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常常会和“强壮”、“男人味”、“精力充沛”、“性功能持久”等,可以让男性暗暗窃喜的形容词划等号。
尤其是在中年之后,刚步入老年时期这个阶段,有些中老年男性为了维持男性雄性激素的高水平,甚至会通过药物补充剂来刻意提升。
殊不知,对于50岁之后的人群来说,雄激素旺盛并非好事。

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包括T(睾酮)和DHT(二氢睾酮),后者与受体结合强度约为前者十倍。它的生理功能基本贯穿男性的所有器官与组织,对于男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至是从胎儿阶段开始,它就在为睾丸、阴茎、精囊等,重要可识别性器官的生成做铺垫;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男性逐渐突出的喉结、浓密的体毛(如阴毛、腋毛、汗毛、胡须等),变得低沉的声音、强健的体型(骨骼、肌肉等)以及变大的睾丸、阴囊,变粗的阴茎等,都需要雄性激素的参与。

而在成年后,它更成了男性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可以促进精子形成,提高男性的性欲望,增强男性阴茎勃起的硬度及持久度。它还能增强骨骼密度及肌肉量,让男性看起来更有活力。
不过,处于人体激素系统之中作为性激素的一种,其含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年后,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下降。
研究发现,与青壮年(20岁-30岁)时期的健康男性相比,三十岁之后体内的雄激素水平,就会以每年约百分之二的速度下降。五十岁之后,这个下降速度会更快,因为这个时候多数男性将开始进入“更年期”(性腺功能减退)。
在六十岁的时候,男性总雄性激素水平,平均下降约一半,游离的一些雄激素甚至平均下降约四分之三。

这个时候,多数人都会出现明显的雄性激素缺乏症状,比如,骨骼出现退行性改变,肌肉含量流失增加,总是感觉疲惫,对周围事情提不起更多兴趣;情绪变得易忧愁、易激动;没有性生活欲望,或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总之就是各方面都变得没有活力了。
想要改变这一局面怎么办呢?
此时,就会有一些人想通过外源性的雄激素补充来对抗自然的衰老。
毕竟他们认为“缺什么补什么”,总是没错的。但这种盲目的补充,很容易就会打破激素系统平衡。尤其是过了50岁雄激素水平依然居高不下,或许会带来以下问题。

问题一:头发掉的更快
人过中年,每每想到疯狂后移的发际线,或是头顶的“地中海”,有多少人会在漫长的夜里辗转反侧,又有多少人面对镜中的自己常常唉声叹气。
就是这样一个普遍困扰许多中老年男性的问题,它实则与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中,最为常见的脱发类型就是 AGA(雄激素性脱发),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脂溢性脱发。研究发现,在年过50岁的人群中,体内雄激素(T)的水平越高,掉发的速度也就越快,出现“地中海”发型的风险则越大。
这似乎与我们对于雄激素的刻板映像大相径庭,毕竟多数人一提及雄性激素,更多的还是会和毛发(如腋毛、阴毛、胡须等)生长旺盛所联想到一起,为什么还会导致掉发呢?

其实这与人体内分泌平衡有很大的关系。当机体内的雄性性激素(如睾酮)长期处于高水平,这些激素随着血液的流动会到达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内,完成各类生理活动。其中便包括在头皮的毛囊细胞中,与5AR(5α-还原酶)的一系列反应,最终会生成活性更强的性激素DHT(二氢睾酮)。
由于雄性性激素的不断增加,这个转化过程也就会在头皮上持续的发生,使头皮上聚集大量的二氢睾酮。这会干扰到正常的毛囊细胞对于能量及蛋白质的代谢,使后者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长期以往,头皮的毛囊细胞就会因为营养不良,慢慢进入自我保护的休眠模式。或是有些毛囊开始萎缩,这会让原本黝黑发亮、粗壮的头发开始变细、变黄、变软,或是开始频繁的掉落,甚至是暂停生长。

又由于整个头皮对于DHT(二氢睾酮)的耐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后脑勺区域的头皮毛囊中的雄激素受体(AR)就不是很活跃,自然该区域对于DHT(二氢睾酮)的敏感性就不是很高,就算有很多雄性激素的积累,也不怎么会出现掉发。
而前额两侧和头顶部区域的头皮毛囊中AR则恰恰相反,它们相当活跃,很容易就能感受到DHT(二氢睾酮)。所以我们常见的男性脱发类型,要不就是从脑门开始整体发际线后移,呈大M字样的脱发;要不就是整个头顶都掉光了的"地中海"形的脱发。

同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叠加上身体各项机能的退化速度加快,整个头皮的微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差。伴随着头皮上血液循环减弱,没有足够的营养成分输送给毛囊,后者的自我修复及抗氧化能力,都会相应的减弱,发质变差、或是脱发也就在所难免。
同时,在这种环境中还极有可能出现各种炎症反应(如头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而这些炎性介质又会刺激5AR(5α-还原酶),使其大量增殖,活性变得更强。自然也就会生成更多的DHT(二氢睾酮),加重脱发的程度。
从症状上来看,大概就是开始的时候健康的头发变软,变油腻;接着就是开始掉头发,出现头顶或是两侧发际线局部区域的掉发;再到掉发后,头皮长出一些稀疏的绒毛,慢慢头皮毛囊萎缩掉就变成油油的秃顶。还可能伴有头皮瘙痒、红肿等发炎问题。

