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撞上史上最难就业季,闲谈考公考研,研究生会贬值吗?

明窗邀华月 2020-03-12 12:17:27

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上次说了考公 新冠肺炎撞上史上最难就业季,闲谈考公与考研(上)

今天来说说考研。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人。

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硕士研究生扩招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

随后,各地的文件也陆续公布,

如湖南省人社厅文件

重庆市教委文件

但,考生们增加了录取希望的同时,有一点请不要忽略,这次扩招,名校研究生扩招的幅度非常有限,

比如网上已经出现了某名校的咨询回复:

因此,本次研究生扩招18.9万的基本情况就是:

1.非全日制不会扩招,扩招主要集中在全日制研究生。

2.学硕扩招极少,主要集中在专硕,主要扩招专业是理、工、农、医和师范类。

3.名校扩招幅度小,非名校扩招幅度大

简单的说,对本次扩招的主要目的,还是缓解应届生就业难,同时用扩招顺便解决一些冷门专业招生难问题。

所以,这样将产生两个后果,

一是名校研究生学历贬值问题今后基本不会发生。

二是非名校研究生学历贬值现象今后将呈指数级增长。

说起学历贬值,有一个现象大家可能忽略了。

就是名校的学历并没有贬值。

还是用数据来说话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27万,包括本科大专中专,此后数年都在30万的规模。1992年,高考录取75万。

1996年,高考录取并轨改革,同时大学生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包学费。真正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

1997年高考录取100万,

2005年高考录取500万

2019年高考录取820万。

可以说,96年之后因为对大学生不再包分配不再负担学费,而且还可以收学费扩大内需,大学扩招从顶层设计上再没有了任何顾虑,唯一的限制大概就是校舍不够多不够大了,这是录取总人数不断快速翻倍重要原因之一。

重要原因之二,是全社会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深刻认同,以及无数中国家庭对大学生这一精英身份的深刻认同。

但,随之而来的,是学历贬值。

请看这组对比数据

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全国录取1万人。

2004年研究生录取32.6万,对应1982年的高考招生人数。

2017年,研究生录取80.5万。超过1992年的高考招生人数。

很显然,数字表明,04年时研究生还相当于80年代初的大学生一样稀少,到17年时,研究生已多于90年代初的大学生数量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简单的推导,考研,就相当于提升一个层级,完成从大众教育向精英教育的身份转变呢?

特别对人数庞大的“双非”院校而言,考研与考公,一直被誉为逆袭的两条捷径,今年研究生扩招,岂不是逆袭的机会大大增加?

千万不要这么简单的以为。

事情的真相是,考研不算逆袭,考上名校研究生才算逆袭。

因为,社会对精英的标签化处理,从未缺席。

还有一个数据其实非常残酷。

这些年,大学生录取总数不断扩大到800万,

但,985,211院校的招生总规模却常年保持基本恒定。

例如北大清华,近10年的高考录取人数没有明显波动。

2015年,112所211大学录取总人数约48万,这个数字,前后几年的波动都不大。

(PS:还有很多非211的军校和警校分数线在211之上,但总人数有限。军校每年招生1万,警校每年招生2.5万。)

为什么名校没有大幅度扩招,明明“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道理和今年名校研究生不会大幅度扩招一样,

名校,用这种严苛的方式,稳定了自身学历的稀缺性,稳定了就业市场的认同。

曾有一位高中教师和我讨论过,

如今大部分“双非生”,穿越回90年代,是考不上大学的,

如果穿越回80年代,可能连高考都不能参加,因为高三会考后有一次资格考试,

成绩不好的劝退,不用参加高考了,留下的学生也大部分考不上,毕竟当时一年只录取几十万人啊。

你看,国家包分配时代,每年录取几十万大学生。

国家不包分配时代,211院校每年录取不过50万。

在八十年代,这50万,被称为天之骄子。

在九十年代,这50万,由国家包学费,包分配。

在21世纪,这50万,是211院校加军警院校招生人数,或者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或者继续由国家包分配。

所以,50万,就是应试教育中精英群体的大概范围。

这个结论当然不宜摆到台面上来说

因为对750万双非生,这是扎心且残酷的。

但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残酷而不叫真相。

虽然我们具备了一年800万的大学生教育规模。

但就业市场上每年提供的优质岗位数量始终有限,

而用人单位门槛的设置,又无疑更加凸显了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

谈到近年来考公在二本、三本院校特别火热的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务员考试,准入门槛上不存在任何学历歧视,只要你的学历国家承认,就有资格报考,也有概率考上。

而体制外的好岗位,往往不给这些院校入围的机会。

对此,我是这么看的。

因为扩招是国家决定的,就必须给扩招一个交代,不搞学历歧视,自然要成为一种国家行为。

但其它用人单位可不一样,因为扩招不是他们决定的,这些单位去招人,当然就要设置门槛,去挑选与企业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精英”。

我要指出的另外一点更为扎心,公考虽然表面很公平,但在岗位分配上,体制内对名校生也是宠爱有加的。

这些年来,好的岗位,一般都是用于名校招录定向选调生了,吸引力不大的岗位,则拿出来通过公考招录。

顶级名校就不说了,中央部委的常年合作对象。

就以在985院校中处于中游的吉林大学为例,

这有一份2020年黑龙江省在吉林大学招录定向选调生的公示,截图前部分给大家看看,看看这些的岗位如何。

该省在吉林大学共计招录114名定向选调生(大部分是研究生),全部安排在省厅或市局的岗位,极个别是哈尔滨城区分局(毕竟是省会)。

对体制内比较了解的人应该很清楚,这样的岗位,属于优质且稀缺的机关岗位了。

所以,体制内的公考表面上不搞学历歧视,但在实际的岗位分配上,通过定向选调生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优质岗位向名校生的倾斜。

看明白了这一点。

也就明白了本文的结论

考研不算逆袭,考上名校研究生才算逆袭。

2020,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你,真的读懂了吗?

如果读懂了,记得分享给家里要考研,或者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哦。

延伸阅读

明窗邀华月: 不一样的视角看体制

0 阅读:12

明窗邀华月

简介:不一样的角度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