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毛主席质问丁盛:你同黄永胜关系这么深,他倒了怎么办?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3-09-28 13:49:16

1971年8月14日,毛主席乘坐列车出巡南方,他只带了少数工作人员。出发之前,他严令任何人不得泄露行踪。

因为这次出巡的意义非常特殊。大概一个月后,主席便说了那句著名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毛主席先后到访过郑州、武汉、长沙、杭州等大城市,与多位地方党政军负责人谈话。

在长沙时,他召见了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党政军负责人,还公开质问丁盛:“你们同黄永胜关系这么密切,来往这么多,黄永胜如果倒了,你们怎么办?”

丁盛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不知所措,他惊恐万分,支吾了半天,顾左右而言其他。

但是数十年后,丁盛在他的回忆录中大倒苦水,认为毛主席误解了他和黄永胜的关系,因而感到万分委屈。

丁盛在回忆录中回应了与两个关键人物的关系:他表示自己与黄永胜只是普通工作关系,并非毛主席所想的那样。

另外他还表示林总根本不认识自己,给出的依据是,一次与众人到林总家中拜访,林总认错了他。

毛主席到底是否误会了丁盛呢?

毛主席

生涯早期默默无闻

丁盛是江西于都人,年仅17岁便参加了红军。生涯早期主要从事政工工作,抗战初期曾担任过八路军4纵7团政委,不过没有太多战绩,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直到1944年,聂荣臻推荐他出任陕甘宁联防军教导2旅1团政委,旅长正是黄永胜。也正是这时,丁盛的军事生涯才迎来转机。

1团的历史非常光荣,大渡河十八勇士和狼牙山五壮士都出自这个团,该团还参加过黄土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之战。

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抢占东北。黄永胜率教导2旅1团和教导1旅2团,护送一批干部前往东北。

那时形势发展很快,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很快也打到山海关。丁盛到锦州后与其他部队合编,当上了旅长。黄永胜后来担任热辽纵队司令员,驻承德。

此时他们仍属于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建制,直到1947年8月,由于国军相继占领了张家口和承德,冀察热辽军区与晋察冀总部失去联系。

中央指示冀察热辽军区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黄永胜出任新组建的第八纵队司令员,而丁盛是该纵队24师师长。

丁盛的几个成名之战都与黄永胜有关。当时东北方面已经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扭转了局势,进入反攻阶段,林总麾下的将领大多颇有建树。

刚划归东北建制的黄永胜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于是急于找仗打。正在此时国军3个师分三路向建昌方向进攻,黄永胜调了4个团给丁盛,让他歼灭梨树沟门方向的敌人。

丁盛没有辜负黄永胜,先是在梨树沟门打了个胜仗,毙伤敌1000余人。接着又在旧门堵住敌暂编22师,与兄弟部队全歼该部,俘虏2560人,毙伤敌1000余人。

尤其是几天后,8纵取得了第二次杨杖子战斗的胜利,在47小时内歼敌12000余人,打出1:11的伤亡比。短短9天之内,8纵三战三捷,打出了名声。就连林总也说:“这个8纵有点主力样子。”

打完这仗后,黄永胜调到6纵当司令员。黄永胜离开一年多,8纵又重新归于沉寂,不仅没打出什么战绩,还在锦州战役中遭到批评。

从后来的发展看,丁盛军事能力是很强的,但一直没有发挥的机会,他需要一个伯乐。而在黄永胜的指挥下,他却越战越勇,越战越顺。

丁盛

丁盛两个成名大战

辽沈战役结束后,黄永胜重回8纵(后改编为第45军),向刘亚楼争取到了攻打天津的机会。

当时解放军已经包围北平,正在争取傅作义起义。傅作义派出代表与解放军几次接触,仍犹豫不决,并指示驻守天津的陈长捷拼死抵抗,以争取谈判筹码。

为了粉碎傅作义的幻想,解放军决定在最快时间内解放天津。还没打过大仗的刘亚楼主动请缨,负责天津战役的指挥。

此战刘亚楼调动5个军和2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分割围歼”的战术。主攻方向在西城的和平门,由38军和39军由西向东突击。东城的民族门和民权门一线由44军和45军向西突击,为助攻方向。

