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为什么衰落了?原因值得回味

东方寻宝 2023-12-14 16:51:13

吉州窑古窑遗址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元末明初时期,吉州窑的烟火就渐渐熄灭了。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型综合性窑场为何终烧呢?对这个问题,永和当地百姓有多种传说。

后经学者收集归纳为以下三种:

战乱说:文天祥抗元勤王,从赣州到吉州,带走吉州窑窑工三千人。抗元兵败后,窑工们畏惧元朝政府的报复和追杀,四处逃匿,吉州窑火自此而熄。不过,这种说法过去只存在于永和民间,并未有学者曾记载或引用过。

窑变说:明末学者朱琰在其著作《陶说》引用《唐氏肆考》的话记载说:“吉窑颇似定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变成玉。工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故景德镇初多永和窑工。”又引用明末清初吉安太守吴炳《游永和记》里的记载说:“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后变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故多永和人。”另外,曹昭《格古要论》也记载:“相传文天祥过此时,其窑停止烧造。”这三则记载,虽然是学者的文字,但也都注明了是“相传”,即在永和听到的传说。

“烧龙烧凤”说:据永和本地人创作的故事,传说文天样的母亲怀文天祥时,经常到永和窑上点火为炊,引起了窑工的不悦。一天早晨,她大腹挺挺,姗姗而来,正跨入窑门准备点火,一个窑工立刻奔过来,带有挖苦似地说道:“你就天天上我们窑上点火!”文天祥的母亲是个精明的女人,听到窑工话中带刺,感到人格受到侮辱,激起心中的怒火燃烧,连忙将手缩回,以牙还牙地回答道:“好!你们烧龙烧凤,我也不再来点火了!”

话音刚落,只见山摇地动,窑中龙飞凤舞,“轰”的一声巨响,顷刻间,永和所有的瓷窑全都倒塌,金凤岭由永和这一边,倾倒到赣江东岸去了。对于一个民间窑场来说,出现“龙”、“凤”、“玉”等皇家才可拥有的纹饰图案,无疑是个致命的僭越行为。窑工们惊恐万状,纷纷拔腿而逃,吉州窑自此而断烧。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关于吉州窑断烧的说法都属于神奇的民间传说,但有学者认为,参照史上的一些记载,这些传说值得存疑。

首先,关于吉州窑三千窑工跟随文天祥抗元,兵败后惧怕元政府报复杀戮而逃亡,进而导致吉州窑断烧的传说,根据相关历史记载,蒙古兵攻城,屠杀极惨,却有个规定:“独不杀工匠而俘作奴隶”、“惟匠得免”。而有元一代,都是“重商崇工。”从军抗元的吉州窑窑工们即使一时四处奔逃,但战争过后他们还是能够回到吉州窑继续他们的制陶事业。何况三千窑工,对于百废待兴的元朝政府,是何等的价值?而且,文天祥抗元所过之宁都、南丰、金溪、赣州等地的其他窑如固厚窑、白舍窑、小坡窑、七里窑等窑场,战后照样能继续生产,这一事实或可证明窑工暂时逃亡并非吉州窑断烧的直接原因。

其二,吉州窑所在的永和在宋末战争中并未遭受创伤。根据《东昌志》记载,文天祥的部下张云率领义军欲经永和攻打已经被元军占领的吉安城,被永和镇监柳瓘察觉。柳灌一方面迅速告密,一方面与张云协商,欺骗张云不经永和,而是顺江而下攻打吉安城。后来张云战败,元军屠杀无数城外无辜百姓,但永和百姓因此却躲过一劫,为此永和百姓还专门立祠纪念这位镇监。

至于“山摇地动,龙飞凤舞,窑变成玉”,明显带有太多的民间神话传说性质,更为吉州窑的历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除了以上的三种民间传说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有人说,是因为宋代的商税过于严苛,商人无利可图,也就不再经销下去,所以逐渐走向衰败;还有人说,是因为元朝统治者喜欢白色,而吉州窑是以出产黑釉瓷为主,没了市场需求也就走向了没落。

扑朔迷离的终烧原因,到底具有怎样的历史真相?值得人们不断地探究和追寻。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1

东方寻宝

简介:10年省级卫视《宝玉石观赏石》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