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开年,万科、绿城、华润置地等标杆房企就传出了组织调整的消息。
比如万科成立商业事业部,对旗下商业资源进行整合。而绿城、华润置地等则对区域进行了新一轮整合调整。
其实明源君此前就提到过,房企组织调整未来将成为行业常态,向组织要效益,向组织要战斗力会成为房企应对不确定市场的突破口。那这一轮组织调整,传递出哪些信号?
下面明源君来详细分析一下。
集团从放权到强管控
多元化业务加速整合
这几年,房企组织架构经历了几轮变革。之前集团总部调整的重点聚焦在职能部门的横向合并整合,精简架构,现在则更多关注管理模式的调整,管理体系的重新搭建,再者则是多元化业务的整合与调整。
一、集团从放权到集权
不同发展阶段,房企集团总部对一线的管控力度不同。
前一轮高速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持组织敏捷与灵活性,很多房企组织调整的明显特点是放权,总部定位为赋能者、支持者,更多决策权下放区域。比如某头部房企在快速扩张阶段,就曾经把投资权限下放到区域。
但随着房地产进入新周期,市场变幻莫测,容错率大大降低,为了把控风险,很多房企开启了集团强管控模式。
一方面,为了保证重大决策的风险管控,将更多权限收归集团。
比如某房企将区域投资、资金、采购等权限收归集团,对于一般项目的经营服务,则加大授权。他们认为,如果这几方面的权力不集中,企业很容易失控。
比如曾经有房企将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区域,让区域自己借钱,但不知道区域借了多少钱。区域用的是集团信用,一旦区域还不出来钱就找集团拿,集团也还不了就暴雷了。
再比如投资拿地,很多城市公司或者区域为了业绩增长或者为了生存,可能会盲目抢高价地,最终项目做下来还亏本。
另一方面,面对市场萎缩后更加白热化的竞争,集团强管控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一盘棋建设,将资源投入到有产出的市场。
比如某房企以前一直将权限下放给代建公司,但去年开始,集团开始收回部分决策权,很多细则流程都要上报集团审核。这也透露出一个信号,该房企要从集团层面统筹轻资产业务,进一步扩大规模。
二、多元化业务加速整合
除了地产开发板块的组织调整,房企多元化业务的整合也在加速。从本轮调整来看,呈现2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一是设立新部门,探索新业务;二是原有业务整合资源,以形成合力进一步做大。
比如万科上个月就宣布成立商业事业部,将万科地产7大区域的商业业务以及印力集团并入商业事业部管辖,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各自为战、分散资源。
据透露,原南方区首孙嘉任商业事业部首席合伙人,联合印力董事长兼商业事业部首席顾问丁力、商业事业部核心合伙人王海武,组成了非常强大的商业高管团队。
随着住宅市场规模下降,很多房企都在探索新的业务,商业地产是很多房企看好的赛道,核心在于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试点后商业地产迎来重要机遇。
除了万科,绿城在业务整合上也有大动作。比如将商管事业部资产管理职能划归综合产业办公室管理,同时,综合产业办公室与产融事业部合署办公。
将科技集团、生活集团合并,成立生活科技集团。原生活集团下属产城业务划归浙江区域管理;原生活集团下属商业运营业务划归商管事业部管理。
这样调整后,业务边界变得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形成合力,促进业务进一步发展。
投资进一步聚焦
区域合并成为常态
虽然房地产救市政策不断出台,但受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依旧非常低迷。基于此,很多房企战略都在收缩,投资也进一步聚焦,重点瞄准确定性的机会,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能有确定性回报的市场。
一、管理成压缩,推行扁平化管理
这两年很多房企都开始对管理层级进行压缩,追求更扁平化的管理,核心是希望提高决策效率。随着
不少房企从原来“集团总部-二级集团-区域总部-城市公司”的四级管控或“集团总部-大区公司-城市公司”的三级管控模式,调整为“集团总部-城市公司”二级管控为主。
比如今年,某央企就提出,将大区定位从原有“大区做强”调整为“大区做精”,未来业务管理更接近总部-地区两级管控,地区公司直接向总部汇报。
二、区域持续上演大鱼吃小鱼
区域层面的组织调整仍然是业绩导向,业绩好的区域合并业绩差的区域,大鱼吃小鱼,也会考虑地理半径。
未来,区域分分合合,动态调整将是常态。一方面是为了优化资源,明晰区域公司管理边界。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赛马机制,定期洗牌,主要为了鼓励内部竞争,优胜劣汰。
积极引入外部人才
激活组织活力
不少地产人吐槽,房企年年调整组织架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精简人数,人少了,但活没少,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工资还降了。
确实,业务收缩导向下,房企用人策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近房企的人才引入动作也能看出几个走向。
首先,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提升组织活力。
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繁花》里面就提到,想要三文鱼养得更好,就要在里面放几条鲶鱼,三文鱼为了活命会拼命游动,增强运动后反而会变得更肥。
其实也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目的是为了加强竞争,提升组织活力。比如万科上个月任命入职万科才3个月的周轶群为南方区域首席合伙人,引发了行业高度关注。要知道,以往万科区首任命一般是企业内部老员工。
此前,明源君也在《国央企大举挖角这类人才,啥情况》中提到,不少国央企都在频繁引入外部人才并授予重要岗位。
可以说,现有行业下,对于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反而是冒头的好机会。
其次,营销、产品类等具有专长的人才受重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房企人才引进的大部分是营销和产品类人才。
比如前段时间,绿城中国就引入了原仁恒置地产品管理部总经理陈伟;原旭辉建管首席产品官孟广超,加盟华发,担任设计管理中心总助;上个月,越秀也官宣了新的集团营销总经理,原弘阳集团副总裁李亮。
一方面,当下改善需求成绝对主导,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未来产品力将成为房企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引进优秀产品人才,能更高效地推动产品升级迭代。
从当下招揽人才的情况来看,像龙湖、旭辉、融创等房企,拥有完善的产品体系,改善产品也比较见长,其所培养的产品研发设计类人才也更有竞争优势,在房地产人才市场上也更受欢迎。
另一方面,当下项目销售去化是整个行业的痛点,能做出业绩的营销人才一定更受房企欢迎。
第三,团队精英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
现在大家都在追求更高的效能,以前堆人头的打法已经过时了,未来一定是精英团队。
某地产50强要求进入平台公司的人,必须在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他们提倡234,即2个人拿3个人的薪酬干4个人的活。
未来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郁亮曾经表示,今天黑铁时代了,房地产很多用成本加成方式的收费模式都会被颠覆掉,我们过去的大手大脚、做二传手、假手于人,层层转包的方式一定不可行。
第四,追求全能人才,强绩效人才。
由于组织调整、人才优化等原因,房企内部的岗位数量在急剧减少,这也就意味着人才要更全面更精英。
比如有房企提出,新时期他们需要精英专家、复合型人才、变革型人才、运营型人才、新业务领军人才,未来将始终大力推崇干部年轻化、赛马不相马、培养复合型人才等人才制度。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