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之前的公务员遴选考试——起点并不一致的较量(公考杂谈三)
说了公务员遴选考试有一个特点,就是遴选考试形式上虽然很公平,但备考起点已经千差万别。
这不光是对比笔试如此,面试上也同样如此。
而且,公务员遴选考试和公务员招录考试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笔试面试占比不一样。
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各占50%基本是行规,个别地区有笔试占60%的。
但公务员遴选你去翻翻简章,比例五花八门,但普遍都把面试作为大头。
少数情况面试笔试各50%,普遍情况面试占60%到70%,我甚至见过面试占80%的招考。
所以,遴选考试中,笔试最大的作用,就是过线,
过线后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面试。
本文重点说说面试。
在校大学生准备公考面试,说实话都是拿着题库照猫画虎,大家比比谁在短时间里学得更像公务员而已。
为此,培训机构还总结了一些万能答题套路,说实话,面试官听腻了,打起分来都差不多,一般不高也不低。
而研读在职公务员参加的遴选面试题,你会发现,答题一般要求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这也正是出题者和面试官希望考核的。
所以,不同的岗位,也形成了不同的答题能力。
从本质上说,面试备考的起点也不一致。
比如,2017年山东省直机关遴选的面试题
1,关于社会心理服务,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心态,结合实际谈认识。
2,北京市政府联合13个部门打造了“便民地图”,方便人们衣食住行,谈看法。
3,漫画题,大意是向领导汇报时说的很好,成绩斐然,实际情况是没有什么具体的好的成效,是弄虚作假,谈理解。
这种题目,对具有不同岗位锻炼经历的人来说,特别是同时具备机关和基层两种履历的人来说,答题优势就比单一岗位经历的人要强。
大家想想,对不对?
另外,为了追求岗位匹配性,面试题和面试官都是用人单位自己出。
所以,试题设计上,非常重视对本部门的业务知识考核,这让公考的面试答题模式失去意义。
比如,2017年公安部遴选面试题
1、 私家车不给救护车让道,专家说通过摄像头,增大监控覆盖,加大处罚,谈谈你的看法?
2、 谈谈你对“四个意识”的看法,联系岗位谈谈做法?
3、领导让你做违规却对案情进展很重要的事,你怎么办?
这几道题,说实话,不在公安这一行做的,评委肯定能听出来,而且就算是在公安系统内工作,也可以发现,有过相关岗位经历的面试者,答题拿高分的概率更大。
所以,遴选考试的最终结果,与你备考的努力程度并不呈正相关性。
这一点,和公考备考有很大不同。
在我看来,普通背景的小公务员通过遴选脱颖而出,不仅要具备实力,还要有点运气。
而背景不普通的呢?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刚刚说了,遴选的面试题和面试官都是遴选单位出,这里面我要说没有操作空间,不管你信不信,肯定会有人不信的。
毕竟,面试分占比高啊。毕竟,面试官就是这个用人机关的人啊。
比如参加笔试占30%,面试占比70%的遴选
你笔试考90,对手考70,别看你比对手高20分。
但对手只要面试比你多8分,他总分就比你高了。
这很难吗?
如今遴选已越来越多,以前是部委,厅局一级机关才搞遴选,现在好多县一级机关都搞起了遴选。
以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这个和当年的公考有些相似,越往上越相对公平,越往下则故事越多。
我曾看过一篇网文,作者经历了一次遴选,最后发现,上榜者是一个早已在那个机关借调帮工的关系户,整个遴选就是举行关系户合法入编的仪式罢了。
我还看过另一篇网文,某人参加遴选笔试过线,面试发挥又极好。
因为面试题是如何举办一次大型会议,口述具体流程。
这哥们曾被抽调到当地一个临时机构——大型活动办工作一年,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组织超大型活动的。
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送分题啊
本以为没问题了,结果遴选机关除了笔试面试,还有一个新程序——岗位匹配度评估。
对入选的几个苗子的工作履历和大学专业进行评估,看看谁最适合新岗位,评估一番后,这哥们不幸落选。
这种操作,大家其实心知肚明,这种评估现在遴选比较流行,在我看来,实无意义。
首先从程序上说不正义,你要么就直接划线,报名时就卡死,我这个岗位对哪类岗位最匹配,哪类不匹配。
不要报名时不卡死,等考试完了之后再来评估。
哎,有些话不好直说,总之大家都很忙,何必呢?
其次从实践上说不合理,岗位匹配,最关键的是人,而不是岗。一个人肯上进肯努力,又有什么岗位不匹配呢?
这是以前的一个真实典型。
某部一名军人,排雷时不幸炸断左臂,成了伤残。军事岗位肯定不能胜任了,组织安排他到政治部工作,后来分配到宣传科。但他完全就是一个新闻写作的“门外汉”。
可他拼命学习,从一句话新闻,小豆腐块写起,慢慢的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很多文章,成了宣传系统的先进人物。
这件事件发生在十年前,我记不住那位典型的姓名,但当年上了新闻联播我是亲眼看过的。
如果对这样的人也搞什么岗位匹配评估,那他之前的岗位经历能匹配宣传部门吗?
