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董颖钰)“我31岁那年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到今年已整整31年。我现在的状态非常好,跟正常的退休老人一样,享受生活,含饴弄孙。”4月27日,亚洲心脏移植存活纪录保持者于文峰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26日,于文峰(中)参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爱心日”活动。医院供图
于文峰是我国最早一批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之一,年轻时曾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一名教师。1994年2月,身患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因最初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而被命名)、病情危重的于文峰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了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由该院时任心外科主任夏求明主刀。
术后十多年中,于文峰依然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还带过数届高三班,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完全看不出曾经身患严重的心脏病。2025年,62岁的于文峰术后健康生存31年,再次刷新亚洲心脏移植存活纪录。
“那时候,心脏移植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一开始我也不愿意冒这个险。但随着我的病情日益严重,医生告诉我心脏移植是唯一的出路。不过,最终打动我的,是医生带到我病床前的一个人。”于文峰说,他口中的这个人,正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心脏移植的首例患者杨玉民。
1992年4月26日,由夏求明主刀,上百位专家、20多个科室通力合作,克服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杨玉民成功实施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一年,杨玉民回归社会,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
“那时杨玉民做完手术已一年多,身体恢复很好。我躺在病床上,眼前的杨玉民就像一座大山一样,给了我信心,最终我也决定接受心脏移植。”于文峰说。
杨玉民在术后健康生活了18年半,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地区心脏移植后健康生存时间最长的人。之后,于文峰刷新了该纪录,并持续至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个亚洲的心脏移植才刚刚起步,我们国家在亚洲较早开展了这一技术。1992年,国内实施首批心脏移植手术,我们是第二家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前三例患者都实现了比较久的健康生存。”4月27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

4月26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左)参与“爱心日”义诊。医院供图
“在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领域,心脏移植与人工心脏构成了现代医学的‘双生花’,在供体严重短缺的背景下,人工心脏可以帮助患者过渡到心脏移植。不过,原位心脏移植依然是目前公认的能最有效地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于波谈到,希望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让爱和生命得到延续。
4月26日,于文峰回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复查,并参加该院举行的“爱心日”活动。他表示,曾经的他被心脏病折磨,度日如年,如今,他更加珍惜生命,爱护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