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试问,“如果没了肛门,你会怎么生活?”
相信答案更多的可能会是个疑问句,比如“没了肛门,还能生活?”在我国确实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没了肛门,需要终身挂着粪袋生活。那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数据显示,在我国进行了造口术的人群已经超过百万。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各类肠性疾病(如结直肠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患病率的攀升,“造口人”群体仍以每年过十万的数量在递增。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何为造口。其主要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病变的肠道及肛门切掉,再改道在肚子上相应位置,人为的开出一条可以排泄身体代谢废物的通道。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的风险,还能降低感染,缓解肠梗阻等急性致命风险。
也可以理解为多数癌症患者的保命治疗。其实从医生建议肛门全切手术,家属及病人同意的那刻起,就意味着患者需要与“粪袋”终身相伴了。

虽然是一个为了保命而不得不做的抉择,但需要终其一生将排尿、排便这种极度隐私的行为,通过一个个肉眼可见的塑料袋,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其中艰辛可见一斑。
患者不单在身体上需要承受无尽的痛苦,在精神上更是需要面对极大的煎熬。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排泄途径,承接这些排泄物的容器不过是由原来的马桶,变为现在的塑料袋了而已,忍一忍排泄物的味道不就可以了吗!现实却没有这么简单。
健康人群对于排尿、排便这些行为都是可以自主控制的,而做过切肛手术的患者却没有括约肌的自控力,没有更多神经末梢的感知力。食物经过消化,直接就会从肠管排泄出来,它的随机性很强,患者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小便就会充满整个塑料袋。

更令人崩溃的是,这些透明的袋子还时不时的会出现,诸如漏液,或是意外脱落等让人措手不及的事件。有可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有可能是外出聚会的饭桌上,有可能是工作进行到一半时,也有可能是晚上睡觉时。
试想一下,在公开场合全身散发了尿骚味、屎味,面对陌生人投来各式各样的目光,该有多么的无助及绝望。
多数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发生,最终都会切断与外界的联系,选择闷在家中。即便的有非出去不可的事情,在出门前永远都会再三的检查自己的“塑料袋”,会不会出现问题。出去过程中,甚至连口水都不敢多喝。
胆战心惊的同时,也会回避外界的目光,即便穿着得体,也总觉得别人是在看自己。

而且,就算在家中,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尤其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
稍微不注意翻了一下身,改变了一下睡姿,不仅腹腔内会明显感觉到肠子的拉扯感觉,还有可能将排泄物挤压出来。
经常可能会面临,早晨一睁眼迎接的不是撒满床的阳光,而是满床的屎、尿。
有些自己还无法处理,还得麻烦身边的亲人。久而久之,连在家中踏实的睡一觉都成为了奢望。如果再遇上家人的不理解,只会让他们失去生的想法。
在一些肿瘤医院的研究中,行肛门切除术的患者中,约九成以上都出现了中、重度抑郁症倾向,约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曾出现过自杀的想法。尤其是在35岁以下的中青年中,自杀率更是健康群体的三倍以上。

面对术后的生活,他们更多的不是活着的希望,而是自卑、敏感、无助及对死的渴望。不仅如此,与心理上的打击相比,身体上的疼痛往往来的更加真实,更加的折磨人。
在同意进行切肛术的患者中,多数人都已经经历过了放疗、化疗等一系列,对身体免疫系统伤害极大的治疗,此时的身体用破碎不堪形容也不为过。在术后,还得学习各种切口的护理,伤口基本一直被各种成分的塑料粘着,每一次的排泄都得及时去更换,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切口的发炎,甚至是溃烂。
因为开口相当于就是肠管,最外层只有一层吹弹可破的粘膜包裹着。它不像我们其他地方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等多层结构组成,就如同一个大的屏障一样可以抵御多种侵害。外界的一点刺激,都可能在它的周围诱发炎症。

更别说,每天都会有频繁的排泄物污染,在这些物质里面包含了大量酸性酶、细菌等,一旦没及时清理就会破坏的粘膜的表面,形成溃疡。
等下一次排泄物到来时,带来的不止是伤口的疼痛难忍,还有大量病原体污染。
同时,为了更好的储存排泄物,在挂袋的时候都需要紧紧和皮肤粘膜粘在一起,每一次的换袋也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
还有很多患者造口的位置并非平坦,哪怕是一些细小的褶皱,都可能造成排泄物的渗漏,长期漏液又会加重患者切口的炎症。
长期炎症的刺激又会使周围皮肤变硬,不好粘贴挂袋,贴不好又容易排泄物漏出来,就这样反反复复,患者常常是苦不堪言又无能为力。

更严重的是,这样反复发炎还会使切口周围皮肤增生,出现造口狭窄、回缩、旁疝、脱垂等并发症;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腹腔内的各组织感染。
随时都会有被“回炉重造”的风险,患者所要面对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且,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不起眼的“塑料袋”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单个口袋价格在十至六十不等,再加上一些防漏圈、护理膏等配套用品,一年下来平均也得小两万元,这还不算日常出现的一些并发症的开销。常常有些患者为了省些钱,选择重复使用这些袋子,其中不乏发生重症感染的。

