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在什么地方,为何在古代,这块地域总能成为叛军的根据地?

墟史往事 2025-02-05 15:37:01

翻开我国古代史,一半是朝堂之间的尔虞我诈,另一半则是刀光剑影的沙场血战。

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每次分裂时,必然会有“叛军”突起,引起天下大乱,以此才能推翻当朝暴政。

为什么在这些战乱中,唯独从“幽州”走出来的叛军最为强大?

幽州位置的特殊性

在历史上,幽州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士大夫以镐京为中心,将东北边境称为“幽州”。

所以,那时候的幽州是河北北部,以及辽宁南部之间的区域。

当时这一片区域人烟稀少,土地难以耕种,常年被少数游牧民族占据。

春秋时期,现在的保定、沧州、廊坊、北京和天津一带则是燕国统治,所以被称为燕地。

进入战国时期后,燕国通过武力扩张,占领辽宁南部大片区域,成为七雄之一。

直到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更好的抗击匈奴,在幽州设立刺史,密切监管北方游牧民族动向。

当时,幽州虽偶有叛乱,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烟稀少,很难形成有规模的起义军。

直到王莽篡汉之后,幽州的历史地位急速攀升。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东汉开创者——刘秀。

王莽篡汉后,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权臣篡位,引起各地王侯和刘氏宗族的不满。

再加上当时王莽随意改革,政策频出,朝令夕改,导致底层民众也怨声载道。

于是新朝末年,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汉朝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农民起义,最早还要追溯到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给了底层民众起兵造反的底气。

于是王莽推行新政没几年,在湖南一带出现了大批的绿林军。

他们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掀起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当时刘秀跟着更始帝刘玄四处征战,快速推翻王莽新朝,定年号更始。

灭掉王莽后,全国依旧动荡不安。

而刚刚登基称帝的刘玄也在忌惮手下第一大将刘秀,时间一长,两人便出现了隔阂。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始帝想到一个绝妙办法。

既然北方群雄并起,而身边的刘秀又蠢蠢欲动,那派刘秀去北方平息战乱,自己便可坐山观虎斗。

虽然当时遭到一众大臣的阻拦,说刘秀一旦去了北方,那就是放虎归山,必然会危及到更始帝的安危。

但更始帝并未当成一回事儿,执意让刘秀去河北。

刘秀见此,能够远离这个“小心眼”的皇帝自然是再好不过。

于是刘秀率兵前往河北一带征战,经过数年讨伐,河北及幽州一带彻底归降于他。

眼见北方战乱已平,于是更始帝派使者前往幽州,要求刘秀交出兵权,可以回长安接受封赏了。

常年征战的刘秀自然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断然拒绝更始帝的要求。

随即,幽州铁骑倾巢而出,再加上河北一带的十万起义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推平了更始帝的军队。

最后,刘秀迁都洛阳,开创了东汉王朝。

这是幽州铁骑第一次出现在中原大地上,从此之后,人们认识到幽州的重要性。

中原大地地势开阔,一旦铁骑南下,势不可挡。

刘秀用幽州铁骑打下了一个王朝,而下一个在幽州起兵造反的人又会是谁呢?

从“幽州”走出的叛军

第二个从幽州起兵造反的人叫彭宠,曾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曾在刘秀第一次来河北一带时,彭宠就察觉到此人不简单,赶紧摆上好酒好菜,归顺于他。

在刘秀南征之时,彭宠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因为其行事作风比较骄纵跋扈,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为此,彭宠心中不满,在刘秀为平息其他各地叛乱时,他在北方造反了。

当时,刘秀抽不出精力来对抗彭宠,给他留出了成长空间,并且还和北方的匈奴达成合作协议,自称“燕王”。

不过这次叛乱持续时间不太长,而且彭宠内部出现争端,最后被家奴所杀,最后不攻自破。

东汉末年,中郎将公孙瓒被派往幽州,与幽州刺史刘虞一同阻击北方胡人,两人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但是没多久,汉天子无能,天下大乱。

