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真君子杜少卿拒绝做官,反对纳妾,散尽家财不改初心!

南山橘暖红楼 2025-03-21 03:53:51

大家好,今天咱们说一说《儒林外史》里的一个奇人杜少卿。说实话,我一开对杜少卿的第一印象非常差劲,简单概括就是这人是败家子、冤大头、缺心眼、有病吧?但是随着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物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一般的改变,杜少卿真是难得一见的读书人、慈善人、真君子、真名士!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杜少卿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一、世家公子杜少卿,如何迅速败光家业?

首先了解一下杜少卿的家世出身。

杜少卿是个古代男人,年纪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出身世代官宦的杜家,外人评价杜少卿的家族有多牛呢?“尊府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门生故吏,天下都散满了。督、抚、司、道,在外头做,不计其数。管家们出去,做的是九品杂职官。”

杜少卿是杜家七房的继承人,在杜家家族中排行第二十五,单名一个仪字,表字少卿。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他祖父杜七老太爷中过状元,他父亲也考了个进士,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

杜少卿的父亲是一个廉洁清官,从不阿谀逢迎,只是一心为民谋福祉,曾自己捐款几千银子盖了学里的考棚,却仍被一些俗人骂做呆子。

幸亏他家祖上阔绰,在杜少卿的父亲死后还是给杜少卿留下了大宅院和大笔财富,有“六七万银子”。这就是古代官宦世家比较真实情况,杜家甚至还不是贵族呢!

所以,那些整天担心贾宝玉不去科举做官就要饿死的人可消停会吧,贾宝玉就算没有爵位,也不捐官,他能继承的家产也只会比杜少卿多得多。

当然了,继承了大笔家产是一码事,能不能守得住是另一码事。很显然杜少卿就守不住。在他本人还没正式出场的时候,他的花美男堂兄十七公子杜慎卿介绍鲍廷玺去打秋风。

是这样嘲讽说:“赣州府的儿子是我第二十五个兄弟,他名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小得我两岁,也是一个秀才……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而今你在这里帮我些时,到秋凉些,我送你些盘缠,投奔他去。包你这千把银子手到拿来。”

看到这里的时候,难免有些怀疑,在《儒林外史》这种精明人遍地走的世界里,竟然还有这样白白给人送钱,甚至快送到倾家荡产的大冤种?但是没想到,杜少卿还真就是这种人。

鲍廷玺果然去投奔,杜少卿自然收留他。只是这时候,杜少卿的家产已经败的差不多了,书中写他已经要典当一箱子衣裳救济杨裁缝葬母,又让管家王胡子去卖地,一块上好的田产,胡乱卖了一千几百两银子,他不管王胡子从中贪占,不管中介如何赚差价,拿到钱就继续开始当起了“散财童子”。

给老管家娄太爷的孙子一百两银子,给儿子一百两回家去过日子,给公祠堂的看守黄大五十两去修祠堂,给臧蓼斋一百二十两捐修学宫给臧家儿子换考试名额……连鲍廷玺看了都感叹道:“门下在这里大半年了,看见少爷用银子像淌水,连裁缝都是大捧拿了去……”

然后杜少卿又给了一百两银子去整治戏班子,接着又“拿出百十两银子来,付与娄太爷的儿子回去办后事”……很快就花光了这一千多两银子,又去卖了一分田来,二千多银子倒手,随便乱用。又将一百银子把鲍廷玺打发过江去了。

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银子用的差不多了,就把房子卖给了本家兄弟,和妻子商量,听从老管家娄太爷的建议去南京发展,此时他手里只剩下“千把多银子”了,半路上还让坏管家王胡子拐了二十两逃走。到了南京,他们一家子只能租房子住,一个月是十六两银子。

至此,杜少卿在《儒林外史》的世界里,那些喜爱仕途经济学问的人口中可就“恶名远扬”了。

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评价杜少卿道:“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看到这里,虽然觉得高老先生的话全是腐臭味,但我也实在很难觉得杜少卿是个多么好的人!虽然他仗义疏财,救困扶危、乐于助人,不图报答,不存任何私心,固然都是非常高尚的,但是这样识人不明,大把撒钱,整天被坑蒙拐骗也无怨无悔无所谓,导致自己失去了祖产、房产、存款,老婆孩子的生活水平也直线下降日子,岂不是不负责任外?

