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疆地区的主权之所以能牢牢地握在我们手里,是因为有英雄守护了这片土地。
清朝末年,国内外形势都十分严峻,新疆地区也早就成了沙俄眼中的肥肉,但是他们之所以没能将新疆夺走,是因为有一位清朝名将站出来阻止了他们,这位将领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力排众议,抬着棺材上战场,誓要与新疆共存亡,靠着这样的决心走入了新疆。
当时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叛军占领,但左宗棠在征战新疆的途中,居然遇到了一座属于清朝的城池,以及驻守孤城十几年的友军。
这些友军是什么人?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英俄两国,虎视眈眈新疆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域,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不太平,从秦汉时期就一直有人觊觎这片土地。
1864年,国内的局势一片混乱,南方还出现了一场大型的农民起义,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新疆地区的人们大部分都不信基督教,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起兵造反。
趁着清军都忙于应对太平天国的工夫,新疆的一些地区豪强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些地主老财割据一方,试图将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
为了完成这一目的,有两个人向外国人发出了邀请,请他们入境帮忙打仗,当然这两人要付出的代价肯定不会小。
其实这两个人的本心也并非将国土拱手让出,他们原本的目的不过是请来援军,然后击败对方,夺取喀什噶尔地区。
但是他们是请佛容易送佛难,请来了浩罕汗国的军事首领阿古柏,但是要将这个人送走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阿古柏不光是靠着自己的军队,他背后还有英国和沙俄的支持。有了这两个国家的支持,阿古柏很容易便攻占了新疆的大部分领土。
1870年,就连吐蕃和乌鲁木齐也落入了阿古柏的手中,与此同时,沙俄也来分了一杯羹。要不是英国离得远,肯定也少不了他们一份。
新疆的情况如此严峻,清政府在干什么?他们真的就放弃新疆了吗?当时的清朝朝廷里,放弃新疆的想法确实占了大多数。
因为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将九成以上的军费都放在了海军的发展上,根本没有能力救援新疆。那么左宗棠又是如何力排众议,说服众人的呢?
力排众议,保卫国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见识到了外国重炮的厉害,也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威胁。
李鸿章被外国的战船吓破了胆,他请求慈禧拨款购买外国战船,用来增强大清的海防力量。当时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印象就是人傻钱多,就连一艘战船也要加价才会卖给中国人。
购买战船几乎花光了清朝的军费,李鸿章甚至还自己给添上了点。
1874年,日本人再次入侵,关于注重“海防”还是注重“塞防”的问题再一次出现了。
李鸿章等人建议注重“海防”,因为外国列强以及倭寇都是从海上来的。
但是陕甘总督建议注重“塞防”,因为新疆一旦失守,陕甘地区将全部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下,进而整个北方都将陷入危机。
左宗棠既见识过洋人的大船,也不想就这么将新疆拱手让出,于是他提出了两边兼顾的办法。
左宗棠也明白,如果不收复新疆,陕甘地区的清军便会被一直牵制在这里,到时候朝廷需要支出的军费更不是小数目。
而且新疆阿古柏的背后还有了西方列强的影子,如果让他们肆意渗透,带来的恶劣影响不可估量。
左宗棠对百官说:“老祖宗守护西域地区这么多年,从汉武帝驱逐匈奴,到唐太宗迎战突厥,再到收复吐蕃,如果西域丢在我们手里,有谁敢背上这千古骂名?”
众官员被他说服了,都同意了他的办法,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清政府真没那么多钱了。
洋务运动的时候,左宗棠自己也开办了几个工厂,但是左宗棠开设的大部分都是军工厂,根本不是卖给民众的日常用品,不像李鸿章的工厂那么挣钱。
左宗棠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都充当军费,但依然是杯水车薪,毕竟左宗棠也不贪污,家里的银子一共也没多少。
通过多方了解,左宗棠决定先向别人借点钱,左宗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时山西乔家大院的乔致庸,这人跟左宗棠的关系极好,两人以兄弟相称。
当听到左宗棠没有钱出征新疆时,乔致庸马上就借给了左宗棠八百万两银子,同时还号召所有晋商捐款。
左宗棠最终从华商的手中一共拿到八百一十六万两白银,解了西征军的燃眉之急。
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商人们对于左宗棠的这次出征并不看好,因此不想在他身上多花一分钱。这么多的商人,就凑出来一个零头,实在是可悲。
有了出征的钱之后,左宗棠还要考虑之后的军费,他也不好意思再向人家乔致庸借了,就算是亲兄弟,也有不好意思的时候。
于是左宗棠找到了外国商人,来来回回向外国人借了一千三百七十五万两,不过这些银子都是他们从中国搜刮去的,左宗棠用起来一点也不心疼。
筹措好军费之后,左宗棠即将出征,为了向众人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在出征前找人打了一口棺材,还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1876年,六十四岁的左宗棠在肃州举行誓师大会,并向士兵们展示了自己的棺材,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抬棺入疆,遇见英雄左宗棠在出征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进攻方案,他让将领使用两个方法,即“先北后南”和“缓进速决”。
左宗棠命令大将刘锦棠出征北疆,大将金顺出征南疆,两队人马到哈密汇合。
占领哈密之后,粮草和物资也就开始向前推进,分别运至巴里坤和古城。
这便是左宗棠的初步计划,南北两军在按照计划正常推进,但是当金顺的部队前来攻打巴里坤时,巴里坤的城门却已经被打开了。
出来的并不是叛军,而是穿着官服的清朝官员和清朝军服的士兵,仅有数百人。
金顺也懵了,这里明明是敌占区,怎么会有一支友军呢?
金顺还以为是敌人的诡计,但是这领头那人的动作很快便打消了他的疑虑。
只见领头的那个穿官服的人跑上前来热泪盈眶地说道:“巴里坤总兵何琯,等候你们多时了。”原来,何琯在1861年的时候便被任命为了巴里坤的总兵,但是这片地区很快便被敌军占领了。
由于清朝廷的不管不顾,便将这里的守军一律视为已经牺牲,但实际上,何琯带领自己手下的几百士兵与叛军斗智斗勇,硬是在这里坚守了十几年。
刚开始的时候叛军多次围攻这里,不但没有攻下,反而被何琯他们打得损失惨重,后来也就没有人来攻打这里了。
这件事上报给左宗棠后,左宗棠想让何琯他们撤回安全地区,但是何琯却拒绝了左宗棠,他们自愿加入了西征大军,再次进入了战场。
在左宗棠的指挥下,阿古柏等人不堪一击。新疆地区很快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尽管英国人和俄国人都在给左宗棠施压,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收复新疆的首功自然是左宗棠,左文襄公为了收复新疆,可谓是呕心沥血,万死不辞。但是也不能忘了在前线杀敌的士兵和坚守一座孤城十几年的何琯等人。
虽然清政府确实不咋样,但是左宗棠和这些战士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