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两个视角:神的视角和圣人的视角,哪个更容易得道

问道化鸣 2024-06-10 18:10:55

周澜子先生有句名言:读懂《道德经》有两个视角,不是神的视角,就是圣人的视角。

对此,我表示不解,于是问他:儒释道各有各的思路,法家兵家也有法家兵家的各自取向,还有更多的神秘江湖层面的、阴阳八卦、谶纬之学方面的解读等等,您为何只说有两个视角呢?

周先生说:我所说的“神”,是广义的“神”,除了天地万物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等神秘主义色彩之外,还有“神识”之“神”,“精气神”之“神”,人自身的主宰者“神魂”之神,这一类都有神乎其神,不可知的的神秘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之一、传统之一。

先看看民俗文化的影响。周先生说:你跟道观打交道好长时间了吧?你对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堪舆之类的术数之类,应该很熟悉吧?那些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有关的术数学,都属于神秘文化的范畴。

历来的“注老”者,尤其是佛道界人士、民间人士,有几人不受上述思想的影响?为什么呢?就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致,人们日常接触术数观念的影响最早,也最深刻,在接触《道德经》之前,就有了这些早期观念的铺垫,要说不将早期观念“带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吧,汉代以来儒学成为官学,成为学统,从蒙学到太学,所学都是儒学,即便是西汉时期的道家理论家河上公,东汉时期的道家创始人张道陵,也没法不把儒家思想带入他们的《老子注》,就是“先入为主”的道理。

上述解读思路,多少都带有一些“民间”特色,就是民俗文化特色。越是接触早的事物,印象就越是深刻,参照力和影响力就越强。所以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时的影响深入骨髓。

再来看看道教和佛教。道教自称“玄门”,佛教称佛法而“玄门”。玄门特指宗教,他们的注老解老肯定倾向于修养身心的超缘绝象,他们脱离尘世,关注生死命运,着眼虚空玄远,核心不离心性、神性,不然就不是宗教。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即使是庄子那样的道家人物,他的“道论”思想跟老子也不一样,因为庄子有出世思想,所以他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庄子认为对于圣人来说,大道的根本就在于修身养性,其次才用来治理国家,再其次才用来统治天下。

庄子的出世思想对佛学,尤其对禅宗的影响至深至远,南北朝时期,世称“庄老”而不称“老庄”即是明证。魏晋玄学对佛学的刺激,以及对佛学中国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老庄思想,其次才是儒学思想,所以隋唐之后的禅宗有“半是佛陀半老庄”之说。

宗教家和宗教徒,以及有此倾向的人,他的注老思想里,很难脱离一个“玄”字,“玄”就是深奥、神妙、玄远之意,就是说“玄不离神,神不离玄”。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以“神”的视角解老注老的一个主流。

我问先生:您说的另一个视角是“圣人视角”,为何非得是圣人?百姓、文人士大夫属于那个视角群体?

周先生说:我所说的“圣人”就是老子话语中的“圣人”,即“上德之人”“上善之人”“善为道者”,这是老子论道的主角、主体,也是唯一的“论道”对象。

对此,我表示赞同。“但像你我一类的注老者,当属于哪一类?”

周先生说:不能用职业来划分类别,只能以作者的解老方向和旨趣来划分,帝王按理说他应该划入“圣人”之列,但他的解老方向若是宗教的、修身的,那么,他只能划入“神解”的范畴,比如梁武帝萧衍就是。

同理,我身在玄门,但从根本上,或从主体上来说,我是属于“以老解老”的,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以神解老”。

你看历史上的高道,并非只有传说中的八仙一门高道,还有坚持“以老解老”的高道,比如明代高道王一清,中国道协第二届会长,“仙学”创始人,陈撄宁。

身为道教领袖人物,按照他们的职业身份,应该是纯粹的宗教主义者,但他们却对宗教解老和江湖解老持批评态度。

王一清认为:“五千文之道……若概以炼养之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

“仙学”创始人陈撄宁都认为:很多人的理解“未免类乎神话”,是“江湖传授”。

周先生说:所以,我所说的“以圣人视角解读《道德经》”,是指“以老解老”,像你我之类的人,应属于这条线上的人。

先生反对从炼养角度,或者“神”的角度解老注老吗?

周先生说:这不是反对与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人兴趣爱好问题。而这种兴趣爱好不一定是一时头脑发热决定的,而是长期文化偏好与习性积淀的必然结果。

“就比如我吧,虽然我是玄门中人,但我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听我家二爷爷在煤油灯下讲故事,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听他讲过《道德经》,但听不懂。直到后来从医,才开始正式接触“三玄”。

后来机缘巧合,我踏入玄门,在老师傅的指导下领悟“太上大道”,但感觉少了一些东西,与早期听讲《道德经》时,那种朦胧而温暖的感觉有点不同,于是一边修炼,一边瞒着师傅,开始寻找答案。

这一找就是十多年,后来才明白:原来爷爷是“入世法”,师傅们是“出世法”!

所以,一个人会选择什么视角来解读经典,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哪怕你在教授岗位,可能你的解读视角却有“玄风”吹拂字面;或者像我这样身在玄门,却也有“世间法”的思路。

这并不矛盾,只是视角问题,就像你说道是“无”的,我说道是“有”的一样,视角不同而已。但不管你从“神”的视角,还是从“圣人”的视角解读,都可以。

问题是,你得先弄清楚老子的思想主旨,如果这一点搞不清楚,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理解,都会顾此失彼,纰漏层出,难以一以贯之。

好像在玄门中,以入世思想解读《道德经》的人不少,这是否被认为境界不到?

周先生说,没那回事。《正统道藏》《中华道藏》收录自古以来的《老子注》上千种,纯粹从“神”的视角来解读的还真不多,都是“神”和“圣人”兼而有之。

张道陵先生《老子想尔注》是道教经典,主线是仙道,但全篇不乏“人君”、“爱民”、“治国令太平”,“教民皆令知道真”,“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帝王躬奉”等圣人视角下的解读。

其他道教理论家学者,比如成玄英、李荣、杜光庭、杜道坚等,都不是仅从炼养角度解读的,比如成玄英解释“无为”:“圣人施化”,“故善用其意,则西汉以清静治。不善循其边,则西晋以清虚亡。

杜道坚则“不以道家(道教)说训老氏书”。

事实上,即便是“八仙”中的吕祖纯阳子,他的老子注也与一般全真道士的解读法并无二致,即:三教圆融,引三教而入道;政教为主,内外兼修而结丹。并非像后人假托吕祖做作的那么“神乎”。

总之,任何作者的解老作品,都与他的视角有关,宗教不离“玄远”,法家不离“权术”,政教不离为“教化”,民间不离“术数”,易道不离“阴阳”,兵家不离“诡诈等等,无非是借“神”字而解道,或以“圣人”而解道。

所不同者,理解不同、层次不同而已。得不得道,得道早晚不是视角的问题,而是领悟的问题。



2 阅读:266
评论列表
  • 2024-10-27 12:15

    《道德经》第一句怎么说的?

  • 2024-06-16 07:42

    那道家走的是唯物主义哲学真理科学路线,那道教是伪装道家进行江湖诈骗的,走的是唯心主义胡编乱造。玩玄幻算命宗教之类的迷信的利用的就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通过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来要挟绑架骗钱,暗示目标对象, 如果你不按他说的做的话,就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如果你不按他的话做的话,就无法成功。基本都这种套路

  • 2024-06-24 12:28

    玄之又玄神经元,生物妙门蛋白质。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