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兄弟窑”:哥窑和弟窑有何不同

东方寻宝 2023-12-15 10:42:33

“汝官哥钧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其中哥窑以薄胎、厚釉与黑胎开片著称。“裂而不漏,变化万千”是对哥窑最好的概括,但第一次听说“哥窑”的人们却总是会想到同一个问题——有“哥窑”,那有没有“弟窑”呢?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浙江通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瓷,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卷六《事物类》“窑”条亦有类似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文献中郎瑛明确地指出,章生一、生二为南宋时人,生一主窑称“哥窑”,生二主窑称“龙泉窑”。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简单来说,南宋有一对叫做章生一、章生二的兄弟,均擅制瓷。哥哥章生一擅创新,自创了一种窑器,烧制出的瓷器被称为哥窑,而弟弟章生二擅守成,将家中原有的窑发扬光大,发明出“粉青”与“梅子青”两种独特的窑色,所制的瓷器被称为弟窑,也称龙泉窑。

如今的龙泉仍在制瓷,其中的青瓷闻名中外,成了龙泉“宝剑”之外的另一张“文化名片。而“粉青”与“梅子青”也成为了龙泉青瓷的代表色,象征精进的制瓷工艺。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区别于弟窑最大的特点便是“开片”,即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开片源于瓷胎中铁含量的不同。哥窑的“黑胎”之所以“黑”,便是因为其中铁元素的含量比正常瓷土要高。瓷器烧制时,胎和釉有一定的收缩比,一件瓷器如果它的胎和釉膨胀系数一致,便会呈现出胎釉浑然一体的效果。

宋代弟窑复烧玉璧

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超过了釉面的收缩临界值,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的釉瘦得比胎快,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开片”。

除却开片,哥窑的“身世之谜”同样为人津津乐道。坊间流传着“龙泉哥窑”与“传世哥窑”两种说法:明代文献把“哥窑”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中,但其中汝、官、定、钧等窑器都曾被记载为“官窑”或“贡窑”,即宫廷用瓷,地位高贵。唯有“哥窑”,文献记载“……哥窑烧于私家。”

文献称哥窑起源于民间,但哥窑在民间的收藏极少,清宫旧藏中却屡见不鲜,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传世哥窑”与“龙泉哥窑”到底有何不同?为什么哥窑被称作民窑,却出现在宫廷?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非常复杂。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从元代《至正直记》中出现的“哥哥窑”,到明清各类陶瓷研究文献,其中所提的“哥窑”或“哥哥窑”都是“龙泉哥窑”。

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至正直记》中云:“……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从“绝类”可以看出,此处“哥窑”并非“官窑”,更不可能是宫中藏品“传世哥窑”。同时,古文献中并无“传世哥窑”的说法,只称“哥窑”、“哥哥窑”或“生一窑”。

我们前面提过“哥窑烧于私家”,已知文献中提到的“哥窑”均为“龙泉哥窑”,那么便可得出“龙泉哥窑”均为“民窑”的结论。“传世哥窑”虽也被称为“哥窑”,但毕竟是宫廷用瓷,不能与民间用瓷处于一处。

“传世哥窑”与“龙泉哥窑”两者虽在风格与基本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如黑胎、青釉、开片、紫口、铁足等,但因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瓷窑的产物,在瓷器本身细节处仍有很多不同。“传世哥窑”胎厚釉薄,而“龙泉哥窑”胎薄釉厚。“传世哥窑”底胎颜色不一,“龙泉哥窑”则以黑胎为主,少见他色。

宋代弟窑复烧玉璧

至于为何“出自”民间的哥窑却进了清宫,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传世哥窑”出世时间应早于“龙泉哥窑”,即应是先有了宫中的“哥窑”,才有了民间的“龙泉哥窑”。

“哥窑”与“弟窑”的故事虽是传说,却仍为世人带来“日夜不辍,精进技艺”的启发。巧匠琢雕天下艺,不与凡品比色青。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4

东方寻宝

简介:10年省级卫视《宝玉石观赏石》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