刘亚楼还强调:“谁第一个打到城中心的金汤桥,打天津的头功就给谁。”

结果开战3分钟,丁盛的135师就在民权门打开了缺口,3个半小时后,该师两个梯队都从民权门突入城内。另外几个师进展则没有这么顺利,他们后来只能从丁盛打开的缺口突入城内。

最后,助攻变主攻,丁盛先于主攻部队占领金汤桥,夺得攻打天津头功。135师被四野通令表扬,最先攻占金汤桥的404团3营7连还被命名为“金汤桥连”,这在解放军部队中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天津战役

这次丁盛虽然获得头功,但毕竟是集体作战,不能全算到他头上,真正让他闻名全军的是1949年的衡宝战役。

当时丁盛率领135师在进攻中没有打开电台,从而未接到停止追击命令,一不小心插入敌军心脏地带,遭到包围。

林总得知情况后,及时调整部署,命令北路军发起全线追击,同时要135师抢占有利地形,准备发动进攻。

白崇禧发现情况不妙后,下令全线撤退,但其主力部队撤退路线已被135师截断。135师顽强阻击,将敌军第7军(欠一个师)、第48军138师、第176师等部队迟滞了一天。

随后,四野主力赶到,完成了对敌军的合围。此战全歼白崇禧4个师2万余人。这些部队都是桂军的主力,尤其是第7军还是李白的起家部队。

白崇禧虽然还有20万大军退回广西,但失去了主心骨后根本不堪一击。此后解放广西的战役,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丁盛的135师是影响衡宝战役的关键因素,若不是他插入敌人心脏地带并成功迟滞敌军,解放两广乃至之后的海南岛战役恐怕不会那么顺利。该师也再次获得四野总部通令表扬。

丁盛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很尊重也很佩服黄永胜,但强调两人只是正常的工作关系。

从以上经历看,黄永胜确实没有给予丁盛什么特殊待遇,毕竟他自己也是个军长,确实挪不开位置提拔丁盛。

但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丁盛接连立了大功,为何却没被提拔到副军长?

巧合的是这段时间黄永胜离开了45军,衡宝战役前,他调去14兵团当副司令员。后来14兵团改建空军,他又调到13兵团当副司令员。直到1949年底,45军才改归13兵团指挥,黄永胜和丁盛又聚到了一起。

接下来,黄永胜如火箭般蹿升,从兵团副司令员到司令员,再到华南军区副司令、中南军区参谋长。丁盛也进步很快,45军军长陈伯钧调走后,副军长张云天接替,丁盛晋升为副军长。

7个月后,张云天调走,丁盛代理军长,几个月后转正。丁盛在师长的位置上整整停留了3年,最后却用不到一年时间,升为军长。这背后有黄永胜的提携吗?

黄永胜(左)

丁盛接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背后

其实最能证明丁盛和黄永胜关系的还是他被提拔为广州军区司令员一事。丁盛的回忆录中说是林总和和毛主席调他去广州的,对黄永胜则是轻描淡写。

不过黄永胜似乎对此并不满意。丁盛的回忆录是2008年出版的,2年后黄永胜的回忆录也出版,把丁盛去广州一事单列了一个小节写出来,看起来像是专门对丁盛的回应。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丁盛指挥的54军回国驻重庆江津,与黄永胜分开。此后他指挥了对印边境反击战,随后又被调去新疆军区当副司令员。

但丁盛在新疆过得非常难受,经常遭到造反派的纠缠,不得不躲到北京住在京西宾馆。按照他的说法,1968年春节之前,他在宾馆里串门,遇到黄永胜的妻子项辉方等人。

得知项辉方要去林总家拜年,他表示也想去。后来在林总家,他当面提出请求,说:“在新疆实在待不下去。”黄永胜只帮他说了一句话:“他是到野战部队工作好一点。”