但是,很快通过阅读原著中后面的内容,我就对杜少卿有了改观。因为我发现杜少卿的价值根本不能简单的用他拥有多少物质去衡量,因为他的精神世界简直丰富到令人惊叹的地步。

二、杜少卿淡泊名利,尊重女性,是真名士自风流

首先杜少卿是真名士自风流,他是发自内心的淡泊名利、傲视权贵。

杜少卿瞧不上把读书科举作为争名夺利的手段,曾当众说过:“这也何消说!这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句话和贾宝玉把那些钻营仕途经济读书人的叫作“禄蠹(dù)”是一个意思。

而在他卖地的时候,就有一些当地富豪盐商知道他穷了,开始喊他去做陪客冲门面,但是杜少卿根本不屑一顾。

杜少卿道:“你回他我家里有客,不得到席。这人也可笑得紧!你要做这热闹事,不会请县里暴发的举人进士陪?我那得工夫替人家陪官!”

等他们夫妻带着孩子去南京住下,果然有人慕名来请杜少卿去京城做官。

杜少卿立刻拒绝,说自己“麋鹿之性,草野惯了”,但还是被硬推荐上去,杜少卿依然拒绝,他故意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开始装病,人家知县亲自来家里请他,他就装作爬不起来的样子:“治晚不幸大病,生死难保,这事断不能了。总求老父台代我恳辞。”打发走了知县,高兴的了不得,心里欢喜道:“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他妻子笑着问他为什么不去做官呢?他就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他妻子竟然能完全理解和支持他,一点也不生气,也不质疑,因为他们俩是真正的知己。

杜少卿对妻子特别好,以前年轻豪富的时候,也只有这一个妻子,完全没有半个小妾通房,后来年纪大一些了,虽然穷了,也是相对的,他如果想买个年轻貌美的妾室也完全买的起。曾有人当面嘲笑他妻子年老,建议他纳妾,但被他当场怼了回去。

季苇萧多吃了几杯,醉了,说道:“少卿兄,你真是绝世风流。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杜少卿道:“苇兄,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

杜少卿反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这个思想实在太超前了。

他这可不是装正经,他是真的发自内心这么想的,他也真的很爱自己的妻子。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森严的大环境里,他这样身份的人,身边自然又无数的道学家,但是他却和妻子平等对话。

来到南京,妻子说要出去游玩,杜少卿立刻安排,不仅全程陪同妻子,而且经常带妻子出来玩,有时候就带着妻子去酒馆一起喝酒吃饭,喝醉了就光天化日之下和妻子手拉着手一起走,无视“男女有别”的礼法束缚,挑战'男女不同席'的礼教禁忌。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就是和那些名士朋友谈讲学问,杜少卿也公然表示厌恶世俗的功名利禄,很坦然的告诉大家,他和妻子能够琴瑟和鸣的,只因他们都是都不爱功名富贵的知己。

杜少卿道:“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这便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据小弟看来,《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

最难得杜少卿还能尊重和帮助其他落难的女性,比如逃婚的美才女沈琼枝。

他称赞沈琼枝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最妙在他在救助沈琼枝的时候,心中全无一丝邪念,并且让他妻子一起帮忙,以免影响沈琼枝的名声,也避免妻子误解他,就冲这一点,别说古代了,就是现代很多男人也做不到。

在《儒林外史》描写的世界里,科举功名被普遍的推崇,荣华富贵被争相追逐,杜少卿穷困到了需要典当金杯,需要卖文章字画为生的地步,依然拒绝出仕做官,依然敢蔑视奸商权贵,是真的不识时务,不会顺势而为吗?