可见,岗位匹配评估这一项,多多少少是会有些私货在里面的。
不过,从辩证唯物法来看,用人单位只要能选出匹配性最强的人,本身就是遴选的意义所在。
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来看,存在即合理,有些东西也不必过度解读。
有人会问,既然这么多故事,怎么没见哪里的遴选翻车啊。
呵呵,这就涉及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了。
好在我能把这种原因简洁的叙述清楚。
各位读者,请认真看下半段,这种解读你其他地方绝对看不到!
现在公考,只要搞出幺蛾子,一定有人举报,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但是遴选,说实话,举报很少。
为什么?
因为,公考是入职考试,关系到饭碗。
上榜者得饭碗,落榜者失机会,是很残酷的竞争。
只要有不公,只要被落榜者知道,举报起来绝不含糊,这种监督的威慑力是无形且有效的。
而遴选是选拔考试,只关系到机会,上榜者得到一个新平台,落榜者又没损失饭碗,今后的机会也始终存在,这种竞争谈不上残酷。
而且,就算落榜者看出一些猫腻,大多不会选择有效举报的。
为什么,体制内的举报分两种,匿名举报和实名举报。
匿名举报太多你忙不过来的,很多时候只能说抱歉了。
但实名举报一直都很重视,受理机关可以和举报人对接,利于查案对吧。
同样是落榜生,发现考试有猫腻后,选择是不同的。
公考落榜生是没有这份工作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告成了没准机会是自己的。
某人社局的朋友和我说,每年组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每次都一堆告状的,上面规定实名举报必须件件有回应。
结果居然有人这样实名举报,说这次考试有大专生上榜,自己研究生没上榜,你考试不公平,有猫腻。但又拿不出具体证据。
你让别人怎么去回应这样的奇葩,这又不是学历考试,题型固定出自题库,你自己这方面应试能力不强有啥好说的。
但朋友每次都硬着头皮去回应,不过也側面证明了,如果公考真有猫腻,肯定要被告到天上去。
所以,真不敢有啊。
硬币的另一面,遴选落榜生,会不会去实名举报?
绝大多数不会,这是体制内的一种忌讳。
首先你饭碗没丢,一次遴选落榜而已,有何损失?
关键是能参加遴选的人都年轻啊,今后机会还有大把多对吧。
其次,体制内的举报人,往往会受一种不成文的排挤,不会有同事对你推心置腹,很难被上级部门看中,绝对不会有领导敢选你做他的秘书。
说成白话,你体制内的前途,大概率到此为止。
虽然纪检机关誓言要保护举报人的信息。
但是,遴选过线的有几人,真正竞争的又是哪几人,一旦查起来,谁是实名举报人,你当别人傻吗?
至于匿名举报,嗯,你不嫌纸多就写吧。
所以,很多遴选的故事,最后也只是变成一些网络上的匿名帖子罢了。
就这样,发现猫腻的落榜者不会出来举报,而真正通过遴选晋升大机关的幸运儿又不断出来现身说法,于是形成了遴选的口碑越来越好的现象。
这个嘛,就请大家一分为二的看待就好。
当然,我先声明,大部分遴选没有事前内定,大部分遴选真的是优中选优。
下面说说如何提高遴选上岸的机率。
首先,遴选之前多研究简章,面试成绩占比越高的,可能越没你什么事。
其次,笔试成绩占比越高,越说明这个岗位和写材料有关,如果你不是这块料,也没你什么事。
再次,想办法提高写材料的水平,确保笔试过线,才能谈面试。
一般来说,很多材料高手都在机关安心工作,被领导暗示过要提携的,这种知遇之恩未报,参加遴选和你拼刺刀的概率小,你只要比一般人强,就有机会出线。
最后,要讲个运气问题了。
同样是遴选,一般是很多机关一起搞。
哪个机关是内定了,哪个机关又是来真的,这个只有天知道,
要不你去问问,看看谁会,谁敢,告诉你这次遴选他们机关准备玩虚的。
所以呢,偶尔有材料高手出来,也经常稀里糊涂的做了陪考。
而有些人虽然写材料谈不上高手,但认真备考,笔试面试发挥不错,还通过了审核笑到最后。
这类幸运儿往往有个特点,工作认真,不轻易服输。
这又回到之前写过的,能当到大领导,一般是工作过人,能力过人,运气过人。
最后送读者朋友一句话:只要你年轻,遴选不管是落榜还是入选,请相信——
未来,属于对现状不满的人。
好了,公考杂谈系列,到此写完,希望大家喜欢。
公务员考试是否公平公正?曾经有故事,如今无痕迹(公考杂谈一)
谈一谈公考申论拿高分的策略,希望对你有用
谈谈公务员和体制内逢进必考的意义及话题(公考杂谈二)
明窗邀华月不一样的视角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