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警惕陷入苦力主义的陷阱

罗sir职话 2024-09-24 19:52:38

更长的工作时间,但却没有换来和过去更高的收入增速,内卷和价格战愈演愈烈,我们正陷入苦力主义的陷阱。

如果非要评选今年的热门网络词汇的话,那么牛马绝对榜上有名。

在过去,牛马是一个褒义词;形容的是人勤劳、辛勤的品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今天,牛马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特指那些加班加点却收入不见增长的上班族。

数据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年底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时来看,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长达48.9小时,如果按照一周工作5天计算,那么企业员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已经接近10小时。

这是2018年有统计口径以来的新高。

除此之外,统计局另有按年公布的城镇职工周平均工作时长,该数据从2001年就开始发布,2022年的数据是48小时每周,也是二十年新高。

更长的工作时间,换来了更高的收入增长吗?

答案可能是没有。

如果说2019年之前我们更多谈及消费,提到的是消费升级的话。那么在新冠病毒后时代的今天,提到消费,我们更多谈论的是消费降级。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通胀困扰的时候,我们的CPI和PPI却增速极低,一直困扰在通缩的阴影之中,难以自拔。

越来越多人正在非必要不消费,更进一步,我们甚至迈入了不消费的陷阱。

理论上,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应该换来更高的收入报酬;但如果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我们实在是看不到上班族的收入有明显的增长。

今年暑期档,国内电影票房同比下滑了43.5%,直接倒退至2014年的水平;相比新冠病毒前的2019年更是下滑了65%,场均观影人次仅仅只有7.5。

而一线城市消费水平更能够说明这一点。

北京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餐饮利润暴跌88%,上海6月份的消费零售总额同比下滑9.4%,7月也同比下滑6.1%。

从这些数据来看,更长的工作时间,并没有换来更高的收入,至少从消费端,我们看不到人们收入的增长体现。

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更少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回报为目的的;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一目标,我们就有必要反思宏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从消费的数据来看,我们看到了消费层面的巨大分化,看到了收入分配上的失衡,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群体陷入到一种“穷忙”的状态。

这是内卷的极致体现。

为什么我们越忙,但收入反而反而不见增长?

一个可能性是蛋糕做大的速度变慢了,连带着这个蛋糕内部的所有人,分蛋糕的速度也变慢了;更进一步,在分蛋糕的这个过程中,分配机制的变化,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过去,劳动者以推迟享受,为未来回报而努力奋斗的前提条件,是推迟享受;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的宏观经济增长会更好,我们的收入会更高,食品教育会得到更大的改善。

但随着这种不确定性开始加剧,人们开始对未来的预期收入降低,超时劳作的苦力主义自然变成了负激励。

今天国内数代人,目前来看最好过的应该就是已经退休且拿着退休金的60后及以上群体,这也是广场舞的极致体现,但他们的好日子,某种意义上也是建立在今天的养老金体系之下的。

而那些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由于种种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他们看不到长期的未来退休生活,而眼下的付出又得不到理想中的回报,那么这种苦力主义之下,强调奉献却低回报,自然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价值观挑战。

在当下乃至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结构性困境就是年龄歧视;在缺乏工会的背景下,不管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劳动者,35岁都意味着第一个失业门槛。

而越来越多接近2亿的灵活就业群体,更由于缺乏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直面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体上,整个社会缺乏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最终导致了苦力主义之下,人们缺乏安全感,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升级成为不可能。

最终,这一系列问题暴露出的终极缺失,可能还是在国民的整体未来信心上。

美国大萧条时,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围炉谈话,树立了一代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而今天面临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我们可能也需要某种意义上的“围炉谈话”,来唤起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对收入的信心,以及对职场再就业的信心。

上策,就是恢复市场信心;改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壮大我们的中产群体,稳住市场基本盘。

中策,继续靠出口盘活经济,但这也可能面临来自欧美越来越高的贸易壁垒和产能过剩。

下策,则是继续加大基建投资,靠投资拉动就业和需求,但这么做的代价和债务问题,可能也是最严重的。

吃苦,固然是很美好的品质。但如果一个人只盯着吃苦这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吃不完的苦。

而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我们吃更多的苦,而是让我们享受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吃尽可能少的苦。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3 阅读:145

罗sir职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