不要误以为有“男人味”的人就不会脱发,反而男人味越浓,可能头越秃。
相反的,看到头秃的也不要觉得他“不行”,还有可能是太行了。大家还是理性去看待头秃这个问题。
经常性脱发的建议不要过于频繁的洗头发,可以间隔三天洗一次,选用一些相对温和的洗发用品。如果很油的头皮,也可以适当的用一些含二硫化硒的洗护用品。
当然,一旦发现病情严重,还是建议直接就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适当的抑制体内的雄激素水平来缓解病情。

问题二:患癌风险更大
人过中年体内雄激素依然不降反升,还会增加患癌风险,尤其是前列腺癌(PCa)。PCa作为目前我国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严重威胁着老年男性的健康。
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的癌症患者主要采取的是根治性手术,一般治愈率在90%以上。而对于一些中晚期的患者,会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如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其中的内分泌治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受到了众多医疗团队青睐。
其主要作用原理就是,通过抑制患者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来降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甚至是使其暂停生长。

我们要知道,在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和正常的细胞一样,需要依赖雄性性激素才能完成生长。雄激素之所以能在细胞内发生作用,是需要和类固醇激素受体家族中的AR(雄激素受体)结合。
通常情况下机体内的AR与HSP是一对稳定结构,它们不具有活性。
但当雄性性激素(如睾酮)通过血液进入前列腺组织中,会在5AR(5α-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DHT(二氢睾酮)。无论哪种性激素,都会主动去和AR结合进入细胞核。
被激活后的AR在细胞核里面会变成二聚体,一边参与到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生产过程,另一边又参与病毒入侵蛋白酶制作过程。所以,它的存在既维持了前列腺正常的功能,又是前列腺癌的始作俑者。

研究发现,在AR基因变异中,约有一百五十种变异,会非常明显的增加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一般人群体内雄性激素会快速降低,尤其是50岁之后。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前列腺功能,就会补偿性的使AR的活性增加。与青少年时期的含量相比,可能会增加约两到三倍。假如此时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依然很高,两者叠加,只会加速前列腺异常增生,及恶性肿瘤的发生。
其实,除了前列腺癌之外,雄激素的升高同样会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发表在《Science lmmun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雄激素可以通过激活细胞体内的AR,直接影响到免疫细胞CD8+T(主要攻击癌细胞及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

一旦体内雄性激素水平过高,CD8+T活性就会被抑制,分裂速度及攻击力都会降低,甚至会出现在免疫过程中提前耗竭而死亡的情况,也就给癌细胞提供了迅速繁殖的时机。所以你会发现,在大多数癌症患者中,男性比例往往高于女性,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样,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它主要研究的是雄激素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体内雄激素水平越高,COVID-19的感染风险也就越大。
很难想象,在我们传统概念中象征着男性力量的雄激素,反而成为了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易感人群。尤其是过了50岁的人,一定要警惕自身雄激素水平过高。所以,为了“雄风再现”随意的补充雄性激素是十分不可取的,想要提高性能力,不妨从改变日常习惯做起。

雄激素的补充最忌讳的就是随意,临床上对于总睾酮(T)低于12 nmol/L的患者,医生才会建议进行补充剂的治疗。
日常中如果出现了性激素缺乏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会给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补充治疗的建议的。私自滥用,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正常的衰老,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还是建议大家坦然去面对。当然,对于男性来说,都希望自己始终很“强”。除了药物之外,其实通过生活习惯的调节,也可能让你变得更有活力。

比如,维生素D(VD)、镁(Me)、Omega-3脂肪酸(Ω-3)以及优质蛋白质,这些物质都参与雄激素的合成代谢。饮食上就可以多吃一些富含它们的食物,比如瘦肉、鱼虾肉、坚果、新鲜蔬菜水果等。
同时,过量酗酒会使雄激素水平下降,并对睾丸造成不可逆伤害,建议合理控制饮酒量。多晒太阳,每周进行适度的增肌锻炼,既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又可以通过刺激肌肉生长来刺激分泌雄激素。保证每晚8小时的足量睡眠,最晚11点要进入深度睡眠时间,这样才能更好的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增加雄激素分泌量。

总而言之,过了50岁之后,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并不是越高越好。反而容易增加“地中海”发型及各类癌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其他方面都健康的男性,并不推荐盲目服用雄激素补充剂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假如发现自己雄激素水平异常(或高、或低),都建议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1] 李悦.120例脂溢性脱发患者血清睾酮水平测定与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14):2.DOI:10.13214/j.cnki.cjotadm.2015.14.092.
[2] 罗勤.男性体内最主要的雄激素——睾酮[J].益寿宝典, 2018.DOI:CNKI:SUN:YSBD.0.2018-33-039.
[3] 戴邦顺,温诚浩,张力.降解雄激素受体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4, 41(02):416-419.DOI:10.3760/cma.j.cn421213-20211129-00922.
[4] 袁彪.自然威猛:科学提升睾丸激素水平[J].健与美, 20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