而公孙瓒见状,也难以按捺心中称王之心,所以他在抗击胡人时,经常放纵士兵滥杀无辜。

这样的做法激怒了不少底层百姓,但因为他放纵士兵,使其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升。

手中握有重兵的公孙瓒,最终选择起兵造反,与幽州刺史刘虞撕破脸,将其刺杀。

刘虞死后,公孙瓒占领幽州一带,成为了北方霸主,俯视群雄。

很快,他便和袁绍起了冲突。

虽然公孙瓒拥有幽州铁骑,但因其为人刚愎自负,导致群起而攻之,最后被以袁绍为代表的联合大军击败。

再加上连年大旱,导致北方颗粒无收,公孙瓒最终被烧死在高楼之上。

虽然在南北朝时期从幽州之地走出了不少路叛军,但终究没掀起太大的风波。

直到唐朝中期,一股从幽州走出的叛军,差点将唐朝覆灭。

这支叛军的领头人有两个,一人叫安禄山,另一人叫史思明。

没错,这次战乱叫“安史之乱”。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安史之乱”为何出现。

因为当时唐朝的统治者还是唐玄宗,正是开元盛世之时,国力鼎盛之际。

而以往出现战乱往往伴随着天灾,导致底层民众无法承受重压,最终才会导致战乱四起。

所以安史之乱很奇怪,它出现在一个朝代最鼎盛时期,导致唐朝急转直下,转盛为衰。

如果深究当时的主要矛盾,主要是李隆基重用权臣,导致奸臣当道,官员内部矛盾激增。

尤其是在宠溺杨贵妃,重用国师杨国忠后,驻守各地的节度使和朝中文臣团体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唐朝时期,各地节度使的权力非常大,手握重兵。

而朝中大臣掌握着绝对话语权,两者之间很容易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时,身居幽州节度使的安禄山突然起兵造反。

他借着“清君侧”的名义,率领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仅用数月,便打进了长安城。

这二十万大军包含着幽州铁骑、契丹骑兵以及各种少数游牧民族。

他们这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各地节度使见李氏家族势微,纷纷起兵造反,自此之后,唐朝彻底衰败,进入了晚唐时期。

随着各地藩王的强大,唐朝彻底灭亡,历史迈进了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有了如此惨重的教训,后人又将如何对待“幽州”之地呢?

得“幽州”者得天下

到了北宋时期,赵氏宗族真正意识到幽州的重要性,只有收复幽州才能统一天下。

北宋数代君主,一直都以夺回幽州为目标。可惜的是,直到宋朝灭亡,都曾未踏足幽州之地半步。

早在北宋还没出现时,幽云十六州就被后晋割让给了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

之所以被叫作幽云十六州,是因为太行山东侧是以幽州为代表的七个州郡,而太行山西侧是以云州为代表的九个州郡。

组合起来被称为幽云十六州,也可以叫作燕云十六州。

后周皇帝柴荣曾多次想将这幽云十六州夺回来,可惜英年早逝。

后来赵匡胤篡取后周皇位,改国号为宋,建立了宋朝。

遗憾的是,经过“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开始重文轻武,导致军事力量孱弱。

再加上北方契丹日渐强大,幽云十六州再难回归中原大地。

到了宋徽宗时期,为了击败强大的辽国,宋廷选择和东北方向的金国联手,一同进攻辽国,条件是收回幽州之地。

结果宋、金联手击败辽国后,金国背弃约定,将幽州之地据为己有。

而金国也借着幽州之地频繁南下,最猖狂的一次是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全部掳走,史称靖康之耻。

而北宋南迁,成立南宋,别说收复幽州了,就连中原大地都无法拒收,最后被元朝灭亡。

到了明朝,朱棣登基后,因其常年驻守幽云十六州,自然知道幽州的重要性。

于是他果断下令,将帝都迁往北京,为明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清朝南下入关后,同样将帝都定在北京,以此辐射全国,统治天下。

幽州作为连通北方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一旦失守,北方铁骑便可一路南下,整片中原大地无险可守,只能退守长江。

由此可见,朱棣定都北京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0 阅读:16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