常常听到减肥的话题。

但其实,我国居民知道自己体重的人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知道自己腰围的更是不到10%。

肥胖的界定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衡量,一般其正常范围在18.5kg/m²至23.9kg/m²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则为超重,当超过28kg/m²就是肥胖了。

而其中亚洲人更容易出现的中心性肥胖,其人群多数腰围过粗,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内脏中堆积了大量脂肪,即使是BMI在正常范围内但同样属于肥胖的一种。

当身体变得肥胖的时候,大量脂肪堆积会分泌各类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TNF-α等)影响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

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患者,内脏脂肪的代谢、转化速率更快,与脂肪均匀分布的肥胖患者相比,这种胰岛素抵抗会更加的严重。

而这又将会引起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进一步使这些脂质在血管壁上囤积,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

同时,由于内脏的脂肪含量不断增加,需要的血液循环量就会变多,无形中会加重心供血负担,血压自然也就会不受控制的升高。而肥胖所带来的血脂异常、血压异常又会反过来增加肥胖率,很轻易就形成了一个恶性闭环,而这些最终都会加速脑梗死的发生。

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超3.3万名成年参与者追踪调查发现,其中超过六成的人腰围超标(男性≥85cm,女性≥80cm),且当它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的时候,脑梗死的风险就会变成原来的1.54倍至2.15倍之间,尤其是在中年人群中(30岁至59岁)风险更高,且女性高于男性。

五、不健康的饮食

不健康的饮食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便包括脑梗死。就比如,我们餐桌上的各类加工食品、外卖半成品,甚至是看似少盐很素的一道菜,都可能充斥着大量的盐分。

毕竟盐并非只单指食用盐,它也并不能简单的与咸划等号,像味精、挂面、番茄酱这些可都是高盐大户。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食用盐上限大约在5g左右,而很多人日常可不止只吃这一点,多数都已经超过了10g。

长期大量钠在体内的积累会影响电解质平衡,改变血管内外渗透压,使血压不受控的升高;也会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变硬变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而汉堡、薯条等西式餐饮,以及各类诱人的生煎、油炸、烧烤等潮流美食,和奶茶、可乐、蛋糕等网红单品,一旦吃的过多,其中的高糖、高脂肪就会将我们带入代谢综合征的陷阱中。

脂肪和糖类的大量堆积,会加速血管内炎症反应,增加胰岛抵抗,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大量糖基化终产物(AGEs)就会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即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又增加了脑梗发生风险。

同样它们还会扰乱脂质的正常代谢,使之出现异常,随时都可能出现脑梗危机。

再有就是一些富含人工黄油、植物奶油等的美味食物,它们虽然口感非常好,但它们所携带的反式脂肪酸却会在无声中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循环变得更慢。它们还会促进“坏胆固醇”在体内积累,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所以,相比于其他高脂食物,这些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在过量摄入时更可能诱发脑梗死的发生。

六、午睡时间过长

我们经常会听到说睡美容觉,很多人会误以为睡觉时间越长越好,其实并不是。

众多研究发现午睡时间一旦超过半个小时,就很容易会进入到深度睡眠的状态,连续睡一个小时或是更长,一旦被叫醒非但不会精神抖擞,反而会感觉更加的疲惫。

而且,长时间的午睡时间过长还会增加脑梗患病率。

当午睡时间过长,尤其是超过一个半小时,长时间进入深度睡眠之后,生物钟会自动默认人体进入各项代谢变慢的状态,血压自然也会随之降低。

一旦被叫醒,身体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由静到动的转化,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就会出现短时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率增快等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

同时,午睡时间过长,还会降低晚上睡眠质量,夜间长期休息不好,生物钟就会被打乱,进一步加速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与午睡时间短(<30min)的人相比,午睡时间过长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约10%,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了约90%,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约20%,发生脑梗的风险增加了约24%。

总而言之:脑梗的发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像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律失常这些心脑血管基础病的存在,还是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使然。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我们控制和干预的,只要平时“管住嘴,迈开腿”,远离这些共性因素,并遵照医嘱积极做好基础病的治疗,就能大大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侯晓雯,王冲,陈欣,等.中国人群H型高血压与脑梗死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11):5.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11.002.

[2]张钰,徐加平,端光鑫,等.伴有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C]//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2015.

[3]彭福慧.脑梗患者饮食和运动的行为干预价值[J]. 2020.

[4]汪煜.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20.

0 阅读:15
俊恩谈健康

俊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