不过,虽然患者需要承受多重压力,但生命的价值远不止如此。
我们有句老话:“关关难,关关过!”换个角度,积极去面对它,待到“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何尝不是一种成就。其实,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的“造口人”已经度过难关,如正常人般正常生活。只要你想,你肯定也可以做到,不妨先从以下这些方面做起。

“万恶之源”来于造口,如何才能将这个口护理好,也成为了患者能否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由于“粪袋”给自己带来生理及精神上莫大的压力,他们在护理上并不在意。甚至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它的存在,一直都是家属在帮忙换。
首先就要摒弃这种逃避心理,要正视自身疾病的存在。
能亲力亲为的就自己做,当自己成为“熟练工种”的时候,对“粪袋”的恐惧也就降低了一些。
毕竟,单独外出时即便发生各种意外,自己也可以快速的处理。

在口袋选择上,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尽量选透气性和防漏设计更强的产品。
换袋的时候,一个手按住附近的皮肤,一个手从上往下把旧的底盘揭下来。
在换新的之前,一定要看下皮肤有没有红肿、发炎等情况。接着,用温水简单的清洗一下,切记不要用肥皂、酒精等,也不要太用力,以免拉扯到肠管。
洗后,可以涂一些造口粉之类的,可以隔绝排泄物对皮肤伤害的保护剂。
再对根部进行测量,一般新的底盘可以比测量值大一厘米左右,依然是从上到下进行粘贴,一定要保证严丝合缝。
如果出现经常性的排泄物外流、口部发炎,或是排泄性状改变等,都要及时救助于专业医护人员,这样才不容易出现并发症。

然后,慢慢的掌握了排泄规律,离过上正常生活也就更进了一步。在吃的食物上,尽量做到营养均衡,肉、蛋、奶及新鲜蔬菜水果样样都吃一些。
但要避免吃一些对肠道刺激性强,容易诱发炎症的(如冷饮、酒精、辛辣食物等)、不好消化,容易加重便秘的(如炸鸡、汉堡、五花肉等)、会使排泄物散发异味的(如葱、蒜、韭菜等),以及会增加肠道里气体的(如碳酸饮料、豆类等)。
尤其是产气的食物、饮品,最好别碰。肠道内积聚大量气体,除了会让人感觉肚子胀之外,很容易就会出现“粪袋”鼓起,甚至是排泄物外渗,炸袋等令人尴尬的问题。

晚餐,要保证在睡前四小时左右吃。
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吃太饱,吃的过程中要减少空气进嘴。
上床睡觉前要排干净口袋,并保证贴合严实,降低夜间出现渗漏的风险。睡姿最好是选择平躺,不要俯卧压着伤口。如果是不习惯平躺想要侧躺,那做回肠手术的可以选择向右侧躺,做了结肠手术的则建议朝向开口的那一侧。
早晨起床的时候,为了减少腹腔压力,可以先侧身,利用上肢着力,手部轻按开口位置,再缓慢起床。平时尽量不要做腹压高的运动,如果闲不住,可以做下简单的广播体操,慢走等,但切记要适度。

等到一切问题都可以自己独立解决的时候,就可以鼓足勇气走出去了。
可以像患病前一样,选择轻松一点的工作,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拥抱生活。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这些痛苦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的低位肠癌患者,都需要接受造口手术,而在“造口人”大军中约有九成都是肠癌患者。
减少癌症的发病率,自然成了可以避免“挂袋”痛苦的源头。
《全国癌症报告数据(2024)》中提到,在我国癌症新发病例中,结直肠癌排名第二;在死亡病例中排名第四,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20%。虽然其新发及死亡病例都很高,看起来恶性程度很高。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它在早期是完全可以通过检查干预的。

它之所以会变成恶性肿瘤,主要是从息肉经过很长时间(5年—15年)发展而来。目前肠镜的检查就可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尤其是处于40岁之前的群体。
一旦发现良性病变,就可以通过手术尽早切除,防止以后出现的小概率变性。而如果是早期的恶性病变,也可以像良性病变一样直接切掉,甚至都不需要再进行化疗,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最高甚至到97%。即便是处于中期,通过早干预,五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60%到80%之间。
建议每个人在40岁之前都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而对于超过40岁的,直系亲属有相关患病史的,大便隐血检测阳性的,大便性状出现改变的(如变细、粘液便、便血、慢性便秘、腹泻等),体重突然降低超10%的,更应该尽快去做筛查。

总而言之:“造口人”一个相当小众的词汇,患病人数却已突破百万。他们中多数人承受着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打击,即便是挽救了生命,但却过上了“非人般”的生活。后悔当初选择的不在少数,轻生的更是大有人在。但其实,既然命运选择了你,你就应该学着接受不完整的自己,让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造口人”也有很多依然活得很精彩,所以不要放弃自己。而且,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避免成为“造口人”,就比如去做个肠镜,就是这么简单。
参考文献:[1] 秦芳,苏茜,甄莉,et al.《永久性肠造口人自我管理手册》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1):4.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01.010.
[2] 秦莉,邹坤."造口人"也能拥有美丽人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3(9):28-28.
[3] 原静民,郑美春,卜秀青,等.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012):1422-1427.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6.12.003.
[4] 朱木兰.如何走出"造口人"的困顿[J].大医生, 2024, 9(15):146-147.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