其实并不是!这恰恰说明杜少卿十分清醒,他看透了当时腐朽的“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异化,以及官场中道德沦丧、腐败黑暗的乱象,不愿意同流合污。这才是古代真正精神高洁的理想文人形象。

杜少卿的好友名士大儒迟衡山说得好:“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此处不得不提一下《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大姑娘,难得她既会讲科举功名,仕途经济,又会讲学问,觉得自己样样精通,可真是厉害死了呢!

三、杜少卿看似叛逆,实则恪守着儒家核心的道德礼义

杜少卿的种种言行,看上去像一个封建社会的反叛,总是在许多方面挑战礼教的规则,打破礼教的桎梏。但实际上,他内心坚定的恪守着儒家真正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信的真君子。

他的十分恪守孝道,只要是老父亲相关的一切都很重视。杜慎卿教鲍廷玺和杜少卿套近乎,只需要让他假装说自己跟杜少卿的父亲有交情就行了:“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

鲍廷玺就哄骗杜少卿说他受过先太老爷多少恩德,太老爷着实喜欢这他的戏班的戏,曾许着要照顾他云云,杜少卿就立刻信了,毫不怀疑,收留鲍廷玺在家里好吃好喝的住着。

他父亲当年捐款修建的考棚老旧了,他都穷到要卖地的程度,还愿意花一百二十两银子的巨款负责售后维修。

杜少卿敬重郭孝子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中歇息。和娘子说,替郭孝子浆洗衣服,置办酒肴款待他,又尽力筹措银两送他上路。

杜少卿父亲最信任的旧仆娄太爷,当年在他家管理家务,十分尽心,如今年纪大了。杜少卿就把这老头当成自家老人一样照料孝顺。接至家中奉养,亲自侍奉汤药,病逝后操办隆重葬礼,并且对娄家的子孙都极尽照顾。符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伦理,与书中描写的人情冷漠,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迟衡山要筹建泰伯祠,祭祀贤人吴泰伯,杜少卿二话不说就接过手卷,放开写道:“天长杜仪捐银三百两。”并且一起筹备并参与了泰伯祠大祭的名场面。

当时杜少卿已经要卖文为生了,但他还是愿意为了复古礼乐的理想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试图以行动继续践行“兼济天下”的理想,以祭祀古代贤士来对抗当时科举制度的功利化,想要重塑文人的道德标杆,维系士人尊严。

只是可惜,短短十年时间,泰伯祠就荒废了,从“神圣”变成了“废墟”,沦为乞丐们的栖身之所,杜少卿和迟衡山、庄绍光等人礼乐复兴的理想也被残酷的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总体来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杜少卿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笔墨和感情,据说杜少卿的家族兴衰与吴敬梓的经历高度重合,都是出身名门望族,因族人倾轧、挥霍家财而贫困,又都追求理想,蔑视功名,坚守本心,勇敢挑战世俗和礼教秩序,只可惜他们怀抱着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深陷现实的泥淖之中,找不到精神出路。

很多读者会关心杜少卿的老年生活,害怕他会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其实也大可不必,在小说后期他沦落到卖字画的地步,还是能在当地一呼百应,被许多人慕名敬仰。

就算他不愿意摧眉折腰侍权贵,他的家族还是比较显赫的,他的那二十多个兄弟不会眼睁睁看着他饿死。他家的门生故旧也乐于帮助他,讨个好名声。虽然可能没他当年撒钱出去那么大方,但是他们一家的日常生活起码可以维持在温饱以上,他的岳父家书中没有提到,一定也不是等闲人家。

尤其是他还有个极为聪明的儿子,如果将来这个孩子愿意走仕途的话,那可不要太容易了。就算他儿子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少年,只好好读书,有他们家族的声望,有他们家祖上三代的积累的人脉,就是出去做个教书先生,一年束脩也少不了大几百两,这就是古代的现实。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本人,在老年虽然也是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状态,但也能靠姻亲和朋友们的资助生活,与友朋诗酒酬唱,在当地依然颇具名望,所以我们就不用替古人操心了。

0 阅读:3
南山橘暖红楼

南山橘暖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