林总没有当场表态,但不久后,丁盛便接到通知去广州军区当副司令员。

但从黄永胜的视角描述,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黄永胜认为丁盛能打仗会管理部队,对他很喜欢。60年代初就想把他调回广州军区,但上级没有同意。

1966年,黄永胜4个儿子要去新疆搞“串联”,黄永胜特意交代他们要去拜访丁盛叔叔。儿子们回来时,丁盛托他们带了一封信给黄永胜。

信中大倒苦水,表示在新疆过得很难受,想换个地方工作,请老首长跟林总说说。

黄永胜先是去找林总说情,林总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黄永胜感到有希望,又去找周总理。总理表示只要林总同意,他那里没问题。

众所周知,林总很少见客,丁盛去见林总那次,也是黄永胜夫妇出了力。丁盛提出请求后,林总虽然当场没有表态,但事后征求了黄永胜的意见。在黄永胜力挺之下,丁盛才被调到广州。

但因为新疆有事,丁盛暂时不能走,还住在北京。不料没多久,黄永胜被调到北京担任参谋总长,这样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岗位就空出来了。

当时广州军区共有4位副司令,分别是詹才芳、杨梅生、钟赤兵和丁盛,丁盛实际上还没到职。按理说,应该由詹才芳接任军区司令员一职。

因为他资历最高,土地革命时期就担任军级干部。只是后来发展较慢,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有两名上将曾是他的警卫员。所以詹才芳又被称为“首长的首长”。

而且几个战略位置较重要的大军区都是上将在当司令员,其他大军区至少也是中将当司令员,丁盛只是少将,如果被提拔为司令员是很难服众的。

即便这样,黄永胜仍希望让丁盛接任司令员。他向林总提出这一想法时,林总的第一反应也是“资历浅了”。但林总又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由黄永胜先兼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的事过一段时间再说。

不过,最后黄永胜还是如愿以偿地把丁盛送上了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

从整个过程来看,黄永胜如此积极出力,用“简单的工作关系”来形容两人显然是不客观的,可能也伤害了黄永胜的感情,否则他不会在回忆录中单独说此事。

丁盛(右一)

尾声:

纵观丁盛的履历,生涯早期与林总的交集确实不多。虽然后来划归东北建制,但两人级别相差太大,也不太可能有太多交往的机会。但丁盛说林总根本不认识他,有些夸大事实,给人急于撇清关系的感觉。

首先,丁盛在天津战役和衡宝战役中表现亮眼,得到四野总部通报表扬,林总不可能对他没印象。

其次,林总的指挥风格是直接指挥到师,他对自己手下的师长不认识不了解怎么指挥呢?在衡宝战役中,丁盛闯入敌军心脏地带后,就是林总亲自与他联络,要他不要再听军部和兵团指挥,直接由林总指挥。

最后,丁盛由新疆军区副司令员调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不久又成了司令员,林总怎么可能重用一个不认识的人。

丁盛的回忆录里中说,1969年开完“九大”之后,林总接见了广州军区部分干部,错把他认成邱国光,后经人提醒才回过神来。丁盛认为这就是林总不认识他的根据。

其实搞错人背后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战争年代都以电报电话指挥,丁盛与林总级别相差太大,两人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二是林总性格孤僻,平时不太愿接客,一时搞错相貌是很正常的。但丁盛这个人,他不可能一无所知。

当然,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关系深还是浅,都不能代表丁盛参与了他们的阴谋。本文只是就事论事,理清基本关系。

丁盛晚年和妻子

事实证明,毛主席看人是非常准确的。其实,他质问丁盛,意在对其进行敲打,让他远离小团体,不要投机钻营搞小圈子,要团结。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政策。

早在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提出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干部以教育为主,防微杜渐。

事实上,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中,丁盛并未受到什么影响,仍然担任着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职务。再后来,八大军区对调,他成了南京军区司令员。

这背后自然有毛主席的保护,他才可能安全过关。

可惜,从丁盛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到死都未能理解毛主席的忠告。不肯承认错误的根源是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最终无可避免地会滑入深渊。

0 阅读:26

历史向来有温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